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15923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圩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当地河湖密布、地势低洼的地形特点,筑造堤坝,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的水利田。涝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灌田,以保水旱无虞,农业丰收。宋代沈括称“江南大都皆山也,可耕之土皆下湿。厌水濒江,规其地以堤,而艺其中,谓之圩。”1南宋杨万里在其圩丁词十解序中写道“农家云:圩者,围也”;并说“堤河两涯,而田其中,谓之圩” 2。 一、皖江流域圩田开发概况 圩田首先出现在长江下游地区的太湖流域,三国时期孙吴在江淮地区筑圩屯

2、田,以充军需,并设有督农校尉一职专门负责圩田的开发与管理,这是皖江流域圩田的开端。唐至五代时期,巢湖及沿江一带的圩田继续发展。入宋之后,皖江流域的圩田规模大,结构合理,修筑技术和管理体制已经相当完善。宋代皖江流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圩田,如太平州芜湖县的万春、陶辛、政和、诸圩,当涂县的大官、广济诸圩,宣州的金宝、化成、惠民等圩。 明清两代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进入了鼎盛时期。由于皖江流域尤其是临近河湖的平原低地地区的人口日益增多,对土地的需求更加强烈,围湖造田或围河造田较之以前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这一时期新筑了数以百计的圩田,其中千亩以上的就有五六十座之多。明洪武元年,和州知州改牛屯河上之铜城闸为石质,

3、使得这一千年老闸更加坚固,并且“就其势,筑长堤三十余里为堰,巾抱州县七十二圩,约田三十余万亩” 3。明初,潜山县建成了唐家圩。永乐元年,和州修保大等圩120余里。景泰二年,和州筑成麻湖圩,得田1500余亩3 。明代中后期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皖江流域的圩田修筑更加频繁。我们可以从明代铜陵县田额与地额的变化表来了解皖江流域圩田的扩大情况: 由上图可见,有明一代,皖江流域的圩田面积是在逐渐增长之中的。 到了清代,圩田修筑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扩大。据汪家伦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5,合肥从明代以前的36圩,增加到清代的77圩;和州从明前期的70余圩,到清末发展到150多圩;无为州所属圩田在清

4、道光时共有590余座,数量和面积在皖江流域首屈一指。皖江诸圩大者有田数千、数万亩,甚至有一二十万亩的。如修筑于清嘉庆八年的怀宁县广泰圩,经过道光六年(1826年)、同治九年等几次扩建以后,圩堤长达百里,分为元、亨、利、贞四大号,有通水石闸五座,圩田达28万余亩6 明清两代,圩田之盛前所未有,其具体的修筑数字因年代、资料所限,难以全面统计,初步估计约3000座左右。 由宋至明清,皖江流域虽然开发出众多圩田,但因为这些圩田大多相对面积较小,加之本来就是与河湖争地而得来,故“一遇淫潦,势难骤泄,往往以沿河圩田为壑,居民苦之” 7 。要想改变这种易受洪涝灾害的状况,就要修建大型的堤坝把圩田连接包围起来

5、用以挡水,因此在圩田极盛的明清时期,联圩、并圩的情况开始普遍出现。从筑圩到联圩,这是广大劳动人民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也是治水的有效举措。 联圩即通过筑长堤,将众多小圩联并起来,以达到“塞支强干”和防洪保收之效。皖江地区联圩的成功范例当首推大官圩(今当涂县大公圩)。宋绍兴二十三年( 1153年),“宣州水泛滥至境,县诸圩尽没”,地方官吏据实上报,朝廷准予联圩,迨至乾道九年(1173年),“太平州黄池镇福定圩周四十余里,延福等五十四圩周一百五十余里,包围诸圩在内”8 ,以上所说的便是大官圩的联圩情况。宋代宣州的化成、惠民两圩,“埂岸虽已圈固圩腹内包裹私圩十五所”9 ,说明化成,惠民两圩也是

