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16941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 7.《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 1、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态度。3、理解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后,让学生掌握文本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教学难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时数:总3课时第1课时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基本内容与思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而鉴赏应该注意:1、掌握文章的思路,以“我”为主;2、把握作者所赋予的情感,因“实”出“虚”;3、深入品味语言,理解“情致”与“文”的联

2、系。请大家翻开课本第45页,我们就来再次走近鲁迅,学习他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课题)然而,鲁迅这个“朋友”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他创造的文学是“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且有独特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鲁迅,他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以犀利的文笔深刻的思想,赢得了人们的热爱与尊重。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永远都是一个“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钢铁战士。毛泽东评价他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而要真正认识和理解鲁迅,并不是那么容易。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鲁迅的作品,逐渐地认识鲁迅。二、写作背景(以上说了那么多,在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之前,先

3、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奉军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航使入天津大沽口,制造了大沽口事件。之后,日本联合英美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并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种种无理条件,严重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声讨日英美等国的罪行。会后,到段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军警的排枪射击和大刀破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即在

4、遇害者之列。4月1日,鲁迅写作了记念刘和珍君全文,并以此文来深切哀掉刘和珍等遇难者,借此对“三一八”惨案进行评述。当然,还在空谈、可惨与可笑、无花的蕃薇之二等文章中也有对“三一八”惨案的评述。就在3月18日当天,鲁迅正在写作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下午得知惨案发生后,鲁迅愤慨地说:如此残虐险恶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是极少有的,除却俄皇尼古拉二世使哥萨克兵击杀民众的事,仅有一点相像。血债必须用同物来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三一八”惨案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最后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而在当前,世界局势不断地动荡,美日等发达国家借中国威胁论来

5、遏制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时刻警醒、牢记历史。三、分析文章前面,我讲了那么多,现在我们来正式看课文的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全文的第一二小节,请大家先看到第1小节的第1段。“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文章开头就郑重其事的说明本文的写作时间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含有揭露的意味,这里强调这个重大历史时刻,对人心起到一种提示和警醒。而“二十五日”就是女师大为在段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一天,鲁迅在这一天,却独自徘徊在礼堂外,表明了鲁迅无法承受烈士追悼会的悲痛,独自在徘徊中沉思。遇到程君,问起为刘和珍写了点什么没有时,鲁迅还在沉思中,一下子就愣住了,只说“没有”,程君就“正告”鲁迅要

6、为刘和珍写点东西,因为她生前很爱看鲁迅的文章。从整体来看,这一段总写在北京女子师大追悼会上“我”被“正告”有必要为刘和珍写点东西的缘由。(接下来,请大家看到第2段)“这是我所知道的毅然预订莽原全年的就有她”。生活艰难的同时,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指出刘和珍是一个敢于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青年。“毅然”一词又体现出她的勇气和果断。后面,“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大抵却只能如此而已”,反复强调“却只能如此而已”,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表达出鲁迅认为未能以更好的方式来悼念死者,深表歉意。 在这一段中,我们如何来理解“安慰”一词的含义呢?请大家思考。 明确:如果存在“在天之灵”,则对遇难者和作者自身都可

7、以得到安慰。(我们了解了前两段的内容之后,请大家继续看到下一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里,为什么无话可说呢?请思考。明确:“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这“并非人间”说明黑暗的社会现实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连呼吸都有困难,又怎能说出话?这里,暗含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愤怒与控诉,只能在“痛定之后”,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这里,作者对“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更加觉得悲哀并愤怒到了极点,他将“深味

8、”悲凉,以“最大哀痛”作为“祭品”奉献给逝者,让哀痛“快意”于苦痛,说明作者对死者也哀痛到了极点。这段中提到三个“非人间”,反复的强调这“非人间”,可以看出,鲁迅“已经出高愤怒”了,并含有对段政府有严历的控诉之意。(上面,我们对第一节作了详细的分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请大家齐读一遍这节的内容)这里,我们采取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解读。“真的猛士,敢于敢于”指出猛士敢于直面和正视反对统治下悲惨凄凉的黑暗社会现实,“猛士”加上“真的”来修饰,起强调作用。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作为“真的猛士”是不可以更不可能回避的,而这就是以“直面惨淡的人生”和以“正视淋漓的鲜血”而感到“哀痛和幸福的人”。接着指

9、出,“庸人”随着时间的流驶,惨案仅使他们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庸人”却在“微漠的悲哀”中,“暂得偷生”,并且“维持着似人非人的世界”,说明“庸人”太多。否则怎么能够“维持似人非人”的世界呢?但是“庸人”也曾被惨案影响过,给他们留下的是“微漠的悲哀”,对他们麻木的灵魂只存在轻微的触动。鲁迅正是看到了“痛人”太多,提出了“似人非人”的世界何时是个尽头的疑问。所以,鲁迅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就必须写点东西,以提醒太多的“庸人”不能忘记历史,忘记血债。因为鲁迅担心“庸人”麻木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流驶而忘却历史。这就说明鲁迅正是看到多数“庸人”的愚弱之处,觉得“正有写点东西”的必要。以

