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607269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电化教育文化功能视角的研究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从通俗教育领域诞生,其实践的主要方式教育电影,代表着那个时代先进的通俗文化。电化教育正是作为一种通俗文化,在广泛的社会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逐渐成为促进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文化变革中的重要因素。随着对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历史的深入研究,电化教育具有的独特文化功能逐渐显现。电化教育或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促进了文化生产方式和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革。1文化教育的现代方式电化教育电影教育和教育电影是中国电化教育早期

2、的实践形态,其最初目的是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电影直观、生动,集纪实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代表着继语言、文字、印刷术后的第四次文化传媒革命。电影作为一种全新而时尚的传媒形式,丰富了通俗文化生活,扩展了人们的见识,也改变了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教育思维的方式。20世纪初半封建半殖民的特殊历史环境中,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抵制殖民文化糟粕,宣扬民主、科学和文明,培养中华民族自信、自立、自强的思想情感,电影被视为教育之利器。1918年商务印书馆成立活动影戏部,摄制教育电影,目的是“借以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一面运售外国,表彰吾国文化,稍减外人轻视之心,兼动华侨内向之情”。1919年后的新教

3、育改革中,各界人士打着“民主和科学”的旗号,实施平民教育、平民识字教育、乡村教育,旨在达成文化和知识的改革,为政治和社会改革打好基础。电影等直观手段的教育受到重视,蔡元培先生认为电影是唤起民众之利器,也是教育之有力工具。在蔡元培先生推动下,1932年中国教育电影协会成立,该会以“利用电影辅助教育,宣扬文化,并协助电影事业发展”为宗旨,教育电影的取材标准是:发扬民众精神、鼓励生产建设、灌输科学知识、发扬革命精神、建立国民道德。当时中国被认为存在五大患:穷、弱、愚、私、乱。教育电影可以有效针对五患,指导民众救贫致富、去弱图强之联盟路,在金陵大学孙明经等人的教育电影中,工业建设以治贫,体育锻炼以治弱

4、,普及教育以治愚,民主建设以治私,体现电影教育服务民众教育、服务社会文化的思想。2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应用的双重变奏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顾明远先生认为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包括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所取得成果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是人类自身再生产活动的结果,包括人与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生产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人类生存生活的理念和方式。不同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决定不同形态的社会文化,也使文化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文化生产方式是文化生产力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语言、文字、印刷术、影视媒体被认为是深刻促进人类文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四种

5、媒体技术,它们改变了人类保存、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根本思想和方式。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通过口头语言、体态语言或直接经验进行交流,受到时间和空间局限,文明发展缓慢。人们根据观察和经验,创造文字或符号来指称事物,用语言描述事物的属性及变化特征,阐述事物发展的规律,语言中的字、音、词、义以及丰富多变的语法结构,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符号化的客观尺度,表达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能够书写的文字更是促进了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保存与发展。印刷术尤其是活字印刷术诞生后,突破了文字书写速度慢、效率低的障碍,人类文化得以更好、更快、更广泛地传播。摄影术、电影诞生后,人类文化不再仅仅是被抽象地保存与传播,更能直观、生动地

6、再现现实,使人类的认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展了认识的眼界,更改变了认识的角度。电影不仅能有效地保存文化、传播文化,还能生动地辅助文化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的效能。如孙明经先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实验中所述,“有了文字,人类不必再结绳记事,获得了记录的自由。有了现代的影音工具人类可以不必再受文字的限制,获得进一步的记录自由与传播自由。高度发展的现代文化,才得留真历久,深入广传,拓破语言文字的隔膜,超出时间空间的限制。”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相互推进的中介是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需要促成文化教育中变革因素即媒体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文化生产方式与媒体技术的发展呈双重变奏的方式,文化与技术相互交织

7、、相互促进,向更高层次发展。通俗文化教育是电化教育最早实践领域,现代传媒的特点使电影教育在教育领域独领风骚,成为生动体现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功能的先进教育方式,引领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人们将目光集中投向引发文化变革的媒体技术时,对电影的研究热情高涨,形成独特的技术研究领域教育电影。随着教育电影的推广普及,电化教育完整理论和实践领域最终形成,当文化生产方式发生转型,人们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新时代宣告诞生。电化教育的生动实践就体现在这种文化与技术的双重变奏上。3新教育的理想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升华中国电化教育是以现代媒体为条件,开展广泛的新教育活动,包括

8、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促成现代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也寄托着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想追求。电化教育在其文化功能中得到升华。民主主义教育极力批判教育与生活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的不合理,认为儿童应该通过具体的活动,不断思考并取得进步。成长是一个逐步习得、富有意义的思想过程,学校要为这个过程负责,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控制他们成长的过程。为了使儿童成长过程与社会发生联系,课程应建立在相关社会作业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同生活、活动、经验发生联系,直观手段的教学受到重视。电影、幻灯等媒体的诞生为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民主主义教育启迪了人们新教育、新社会的理想,从而不

9、断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电化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体现了民主主义教育思想。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在推广普及教育时较多地使用了电影、幻灯等直观教学手段。30年代后中国电化教育有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现关于电影和播音教育的书籍。当时的中国各方面基础还较为薄弱,电化教育发展缺乏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持。尽管如此,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人们对民主社会与民主教育理想的追求,使电化教育发展拥有了持久的动力。教育现代化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早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内容包括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21年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大力推动教育的世俗化、实用化和科学化。19

10、23年陶行知等人开展平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力求教育的世俗化;“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大学”的教育实践,力求教育的实用化;中华教育改进社开展心理学研究,改进教育研究手段,力求教育的科学化。由于电影、幻灯等媒体的传播功效,用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均有重大辅助和改进作用。关于电影、幻灯、播音等的系统研究,也逐渐形成了一门专业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当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当时的教育现代化,追求教育世俗化、教育实用化和教育科学化,也追求教育效率和效果。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普及电化教育,就旨在提高教育效率和效果。4历史研究对教育技术促进文化教育发展的启示通过对电化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文化与技术双重

11、变奏过程的研究,对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发展有以下两点启示。其一,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要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首要任务。民主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造的基本方法”。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致力于发展新思想、新形式、新内容和新方法,并持续地通过教育自身改造新社会。电化教育正是中国新教育的重要内容。电化教育自诞生起服务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学改进,不断发展为广播电视教育、学校电化教育和计算机网络教育,为教育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大作用。当前社会文化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型,作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应秉承其传播和创新文化的传统,立足

12、中国优良传统文化,依托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工具手段,使其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乃至于社会信息化的中坚力量。其二,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的发展遵循技术与文化双重变奏发展的规律。电化教育从手段发展到蕴含民主教育及教育现代化理想的教育形式,继而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发展为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生动体现技术与文化相互促进的双重变奏规律,在此过程中教育技术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正是在这种目的与手段、技术与文化的不断双重变奏中,教育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技术领域不断深化和拓展,也深刻促进了技术文化及教育文化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遵循技术与文化双重变奏发展的规律,既要充分相信技术是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也要认清技术应用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在促进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和文化创新过程中才能发挥其潜力,教育技术或信息化教育才会继续在推动中国教育和中华文化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