6、通过联圩形成的。但是,宋代圩田的联并还只是出现在圩田较为发达的皖江东岸地区,且所联之圩多为朝廷官圩,由实力雄厚的政府出面招集人力物力进行浩大的联并工程还是可行的,而小民之圩田在当时要想实行联并还不太现实。为了有效地防御洪涝灾害,各圩之间或在政府指导下或是自发地将众多圩田联并起来。清乾隆三十年将沿江各圩联成四段,此为清代圩田联并的肇端。在圈堤之内,农民们曾进行过小联圩,故今仍有“九连圩”、“十三联圩”、“二十四圩”等老圩名流传着。 清代皖江流域联圩的形式也颇具特色。从圩田的结构上看,有的圩一面有圩埂,有的圩两面有圩埂,有的圩周围筑埂被圈成一大圩,也有数个圩坝首尾相连,共同形成一周围大埂。此外,也

7、有彼此独立但相邻的圩组成一个大圩。在圩与圩之间,往往会出现共圩坝的情况。联圩不仅是使圩堤相连,并且是通过修筑大堤把众多小圩田包围在内,把众多小圩联并起来,发挥防洪的功效。由于地势高低不同,联圩并圩中往往需要修建不同的戗岸。所谓戗岸就是在一圩中分隔高低田的小埂,以使圩内高低水分开,在大涝时,洪水只会进入一个数个戗岸,便于排水救灾,而不至于使整个高低田全部被淹没。 民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联圩、并圩的工程也在政府及大资本家的组织之下陆续进行。民国初期,沿江一带的地主及安庆、芜湖、合肥、南京等地的资本家、达官仕绅就开始组建垦务公司,投资垦殖。在沿江的芜湖、枞阳、贵池、东至、宿松、望江一带圈筑圩堤。同

8、时,国民政府还投资或组织堤工委员会集资,修建圩堤和涵闸斗门,在一些小型支流上建控制闸,促进了无为、同马、枞阳等江堤的进一步封闭和江南秋江大圩联并。芜湖县将原政和、同皋、杨德、永定、永成、永安、保丰、五丈湖等8个千亩至二、三万亩的圩口联并成一个大圩,初称八连圩;后又将易太、咸保、保定、南湖滩等5个圩口并入八连圩,改称十三连圩。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安徽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发动和组织军民开展起大生产互助运动,“领导人民兴筑江堤、圩埂,改建水闸,解除人民的水涝之忧”。在此背景下,194年冬,“中共桐贵青县委为反对日军经济封锁, 实行生产自救, 领导贵东人民群众修筑合作圩( 今郭港圩),使菊花

9、咀(今梅龙镇郭港村)到康家山(今江口乡江口村)沿江20多华里的保兴、复兴、中圩和合兴四个圩连成一片”11。有效地缓解了洪涝灾害对当地农业生产的破坏。 联圩并圩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实践证明它具有缩短堤线、减轻修防任务、改变险工面貌和有利于抗洪保收等优点,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亦是筑圩史上一大创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二、皖江流域圩田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圩田属于高产稳产田,所以从宋代开始,政府对兴筑、修复圩田总是特别热衷,及至明清,圩田开发日渐深入,圩区经济在封建国家赋税中所占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圩田高产稳产的事实表明,圩区土地开发利用的价值是很高的。此外,圩田开发对于缓和皖江

10、地区数度出现的人地矛盾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都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不过,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圩田这种垦殖形态利弊并存,过度地开发势必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2事实确实如此,正当人们陶醉于自己围湖造田的胜利之时,人与自然的矛盾开始凸显,自然界为此作出的各种灾难性的报复也就接踵而至了。 圩田破坏了原有湖泊河流的水文环境。围湖造田、涸湖为田或因兴筑圩田而随意改变河道,一方面造成湖泊蓄水功能下降,另一方面致使河流水系紊乱。 皖江地区大量利用湖边滩地修筑圩田,使湖面缩小,破坏了生态平衡

