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17268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_1(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理论与实践易于居住的城市环境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本应是方便、舒适、高效、繁荣的,但现实的城市却常常拥挤、混乱、嘈杂、无序。 联合国最新 研究 资料表明,到本世纪末,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小于80的国家将寥寥无几。城市的快速 发展 和人口的迅猛增长,必然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珍惜城市土地资源。精心塑造城市环境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绝不能再滥用宝贵的城市土地,给未来留下一堆混凝土垃圾。 舒适、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并不是单单靠大量植树、

2、种草、摆上雕塑、设置座椅就能实现的,也不能仅仅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加以衡量。城市的舒适度根本上来自于其功能的合理性和空间的有效组织。来自于对城市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源于建筑学的传统城市设计 理论 和 方法 。在错综复杂的城市 问题 面前,似乎显得“力不从心”。亟需建立新的城市设计理念和原则。从而完善城市的各种功能。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空间,尽享城市生活的舒适和方便。 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建筑 教育 和营造实践中。这一根本目标常常被忽视或偏离,如城市中的很多“水景”设计得很漂亮。但往往是只能远观而无法接近,居住区绿地设计花样翻新。也是供人看的多

3、,可参与其中的少。 不难发现,城市中的某些地段尽管很拥挤。但人们还是愿意去,而一些地方看上去很雅致。但总是空空荡荡、冷冷清清。这些都表明城市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空间形状、体量、比例、尺度、色彩等形式美学的层面上,要了解人的需求,研究人的行为特点。掌握人认知和使用空间的 规律 。 现代 城市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使用和功能要求为首要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创造具有一定空间形态、舒适宜人的城市物质环境。 与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相比较,城市环境设计着眼于城市总体环境的质量,强调与开发项目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环境的协调性。它涉及城市中所有公共空间,不仅包括街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用地空间,

4、也包括私有用地中向公众开放的、无需任何费用、可随时享用的室外和室内空间。城市环境设计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户外活动。如购物、娱乐、商务、运动、交往等。首先考虑人的行为需要。其次考虑形式上的要求,进而进行空间组织与设计。 为人而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很多城市主要是为汽车而设计的,美国的洛杉矶、达拉斯、亚特兰大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北京、上海和广州也是如此。这三座城市道路越修建宽。高架桥越来越多,过马路越来越难,逛街环境越来越小。除城市规模过大、过于集中等客观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问题。 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动车保有量增长很快,适量的道路建设是必需的。但车多了,就需要更多的路,路畅了。

5、又引来更多的车,从而成为一个“怪圈”。虽然城市道路面积增加了几十倍。但 交通 堵塞现象仍很普遍。大量的立交桥和高架路、众多的宽马路,极大地破坏了城市原有的步行环境和宜人尺度,造成“行路难、过街难”。北京街头随处可见众多过街天桥,可以想见人们每天攀爬的不便。在普通市民看来。以往安宁的生活环境打乱了。老邻居搬迁了,熟悉的街巷拓宽了,街边小店和修理铺不见了。生活反而不如从前方便了。 国外很多大城市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拆迁民房。拓宽道路并非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反而会带来很多 社会 问题。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其次。要积极推动各类公共交通设

6、施的建设。如与地下街系统有机结合的地铁交通和地下公共汽车系统:此外,还要改进和加强道路交通系统的管理。如在所有高速公路和普通道路上设立公共汽车专用车道,从政策上鼓励各类公共交通的利用。如提高小轿车消费税、增收汽油税等。 步行环境的破坏,有些是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造成的。例如。北京东长安街与东单交叉口上的一个地铁站和横跨长安街的地下过街通道口,尽管这两个出入口的距离只有10多米,但其在地下却没有任何联系。这一交叉路口的两个过街天桥和两个地下通道之间也是桥不接桥、通道不接通道。如果从交叉口的一端到其对角线另一端,要先上过街天桥过街。然后再下到地下通道过另一条街方可到达。如果在规划设计或经营管理方面稍

7、加改进,加强过街设施的有机联系。并在地下过街通道层面就与地铁等地下其他公共设施相连结的话。就会方便得多了。 又如,很多超高层建筑周边大都设有面积很大的广场。但由于“高层风”很大,这类广场经常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西雅图Two UnionSquare广场在设计中,通过对“高层风”的实验和研究,建立了结合地形的多层下沉式广场,各层出入口与周边道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使用方便、环境舒适、阳光明媚的“避风港”,深受市民的喜爱。营造一个方便、宜人的城市环境,必须多替使用者着想,在设计上多下功夫。 行为与建筑环境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处一条繁华商业街上的不同街坊其人流密度会有很大不同。交通

