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16070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原创】2019届高考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练习题:(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汉景帝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皇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他们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将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的爵位通通提升为王。历史学者读到这段故事,最恰当的解释是( )A.皇帝友爱兄弟,也疼爱子侄B.用提升其子孙的爵位来削弱封国实力C.加强位于边境的梁国屏障功能,以抵御外患D.皇帝推行开发边疆政策,使边境国梁国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 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

2、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在中国古代,皇权至高无上,故A项错误。B项“民主性质”的表述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从诏敕封袋到用笔,都不敢照常,这体现了三省六部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故选D项。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3、A.君主专制源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君主专制源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当时的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在于神化皇权,巩固统治,从材料中“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的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题干主旨在于通过祭天活动来巩固政治统治,而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强化,故D项错误。4、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B.不

4、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D.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中央集权内部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选A。B项错误,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C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因此BCD三项均错误。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

5、,也是考试的重点。5、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査科举制度。依据“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等分析可知,本题选A。6、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

6、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科举制度。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根据图中数据显示,士族子弟占71%,寒素子弟占16%,小姓子弟占13%,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制虽涉及多个阶层,但结构仍不太合理。所以答案选D。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尊重材料是做

7、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表面上看起来是宰相数量的逐渐增加,这只是表象,故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皇权在不断加强。所以应选D项。8、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由“调兵剿捕”“诚恐缓不及事”“不须咨禀”可以看

8、出江浙行省在遇到紧急事务需要调用军队和财政时不用一一禀报,可以自行处理,不存在与中央权力之争的问题,排除A项;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排除C项;行省只有在遇到紧急事务时才可以自行处理,并非所有事务都能自行处理,D项也不正确。故答案为B项。9、据旧唐书记载,唐元和年间,一位给事中(官职名)认为皇帝关于减少内外官俸钱的诏令不妥而封还诏书,最终他的意见被皇帝采纳。这说明( )A.给事中为中书省属官,有起草诏令的权力B.给事中为尚书省属官,负责执行皇帝诏令C.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D.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具有行政决策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三省职责的掌握。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政令;门

9、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给事中为门下省属官,有审核和驳回政令的职责,因此对皇权也有一定的制约。10、南宋初,御医王继先因治好了高宗之病,高宗想封他为“武功大夫”,旨下,却被给事中富直柔封驳,因为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材料表明()A.宋代机构重叠,效率低下B.宋代君权受到机制性约束C.宋代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D.宋高宗是遵法守纪的明君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制度。宋高宗想破例封御医王继先为“武功大夫”,却被给事中富直柔以“这种破例的人事任命不合宋代的伎术官法”封驳,最后高宗不得不“屈意从之”,这说明宋代君权受到机制

10、性约束,故 B项正确。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意相反,均可排除。11、有学者在研究汉朝制度变革时指出:如果天下是块大奶酪的话,在一定时期内,奶酪的大小不变化,那么参与分这块奶酪的人越多,每个人得到的奶酪就越少,也就意味着参加分配的人实力就越小。这里所描述的制度变革是( )A.郡国并行制度B.郡县制C.推恩令D.察举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时实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地方诸侯国势力曰益削弱,无法威胁中央。材料所描述的状况与推恩令相符,故选C项。12、下面是一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示意图。此图反映的行政区划出现于( )A.

11、周朝初期B.春秋战国之际C.汉朝初期D.唐安史之乱后答案:C解析:地图显示,都城是长安,各地既有吴、楚等诸侯国,也有南都、汉中等郡,由此可判断出该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行政区划,故C项正确。A、B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形成的是藩镇割据,而非诸侯割据,排除D项。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

12、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1.材料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哪一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答案: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2.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设置中书门下、参知政事与三司使,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解析:1.根据“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

13、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可知矛盾的内容与趋势。2.联系教材可知西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

14、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摘自新唐书材料四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概括选官标准和选官方式的演变。2.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答案:1. 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选官标准: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选官方式:由推荐到考试2.问题:科举制存在弊端;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3.启示:用人制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选拔人才要注意公平、公正,德才兼备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的选官制度

15、。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三则史料,据材料一“汉武帝” “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 任命为官,成为定制”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察举制,据材料二中“曹魏黄初元年”“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州都皆罝中正,以定其选”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九品中正制,据材料三中“早孤,家窭(ju,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等信息可判断应该是科举制,第二、三小问可以结合所学分析归纳,难度不大。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引文指出选官标准中片面注重言辞刀笔(语言、文章)而不注重品行(道德)是害已害民,说明了科举考试存在的弊端,应该重视官员品德。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