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08401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湖北省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浪潮使我国农业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广大农业从业者在面临着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接受着技术创新带来的挑战,因此迫切需要不断地进行农业技术创新。从微观的方面讲,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技术从新构想开始,经过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开发推广,最后到产业化应用并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商业化过程。从宏观的方面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机构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

2、等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通过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实现知识、技术、政策资金、信息等创新资源的优势互补,其协调性与耦合性决定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1。农业是否实现技术创新,创新的水平如何,农业技术创新是否有利于农业技术扩散,都是实施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问题,本文择其重点,出于对湖北省农业技术创新的现实能力及影响技术创新的深层次因素的考虑,扬长避短,从农业科研机构创新优势出发,探讨湖北省农业技术创新的高效模式,以期从中找出制约农业技术创新的“软肋”,为理顺湖北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关系奠定基础。1 构建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原因XX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

3、为主题,指出“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湖北省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突破传统落后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现代农业的前进步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湖北省科技资源优势,构建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具体原因如下。联盟 构建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紧迫性第一,从技术创新的机遇与窘境来看,湖北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科技资源丰富的省份,农业科技人员和R&D人员总量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和第位,在中部六省中高居首位。

4、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科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测算,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27%上升至XX年的%2,超越了土地、资金等要素的贡献,跃居“三驾马车”之首,成为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3。而湖北省出现了涉农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湖北省应紧紧抓住农业科技贡献率稳步增长的机遇,扬长避短,发挥科研机构的主导作用,走在农业技术创新潮流的前端。第二,从农业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来看,湖北尽管是农业科教资源大省,但并非农业技术创新强省;湖北农业科技竞争力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技贡献率仅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5、,远低于北京、天津、江苏、上海等地区,也低于中部的湖南省;二是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仅为15%20%;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三项经费仅占财政支出的%,远未达到国家要求3%的规定,且资金配置结构不合理,大多流向科研领域,成果转化领域资金较少4。因此,迫切需要科研机构发挥其主导作用,协调好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向技术创新优势的转化,这也是全力提高湖北省农业科技竞争力、建设农业创新强省的必经之路5。 构建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可行性1)从农业的技术创新供给来源来看,无论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企业的R&D或者技术引进都是农业技术创新研发的源头。其中高等院

6、校、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是湖北省农业技术创新供给的最主要来源,而企业的R&D和技术引进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据统计,湖北省有研究机构157个,其中农业科学领域65个,占%。这一比例充分表明科研机构的农业类成果的重要性6。当前体制下,湖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活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因此科研创新活动的选题受到政府意向及目标的影响,缺乏动力去了解农民生活生产及市场适用技术的需求,造成了供需双方信息的偏差。因此,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弊端。2)从技术创新的采纳动力机制来看,在共同的目标驱动下,新技术供需双方更加容易实现耦合。而湖北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作为技术供给方担当

7、了主力军的作用,其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并非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提高学术上的造诣,追求学术声望;再者,技术需求的主体需要与时俱进地搜寻、采纳新技术获得生产上的优势,向来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如此一来,由于供需双方所面临的动力激励不同,农业技术需求与供给的脱节在所难免。这就需要一个主导者来调节以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研发与扩散的对接,科研机构能恰如其分地扮演这一角色7。2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形成及特点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以农业科研所及高等院校设置的农业研发机构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和中介组织为主要技术推广主体,以传递知识性技术为其主要目标,集创新理念、研发活

8、动、成果转化、批量生产到市场推广为一体,并以农民为最终受体的新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形式是构成这一体系的重要基础。科研机构是该模式的创新主导者和组织管理者,而政府完全放开权力,只提供政策性资金支持,科研机构可以直接领导和委派高等院校等机构完成任务。科研机构主导型首先采集信息,通过农村实地调研了解农户在技术方面的需求,然后进行创新研发,将农业技术研究成果与信息传播到农村,供农民学习采纳。因此,政府是该类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而科研机构则是其知识技术发源地和科研成果入海口8。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最大的特点是科研机构具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它既充当了农业技术发明主体,又

9、充当了农业技术首次商业化使用主体的角色,在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特殊地位使这种模式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其他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在科研机构中,农业科研人员既是农业教育人员又可能是农业推广人员,因此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扩散等功能在这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中能够达到很好的结合,有利于产学研一体化和技术成果的转化。此外,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核心技术不能突破的问题,而科研机构具备突破这种核心技术的能力,能及时给予技术支持9。在农户主导的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中,农民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市场信息敏感度,导致科研机构和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投向无门,而科研机构拥