8、堵塞总是发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同是公共开敞空间,有些很受市民欢迎,但有些尽管植了树、种了草、摆上了雕塑,但还是很少有人光顾。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7这就涉及到环境是对人的行为 影响 的环境行为学理论了。研究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统筹安排各种功能设施。合理组织公共空间。确定广场、休憩空间的位置。决定与可获得的公共空间面积相适宜的周边建筑的功能类型与面积体量、以及步道空间的宽度等。 建筑环境与人流分布 笔者在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参与了东京银座地区的环境改善规划研究工作。于1991至1992两年间对银座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通过对大量录像资料和数据统计 分析 与反

9、复验证,发现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环境要素间的关系。 某一特定地段的机动车分布量与周边建筑环境要素之间,虽然影响要素略有不同,也有类似的关系,如果仅以人流量而论。从上式可以清楚地看出。对公共空间的需求量影响较大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如零售商业。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积体量呈正比。建筑的各种功能类型的影响大小则反映在相关系数上。 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

10、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饮食设施、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 停车场的位置与容量。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停车场的距离呈反比。 建筑环境与行为特征 建筑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如人们每天利用普通街道和商业街道的行为特征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东京的银座大街、上野中央街、了,歹横街三条主要商业街道,以及神田大街、大手町街两条普通街道的调查,商业街道24小时人流量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而普通街道呈“山”字形。此外。人们在普通街道和

11、商业街道上行走的平均步行速度也有很大差异,普通街道的步行速度平均是商业街道上的l一J、3倍。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行为特点呢7如果调查一下人们的上下班时间,午间休息时间、商业服务设施的营业时间等。就不难发现。这种差异显然是街道两侧不同的建筑功能所致。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有很大关系。从调查统计分析图表可以看出。人的步行速度与人流密度呈反比,即人流密度越高。人的步行速度越慢。 调查还发现。具有不同吸引力的商店对人的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对同位于东京银座商业街上的金太郎 电子 玩具店、岩崎眼镜店、服装店大和屋三个商店的调查,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金太郎电子玩具店的店面为开放式,商品很

12、吸引人,每天光顾的人流不断,岩崎眼镜店的店面设计虽很雅致,但因是封闭式的。墙面又占据了店面宽度的大约一半。经常十分冷清,服装店大和屋的店面设计和客流量均介于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和岩崎眼镜店之间。调查表明。很多行人走到金太郎电子玩具店前。常常被店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所吸引。很多人便自觉、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并经常有人停下来,观看放在店门口处的电子玩具商品。更增大了店前的人流密度。结果。金太郎电子玩具店间的平均步行速度只有岩崎眼镜店前的步行速度的,服装店大和屋前的步行速度介于两者其问。 了解建筑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对良好城市环境的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处理“街道拥挤”这类

13、城市通病时。就不会采用拓宽街道这个简单办法了。由于“拥挤”实际上是多方面建筑环境因素的结果,如步道空间和周边建筑设施体量的严重失调。沿街零售商业的管理和整治等。逐步学会“对症下药”,减少规划设计上的主观和盲目性。 广场使用的影响要素 笔者曾对日本和美国的若干城市继断续续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实地考查和调研,发现影响市民对城市开敞空间或称广场的使用的建筑环境影响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 朝向。人们喜欢

14、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此外。广场朝向设置还要考虑风向,特别要注意避开冬季的主导风向。 可坐设施。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一个未提供适量可坐设施的广场一定没有生机。美国城市学家Williams 在纽约长达三年的调查还发现,纽约最受市民欢迎的

15、五个广场中,两人以上成组利用的比例高达45,而在最冷清的五个广场中,成组利用的比例最高也只有近30。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与可坐设施相结合的树木和花草,还会在心理上给人们带来空间围合感。 水是另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设计元素,如瀑布、水墙、缓流、水池、喷泉等,以水为主题的设施能给空间带来生气,让人感到温馨。但水不仅仅只供观赏,重要的是人们可以触摸。可以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遗憾的是。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了。由于卫生和安全等原因很多水景周围设置栏杆或其他障碍物,把人和水远远地隔开,这种设计是违背人的行为需求的。 与主要人流空间的关系。街道是人们的主要流动空间。与街道有着紧密联系的广场空间。与城市生活的关系最紧密,人们可以很容易地走出走进,在广场歇息之余,还可以观赏往来车辆和行人的活动,符合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调查表明。处理好街道与广场之间的关系。能使人的流动变得容易。例如,街角广场、与街道同在一个层面的广场等。其空间就越容易被市民利用,越容易成为人们喜欢逗留之处。一般而言,广场与街道的接触面越长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