10、此来疗救“庸人”麻木的精神世界,他就是这样一个负责任的人。(通过对这两节内容的分析,请大家思考如下问题)鲁迅在这两部分的内容中,给我们明确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明确:这两节结构严整,并构成一个整体,为我们交待的写作的意图是提醒“庸人”们牢记历史,牢记血债。表达出作者对死难者的深切哀悼之情,对反动统治者的厌恶和控诉,为全文奠定了深厚的抒情基础。写作缘由:(纪念死难者,提示大多的庸人要牢记血债)。四、板书设计 正有为“遇难者”写点东西的必要第2课时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主体,理解重点的词句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上次课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的前两节,接下来,这节课接着来学习后面几节,请同学们看到第三节,我们一

11、起来学习在学习这里的内容之前呢,请大家先朗读一遍第二节要求背诵的内容。下面,请大家看到第三节第1段我们从总体上来分析)这段指出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鲁迅回忆刘和珍的身前事迹。对自己的学生,鲁迅先生奉献给学生的是自己的“悲哀与尊敬”,并强调刘和珍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认为自己是“苟话”的,这就表达了作者自责,内疚的心情,反映了鲁迅先生自谦,自我剖析的良好品质,并把这次遇难者的事迹上升到历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下面一段叙述了刘和珍生前的事迹和鲁迅认识刘和珍君的细节,特别提到像刘和珍这样追求进步的青年,在学校中,被杨荫榆、刘百昭等的残酷迫害。鲁迅在空谈一文中说:“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

12、是万万预想不到的”。说明反动派迫害学生,是鲁迅根本预想不到的,在鲁迅看来,缘杨荫榆、刘百昭等人是不可能有“人气”的,所以,他对待反动派,则是“横眉冷对”,“千夫所指”。“我平素想,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三句话中,指出了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并猜想她“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是,鲁迅用“总该”一词,强调出乎意料。“她却常常微笑、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里两次写到“微笑”与“态度温和”,这样,到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明确:1、深入刻画刘和珍的性格和形象,与反动派的阴险毒辣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突出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2、再次指出刘和珍人物形象:她

13、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微笑”和“态度温和”则透出了她的善良与纯真,她的“虑及”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里阐明出刘和珍的形象之后与反动派的险毒构成艺术上的反差,是对反动派的强烈批判。 总的来说,第三节叙述了刘和珍的生前事迹,并赞扬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强烈的反抗精神,同时对爱国青年是“受人利用”的论调的反驳。(下面我们来看第四节,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一节的内容)这节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围绕惨案依时间顺序逐渐展开,可分为四个层次:得到噩耗颇为怀疑以尸骸为证,同时听到诬蔑悲愤号召以上明确了思路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具体的内容。“居然”一词说明:一是对卫队开枪出乎意料;一是突出敌人如是

14、凶残。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鲁迅是“颇为怀疑”的,不敢相信,也无法相信,事实则是以刘和珍自己的尸骸为证。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我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请诸位思考,我请同学来回答。明确:鲁迅在空谈中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我只知道他们(指反动派)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而“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是把敌人想得太好。请愿不以为然,事实则出乎意料,总是“梦想不到”。被骗去的四十七个青年的生

15、命却震撼了鲁迅,使他不得不相信反动派的行为“下劣凶残”确为事实。第二段则直接点明反动派对爱国青年是纯粹的虐杀。在第3、4段中,“政令”说她们是“暴徒”,“流言”又说她们“受人利用”。这纯粹是对刘和珍等青年的诬蔑,而刘和珍的“微笑”和“态度温和”则是对诬蔑的反驳。事实也说明,他们是“徒手请愿”。鲁迅说过“假如当局稍有良心,应如何反躬自责,激发一点天良?然而,竟将他们虐杀了。”表明了鲁迅对段执政府的虐杀、诬蔑等没有“天良”的行径深表痛恨和谴责。第五段说:“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其中,“无话可说”是因为什么呢?这里的“无话可说”和第一部分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了什么关系?表达效果是否相同?“缘由”一词又作何解?(请思考,然后作答)。明确:这里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对敌人的暴力和无耻谰言使人震惊,愤怒得说不出话。这与前文中的“无话可说”与“还能有什么言语”形成对应,递进的关系。前文中的“无话可说是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和所住的并非人间”使鲁迅“艰于呼吸视听”,找不到更锋利的言语来控诉段政府的罪行却只能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以此来哀悼死难者。所以,“无话可说”。同样都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情感。“缘由”一词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反动文人的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