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602578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 第二单元 新纪元 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单元导读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抒情性或哲理性的,都带有强烈的心灵独白色彩和玄思色彩,它们描述社会生活现象,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人生真理和审美规律,激发人生思考,启迪审美感悟,对当代中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由于这些文章的作者善于感悟、富于玄思、长于审美,所以要解读文本、进入课文情境会有一定的难度,但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一次锻炼抽象思维和提升感悟力的好机会。新纪元作者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文学家的豪迈、热情,呼唤人类和中国的一个新世纪到来。捉不住的鼬鼠描绘时间的形象,探询时间的本质,表明世人对时间的种种态度。把时间形象化、审美化,让人在领悟哲理的同时领略文学美。美描写几个场景、几种神态、几段对话,生动形

2、象地表现美的生成形态和美的本质,展示美的探索和审美过程,表达作者的审美追求和积极的人生观。新纪元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省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习近平语)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五四爱国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之一。1920年,在李大钊的发起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建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上,他都当选为中

3、央委员。1927年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时年38岁。他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著作有守常文集(1939年出版)、李大钊选集(1959年出版)、李大钊诗选注(1979年出版)。2背景探寻本文写于上世纪的一个重要历史关头,“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作者以其政治家的敏锐感觉和文学家的豪迈、热情,呼唤人类和中国一个新世纪即将到来。历史证明,在本文写作的年代,人类的新纪元、中国现代社会的新纪元确已到来,因此本文成为历史的预言、时代的先声。3相关知识李大钊墓碑碑文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内有一座烈士陵园,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写的碑文。碑文这样写道:这位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

4、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名言警句李大钊名言1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2最珍贵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4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5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6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回溯期待祝福感怀新纪元“新纪元来,新纪元来!”1919年的元旦,李大钊以其激情、豪迈的笔触,呼唤人类

5、和中国一个新世纪的到来。在时过境迁的今日,重拾这篇充满开阔意境、显露人格本性的美文,我们仍然不会不为“新纪元”携来的壮美前景所激动,不会不为先烈李大钊无所畏惧推陈出新的豪情所振奋。“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1919年,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斯时中国仍为帝国主义“强者”刀俎上的鱼肉,仍饱受列强欺凌。值得欣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取代了咄咄逼人的资本主义。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国人似乎能见着些许“曙光”。知识分子也以笔为戎,唤醒世人,力图挽救风雨飘零中的中国。“山雨欲来风满楼”,新的因子蠢蠢欲动于这个行将没落的社会机体中。李大钊于是满心欣喜地发

6、出了对“新纪元”的呐喊。果不其然,几个月后,爆发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五四运动,开启了现代化的历程,印证了李大钊“新纪元”的预言。当以后见之明去体察李大钊所欲传达的意图时,我们会发现,李大钊著作此文独特的匠心与构思。在那个思想尚未完全解放、马克思主义尚未获取优势话语权的年代,他是多么巧妙地传达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念,虽然只字未提马列。在批判天演进化论与马尔查士(马尔萨斯)人口说之“大错”后,李大钊含蓄地推出了另一番新的社会景象,指明了新的社会改良、社会革命之途:改良生产制度,打破国家界线,“人类都得一个机会同去作工”,衣食无“侵夺暴掠”,劳工阶级“武器在手”,“打倒全世界资本的阶级”,劳工阶级联

7、合“全世界的同胞”,实现民族自决,实现“欧洲联邦”,进而实现“世界联邦”。一幅公平、正义、和谐的美好画卷在李大钊如椽大笔下徐徐铺开。寥寥数语,又现共产党宣言!既然“新纪元的曙光”业已出现,国人又有什么理由去拒绝沐浴其中呢?李大钊真正着意乃在于,用美好的前景、如诗如画的未来,去激励、鞭策生活于“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中的早已习惯腐朽传统的“四万万”国人,鼓励他们“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转无穷,把那陈旧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开创一个新纪元!“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以其优美豪壮的语言,向国人传播了新的理想与观点。然李大钊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是

8、一个坐而言的理论家,更在于他是一个起而行的实干家。为了“自由、平等的生活”(李大钊:双十字上的新生活),为了挽救陆沉之神州,再造伟大中华,李大钊在尚未启蒙的白色恐怖中,首传马列主义,指明社会主义道路;引导五四新航向,开创历史“新纪元”;创建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创未来。也许诚如他自己所说:“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牺牲)正是在这种乐观的革命激情引导下,无数如李大钊般的先烈前赴后继,为营造美好的“新纪

9、元”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安稳与幸福。革命成功来之不易,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诚如李大钊所言,“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就是送旧迎新,因为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我们坚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朝着更新更美的生活,团结一致,继往开来,迎接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元”!(有删改)失去了的灰墙李大钊殉难地寻觅记(节选)李洁我去过最早的北京大学校园景山东街的马神庙遗址。民国初年的北大,躲在现在的沙滩后街的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里,只余门口墙上的一方文物保护纪念牌在讲述当初的辉煌。民国六年(1917)年末,李大钊就是从这个已经开始衰败了的庙门外走了进来,一直走到院子的