10、有发达的信息体系和优秀的专业人员,能及时向市场推出新技术。正是由于科研机构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以科研机构与公司、企业的地位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是农户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和市场企业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有效结合的中间模式,更具实用性和有效性。同时,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容易实现信息流、物质流、技术流三者的协调统一,该模式的主体为科研机构,多翼指企业、高等院校、政府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为参与者,双驱指外部市场机制的驱动力和内部竞争与协同机制的驱动,因此,这一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又可总结为“一体多翼双驱自组织”创新模式10。3 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

11、运行分析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不仅是开放系统,而且是非平衡态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系统,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以及系统内部各主体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创造出农业技术相应成果,从而形成农业技术创新系统中的涨落,这种涨落主宰着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方向和模式,这就必须用到自组织理论。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复杂的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的生命系统、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没有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内部各要素是如何协调运作,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的。因此下文应用自组织理论思想研究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问题,从一个全新的

12、视角分析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链模式的运行11。 内部驱动运行机制 以内部主体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行动为内部驱动力 该模式的主体部分是科研机构,它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而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信息等各要素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农业技术需求主体和交易市场。因此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离不开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各要素的分工与合作。首先,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不同活动对应着不同的主体要素,以及从事相同活动的不同主体要素之间,都存在竞争。根据不同主体在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及身心状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竞争既可以表现在仪器、工具、设备等物质手段上,也可以表现在工艺、方法、流程等知识手段上。正是这些竞争使农业技术

13、创新系统内部充满活力,不停留于现状,不断创新与完善。其次,在市场经济风向标和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各主体要素为了长久的生存与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任务,相互合作,以实现共同的农业技术相关产物。正是这些内在要素的整体协存共变性使农业技术创新系统内部不断重组与进化。总之,农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的根本动力来自于这些内部主体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行动,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本质。 以科研机构为主体参与农业技术创新整个过程 从创新理论上讲,科研机构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负责实现农业技术需求主体与涉农企业及市场的对接,在农业生产者日常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业技术基础上创新研究,使之成

14、为可以产业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其原因是科研机构拥有一大批专业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科研团队,同时既有农业技术创新的愿望,又有农业技术创新的条件。科研机构不但积极参与农业技术创新,同时利用专业人才、充足资金、先进设备等开展自主创新,致力于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带动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科研机构功能已不仅仅停留在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上,而是更多的转向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从创新实践来看,当农业技术需求被科研机构认识到后,科研机构就会根据农业技术需求产出相应的农业技术相关成果,并据此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将在创新研发环节的不同主体之间形成涨落。涨落创新给系统提供了选择对象,一旦系统选择了某种涨落,该环节的

15、涨落会得到其他环节的响应,这种响应使得这一涨落不断放大,引起的巨涨落就会影响系统的演化。科研机构将最终主宰整个农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方向和模式,充分体现科研机构主导创新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科研机构及相关联的各环节还充当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既负责下游部门与上游部门的信息输送,又与产业链外部进行信息交流,使需求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在这一自组织系统内畅行无碍。 外部驱动运行机制 以科研机构为主导驱动农业技术创新 从农业技术创新的诱因看,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由市场因素、技术因素以及市场与技术的混合因素所驱动的。科研机构主导型农业技术创新模式以科研机构为主体能够及时掌握市场的技术需求情况,同时掌

16、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发明,在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综合因素驱动下,农业技术才得以不断地创新。针对市场导向的变化,对该模型的具体运行过程加以描述。即现有的农业技术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农业技术需求主体迫切需要新的农业技术满足生产活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调研获取这一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研发计划,并将市场信号传达给政府部门,获得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扶持,随后投入研发新技术。在此过程中,市场导向的变化就是该系统运行的外部驱动力,而一项农业技术创新相应成果作为创新过程的随机涨落能否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就需要市场的检验。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组织专业人员在市场进行推广和试验新技术成果。 以科研机构为主导推动农业技术扩散 农业技术扩散是指从农业新技术、新发明从创新源头开始向周围传播,被广大农户和涉农企业采纳并使用的过程12。农业科研机构通过建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