11、。如巢湖地区在圩田出现以前,本有一个天然形成的水面与陆地合理的比例。巢湖就是蓄洪的天然水库。而湖边的滩地是水库的一部分, 能够发挥调节的功能。自从人们大量利用巢湖边上的滩地修筑圩田后, 湖面不断缩小,从而影响了其调节水量的功能,一旦河水暴涨,湖已不能容纳,势必将大小堤岸冲垮,导致水灾频频发。对于围湖造田给圩区水文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唐末即有人指出:“害大利小者,其以湖为田之谓欤”13 (卷871.复练塘奏状) ,顾炎武亦说:“宋政和以后围湖占江, 而东南水利亦塞。”14(卷10.治地)。 皖江流域涸湖圩田开发活动集中在长江北岸平原湖泊众多的地区。如明永乐年间,官吏张良兴为得开田之功劳,乃浚河泄

12、水以涸之,筑堰成田,命名为麻湖圩,得田3100余亩。和州西15里的沣湖,受麻湖水,由当利港入江,但也在明永乐年间被议置为田。麻湖、沣湖被围垦成田后,本与麻湖、沣湖相通的其它小湖泊,也没能逃脱沧海桑田的命运。如皇后湖、苞湖、潭湖,大抵皆麻湖之支流、别港,随地为名,至光绪年间已是“尽涸而为田矣”3 ( 卷12职官志261) 。湖泊是因为地势低洼,积水成湖。虽然将之开垦成田,“然地势平衍,水难骤泄,每逢雨潦,往往多淹没之患” 3。由于张良兴不顾当地地势平衍之实际,盲目地涸湖为田,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使水流蓄泄失宜,遗祸无穷。至乾隆时仍是“覆之则不可稼,而虚赋逋丁日耗, 累民日贫”,“此事迄今五百年

13、,湖既不可复,田又不可必收,喜功好事之害如此。通考所谓徙知湖中之水可涸以垦田,而不知湖外之田将胥而为水也。当事者可轻言兴利乎?”15可见涸湖为田虽带来了眼前小利,却是一项贻害无穷的失策之举。 皖江流域沿河造田,是在河流浅滩处兴筑圩田,圩田与河道争夺空间,致使河水外流不畅,水位升高,圩内排水和引水也增加难度,造成“水不得停蓄, 旱不得流注”的严重局面。由于圩田多建立在水流要害之处, 且田面反在水面之下,因此对水利要求甚高,稍有罅隙,便有内涝之患。如望江西圩当皖水之冲,皖水发源于大别山南麓,流程四百里,在汇聚太湖怀宁诸水后,水流宏大,势不可挡,经常冲击望江西圩16。 在一定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条件下

14、,地区间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使人地系统整体综合效应得到最佳发挥,才能有效地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提高区域整体的环境承载力。清代中叶以后,伴随着人地矛盾的日渐突出,皖江流域农民所进行的更大规模涸湖废塘为田活动,使得物产枯竭、地力下降、水土流失、渔业受阻、水患加剧,地区生态系统平衡越来越脆弱。三、对皖江流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现代农业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发展的重点产业。“三农”问题愈显示出基础性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显而易

15、见,农业生态环境是生态环境的基础。圩田开发又是皖江流域农业的最主要形式。因此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早在1996年颁布的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十八条中就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农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因地制宜组织种植乔木、灌木和草,增加绿色植被,涵养水源。”可见,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问题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但是,现代生态农业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本文强调两点:一是必须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能很好借鉴历史经验,也能汲取历史教训,如芜湖县“自池塘及运河中掘取沃泥以为肥料,斯则土壤最大改良之一道也。”17,捞取的河泥不仅可以作为圩田肥料还可以清除河中淤泥,增强湖泊的蓄水能力,对现代农业建设而言,生态意义依然明显。二是必须做到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当前,皖江流域农业经济虽然需要示范发展,但是关注、保护和培育生态资源更是该区域内政府、组织、农民需要面临的共同使命。从人文“三农”的角度出发,健康的农村生态系统是皖江流域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和最本质要求,也是皖江流域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着力点。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