10、最北头,那儿有座乾隆皇帝的某位女儿遗下的梳妆楼,当时被改为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他的良师益友章士钊把兼任的图书馆主任(馆长)让给了他。于是,翌年初春,从善如流的蔡元培校长便把聘书发给了年方二十八的李大钊。从二十八岁进入北大,到三十八岁殉身主义,李大钊人生的最后十年都是在北大度过的。这十年,正是其生命大放灿烂之辉的十年。只是,我看到的这座大杂院儿,墙挨着墙,户挤着户,早先的图书馆早已不复存在,一排排教室也尽沦为拥挤的住宅。八十年前一个极不寻常的人文的渊薮,现已成了京城里极为寻常的居民大院儿。两个戴着“巡逻”黄袖标的老太太告诉我说:这儿是中宣部宿舍。1889年,在距北京以东百余公里外的河北乐亭县一户地

11、主家里,一个遗腹子哇哇降生人间,只一岁多,他母亲又病逝了。是爷爷养大了他。富裕而开明的爷爷让他六岁即进了私塾,使他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大名李耆年。等他长到十岁时,爷爷又让他与本村的赵纫兰姑娘完婚。比比小丈夫,十六岁的新娘真是花样年华。但等丈夫到了十六岁那年,却离开妻子远行了,因为他要去考秀才,后来因科举制被废才不得不改入了新式中学。读李大钊身世,突然联想到这样一个饶有意味的现象,即:李大钊与其堪称一代人杰的北大同事们,竟都有相同的家庭背景他们都出身于殷实人家,但既不是豪门巨富之后更决非贫下中农子弟,他们都有自幼受传统教育的较好家境,却又都因家庭的变故不得不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辛酸;而且,巧的是,他们

12、都早早失去了父亲!诗云:“无父何怙?”怙就是依靠,自小失了依靠的男孩子,在其人生最可塑的阶段,不得不使自己的性格变得格外内向与坚韧。除了超人的天资外(这当然是前提),他们靠自强自立的处世态度和敏而好学的进取意识,使自己一踏入社会便有了极高的起点,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成为一呼百应的领袖人物。不信你看校长蔡元培,出身于绍兴城里的钱庄之家,十一岁丧父。与蔡同在绍兴城长大的周树人、周作人兄弟,也是当地的高门坎里的子弟,但其父辞世那年长子周树人也不过十六岁。陈独秀是当高官的叔父的嗣子,因为他不满两岁时生父即死于疫疾。而胡适的父亲先后宦游台湾与上海,父亲死时他仅四岁。比比他的同事们,李大钊“失怙”最早,家境也

13、最庄户他是靠爷爷那九十亩耕地的地租喂大的农家后代。农家后代为什么不在故土河北乐亭县好生读书,却只身去了大都市天津读什么“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直到人生的最后时刻,人们才在他写于狱中的文字中知道了他早年离乡游学的原委: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这时的李大钊,仅仅十八岁。没像城里人那样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思潮,却也不乏救国之鸿志,每当我们民族走向衰弱时,总有几位精英如旭日破云出世照亮整个神州。走出家门的李大钊,就是这样一轮越来越耀眼的旭日。北洋法政学校的创办者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袁氏在拉扯起一支全新的北洋军队的同时,还不忘培养未来的行政、司法管理人员。于是,一

14、心救国的李耆年便选择了这所学校。凭较好的成绩考入该校后,他把学名“耆年”和字“寿昌”都改了,改成了日后响彻中国近代史的“大钊”与“守常”。原先的名与字都是期盼长寿不复蹈父母短命之意,但这位志存高远的人不在乎是否活得长久,一心勉励自己要成为坚韧不拔的有为者“钊”意为勉励,“守常”与“寿昌”同音但取持之以恒之意。他入校不久就开始参与政治活动,不仅参加了罢课请愿活动,还开始发表见解独到的政论文章,其文采赢得人们尊敬,甚至被公认为“北洋三杰”之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法学堂的创办人袁世凯成为大总统,但国民却并未当家作主,血气方刚的李大钊根本不顾及自己乃袁氏门下的“高贵出身”,公开在文章中喊出了“共和

15、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的悲愤质疑。赏析本文随着地点的转移来叙写对李大钊的景仰之情。论才华,他不比鲁迅、胡适、周作人等人高;论见解,可能也比不了陈独秀、章士钊等人。李大钊先生是以自己近乎完美的道德力量赢得人们钦敬的,这是一个真实的李大钊。点击素材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先生有一副有名的对联表达了他的革命信念:“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上联中“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作品。“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运用示例孙中山先生也曾说:“唯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李大钊也告诫我们:“铁建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先贤的教导在耳畔回荡,一个人只有敢于担当,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敢于担当,才会被历史铭记。苏武敢于担当,才会不为匈奴的威逼利诱所动,成为后世楷模;林则徐敢于担当,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成为民族英雄;詹天佑敢于担当,才能成功修筑京张铁路,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正是这么多勇于承担历史重任巨人的存在,中华民族才不断发展,一步步走到今天,以高昂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勇于担当,走向成功1读准字音(1)单音字传衍()蹂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