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95001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 第2课时 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案2一、文本助读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政,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结构图示】二、小组合作【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序八州而朝同列()(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6)天下云合而响应()(7)赢粮而景从()(8)内立法度()(9)外连衡而斗诸侯()(

2、10)追亡逐北()(11)外连衡而斗诸侯()(12)吞二周而亡诸侯()(13)却匈奴七百余里()(14)序八州而朝同列()(15)约从离衡()(16)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7)以弱天下之民()(18)以愚黔首()(19)士不敢弯弓而报怨()2古今异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古义: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今义:山东省3特殊句式(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2)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3)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

3、卫、中山之君也。()(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5)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翻译句子(1)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译文:(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译文:(3)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译文:(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译文:三、师生探究1面对强秦,“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是采用什么办法“弱秦”的?作者竭力描写反秦统一战线之强大有何作用?答:2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对比双方对比作用3本文用了大量的篇幅叙事,又在叙

4、事的基础上明理。你认为本文的叙事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在叙事的基础上作出论断的?答:一、阅读延伸我评始皇乔延锐关于始皇,历代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的评述,从“关河空锁祖龙居”到“祖龙居何处,金棺葬寒灰”,从“坑灰未冷山东乱”到“路人唯拜汉文陵”直到现代闻一多长城下的哀歌,无一不对他极尽挖苦和嘲讽。死者已矣,那双挥斥时空的巨手,已不能再粉碎后世这些大胆的冒犯者。然而对于始皇,我却有着自己的评价。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王者。灭六国,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解体时的欧洲何其相似,而欧洲为什么没有“顺应历史”统一呢?可见,一统天下,没有一种霸者的气概,是不可能

5、实现的。想象一下分裂成数百个小国的中原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战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来计算吧。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一种霸者之气,不以一种雷霆般的力量,运用整个国家机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多达千种的语言文字,看看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那些历史的必然论者就可以免开尊口了。后世骚客们写着由秦篆演化而来的文字,满中国蹓跶着咏怀古迹,嘲讽秦始皇时,大概没有想到这一点吧?筑长城,“你何曾挡住了匈奴、吐蕃?”闻一多先生看到了长城的不足,但他难道没有想到过,若没有长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数会成倍增多?中原百姓会有多少人惨遭屠戮?这一事实在人们心中怎么总比不上孟姜女的几把辛酸泪?没有始皇

6、的豪霸之气,长城有可能出现于世吗?这个总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吧?总之,中国的历史绝对缺不了秦始皇这个隐透着青铜光辉的人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笔亮色。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呢?不是因为焚书坑儒,不是因为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骊山陵,而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体人民的痛苦之上。为了一句“嬴政死而地分”而用了二万五千俘虏的鲜血染红五十里黄河,为了陨星上的一句骂他的话,杀光了方圆十里之内的百姓,这些行为让“千古一帝”四个字染上了一片血腥;而蓬莱求仙、方士炼丹的行为,又给后人留下笑柄,就连上文

7、说到的修长城,也因为大大超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的承受力而令天下苍生怨声载道。治国不能只靠力量,这是万古不灭的真理。静静地躺在骊山千尺黄土之下的始皇帝,面对着无数后人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不知又有何感想。【赏析】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小论文,文章一口气从“灭六国”、“书同文”、“筑长城”三个方面对始皇之功大加赞美,认为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但作者并没有忽略始皇速亡的原因,用高度精练的笔墨写了始皇的残暴,得出“治国不能只靠力量”的真理。从写法上看,本文借鉴了过秦论铺陈的手法,在结尾点明观点,深得赋体文之妙。二、写法迁移铺排渲染,气势充沛本文运用了大量的

8、排比,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字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震四海”的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单调。用排比的形式来议论说理,可使语言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更能让论据充分,论证有力。【我来练笔】请以“位置”为话题,写一段文字阐述你的观点。要求运用排比手法。150字左右。答:问题生成带着更多的问题而非答案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或与同学、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解决。提醒:完成作业分层训练答案精析16过秦论自主积累1(

9、1)xio(2)ku(3)y(4)zn(5)x(6)tin(7)fn(8)ch(9)d(10)xin(11)qnxn(12)yu(13)duxi(14)yuqn2(1)崤山菜肴混淆(2)雍容臃肿慵懒(3)丘陵凌厉绫罗(4)轸怀疹子诊脉鸡胗(5)逡巡峻峭疏浚竣工(6)藩篱蕃息幡然燔烧3(1)承受,接受。(2)践踏,登上。(3)吝惜。(4)招致,招纳,吸引。(5)迟疑徘徊、欲行又止的样子。(6)大盾牌。(7)使退却。(8)箭头。(9)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10)耕田的人。(11)置身于。(12)高举。(13)担负,背负。(14)高,强。(15)衡量。4(1)通“殁”,死。通“纵”。通“影”,

10、像影子一样。通“又”。(2)名词,指逃走的败兵/动词,丢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副词,通“无”,没有名词,指有利的形势/形容词,锋利/名词,好处/动词,变得锋利名词,指险固的地势/动词,巩固/形容词,固执、顽固/副词,本来(3)动词,沿袭/介词,趁着/介词,凭借连词,来/介词,凭着,用合作探究二、1(1)名词作动词,排列次序,这里引申为控制、统治(2)名词作动词,用水缸做;用草绳拴住,(3)名词作动词,做帝王,当帝王(4)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5)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6)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7)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8)名词作状语,

11、在国内,对内(9)名词作状语,在国外,对外(10)动词作名词,逃走的败兵(11)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1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1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16)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1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1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2(1)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2)介词“以”与动词“为”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作为”(3)崤山以东、秦以外的东方诸国3(1)(2)判断句(3)状语后置句(4)(5)被动句4(1)在这个时候,有商鞅辅佐他,对内制定法律制度,致力于农耕纺织,修造防

12、守和进攻的战具;对外采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各国自相争斗。(2)收征天下的兵器,聚集到都城咸阳,销毁兵器,熔铸成十二尊铜人,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3)他置身于戍边队伍中,从农民中突起,率领疲惫不堪的士卒,带着几百人的队伍,回过头来攻打秦国。(4)再说,秦朝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变弱,雍州的土地,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仍和从前一样。三、1诸侯各国面对强秦被迫联合共同抗秦:招纳天下人才,订立合纵同盟;有贤明和具有政治远见的领导人,聚合各国的力量,一致对秦;六国阵营,一时人才济济,有众多的谋臣出谋划策;有各方来的策士,为各国诸侯沟通意见;有各国的良将统率军队。作者竭力写反秦统一战线的强大是为了衬托秦国

13、的不可战胜。这样,一则为下文陈涉与六国之师的对比埋下伏笔,二则为后文所谓“攻守之势异也”张本,这里说的“攻”(天下)之势势如破竹,与后文陈涉起义后秦朝的兵败如山倒的“守”势相映成趣,彰显主题。2.对比双方对比作用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宏伟、角度清晰。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3.本文叙事有两大特点:运用了“点”、“线”结合的方法写秦的建立、发展和灭亡。所谓“点”,即针对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不惜浓墨,铺陈发挥;“线”是指作者抓

14、住了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王的四个阶段来叙述,脉络清晰,要点突出。作者善于从总的、大的方面把握事实。在写秦的“守”势时,突出写了秦始皇“愚民”、“弱民”、“防民”之策;写陈涉时,突出写了他出身贫贱、才能拙劣、地位低下、起义军势单力薄等几个方面,不仅与九国之师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反衬了秦国灭亡的容易。叙事是说理的基础,要写好说理文,还要在叙事的基础上论断。论,是依据事实立论;断,是从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中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贾谊就是先把大量的事实提出来,然后在讨论事实的基础上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的。文本拓展二、(示例)找准位置,是张骞行出的驼铃阵阵,是苏武牧羊的忠诚刚烈,是昭君出塞的黄沙漫漫,是卫青迎向大漠的旌旗猎猎,是岳飞仰天长啸的壮怀激烈,是郑和七下西洋的浪花飞舞与雄心勃勃找准位置,不能让迷雾遮住双眼,不能任狂风吹散信念即使我们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即使我们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我们也要依然坚强地擦亮双眼,寻找生命的契机,等待机遇的光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