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91787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六章 报告文学 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6.15 儒学飞人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15.儒学飞人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华裔(y)核心(h)譬如(p)任教(rn)B.恶劣()儒雅(r)裸露(lu)束缚(s)C.拓本(t)糟粕(b)倾诉(s)投奔(bn)D.执拗(ni)衣着(zhu)场院(chng)通识(sh)解析:B项,“露”应读“l”,“束”应读“sh”;C项,“粕”应读“p”,“奔”应读“bn”;D项,“场”应读“chng”。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唤散抱怨群雕惋惜B.拂晓昂扬震响呼吁C.虔诚善缘宴会精萃D.开拓变迁报消标签解析:A项,“唤散”应为“涣散”;C项,“精萃”应为

2、“精粹”;D项,“报消”应为“报销”。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新的养老保险改革方案将在全国按照“一个统一、五个同步”思路一丝不苟地同步实施。B.她坐了几个小时的车风尘仆仆地赶来,就是为了看一眼兰新高铁通车的盛况,因为这里有她太多的牵挂。C.不少年轻人将旅游视为生活的“调味品”,工作累、状态不好的时候,只要能出去旅游,回来后整个人就会精神焕发,神采奕奕。D.看看大家现在的状态,每天为了生活忙碌,每日为了工作奔波,聚在一起吃饭的时间凤毛麟角。解析:A项,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

3、真。B项,风尘仆仆:形容奔波忙碌,旅途劳顿。C项,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这里指精神饱满。D项,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这里表示相聚的时间少,应该用“少之又少”。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那时拿到哈佛奖学金的凤毛麟角,杜维明当时就有天才儿童之称。B.共享未来这本书以专题的形式、翔实的事实依据、生动的照片和确切的数据资料,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解答了为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C.我们来到这举世闻名的博物馆,看到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无不使人感到自豪。D.在“一路一带”的战略发展机遇中,一些“老区”领导已经认识到了改变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他们希望再造一个更为辉

4、煌的未来。解析:B项,成分残缺,应在句尾加上“的问题”。C项,中途易辙,后面分句应改为“心中感到无比自豪”。D项,“再造未来”搭配不当,应该是“创造未来”。答案:A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永远的独立思想者程文超谢冕是为思想而生的。早在读中学时,谢冕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激动着,在省报上发表的散文秋日公园抒发了他诅咒黑暗、向往光明的理想。成为学者之后,竟发现,思想也有个“权利”的问题。他与他同代的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想到,学者天经地义的思想的权利事实上竟被剥夺。他也与他的同辈人一道,为获得思想的权利做出过艰苦的抗争。因而进入新时期,他选择与“思想”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研究便不是偶然的

5、。他独立的思想体现在他独立、认真的学术研究之中,这“独立”与“认真”首先表现在他有敢于面对文学现象、敢于坚持自己看法的学术勇气。人们应该不会忘记,20世纪80年代之前,从前人、他人、名人的光环里走出来是多么不容易。在不少人还不习惯用自己的眼睛时,谢冕的眼光已经进入了现实与历史之中。因而,当一个新的文学现象出现在眼前时,谢冕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既有规范和概念,而是看它是否有自身的合理性,看它是否能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是为什么在朦胧诗因为不符合人们原有的诗歌观念而受到诸多指责时,谢冕能第一个大声发出不同的声音。回过头来看谢冕对朦胧诗的发言,我们看到,谢冕不仅是对朦胧诗表示了支持,而且对“独立思想”发出呐

6、喊。他提醒人们“我们一时不习惯的东西,未必就是坏东西;我们读得不很懂的诗,未必就是坏诗”。正是思想,独立的思想,使谢冕敏锐地抓住了新的文学现象,推动了文学的变革,也推动了文学研究的学术进展。谢冕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与认真同时还表现在他的学术方法上。他的“思想”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来自对历史与现实的认真研究。对朦胧诗的思考,就是他认真研究新诗的历史与现实的结果。在当代文学的研究历史上,时常出现用其他学科的学术规范来规范当代文学的现象。其实,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特色,也应有各自不同的学术规范。企图用一个统一的学术“规范”去规范所有学科的努力,注定是吃力不讨好的。当代文学的特色,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楚的,但至

7、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代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在行进的对象,当代文学史是一部正在行进中的历史。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当代文学研究里都未必完全够用。谢冕对当代文学的研究便既注重历史又注重现实。正是在对新诗历史与现实的认真研究中,谢冕才得出60年来新诗“走着越来越窄狭的道路”和朦胧诗“带来了万象纷呈的新气象”这样的结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又是谢冕通过对文学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提出了“后新时期”这一重要概念,推进了当代文学的学术研究,表现了他对文学进展的某些思考。谢冕思想与学术的独立与认真更表现在他的学术目的上。由于谢冕生命深处的对思想的兴趣与渴望,由于当代

8、文学学科的独特性,谢冕从来不把他的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对于当代文学研究来说,什么叫“纯”学术,恐怕是个难以说清楚的问题。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性,很重要的方面就表现在它的思想性上。不为推动当代文学的变革和发展,你研究的目的何在?在“思想”与“学术”的关系上,谢冕不是为学术而思想,而是为思想而学术。谢冕始终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科研的任务。而谢冕之所以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的使命,是因为他心中有个绝大的命题:中国的命运。研究的对象只是他思想的载体,他的思想一直放在百年中国。“近百年我们中国希望过,抗争过,也部分地到达过,但仍然作为世纪的落伍者而存在。落伍的感觉残忍地抽打着中国,使我们站立在世纪末

9、的风声中难以摆脱那份悲凉。”他认为知识分子不能忘记自己的使命。“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受制于百年的危亡时世太重也太深,为此文学曾自愿地(某些时期也曾被迫地)放弃自身而为文学之外的全体奔突呼号。”直到20世纪90年代,他仍认为:“作为20世纪的送行人,我们感到有必要把这一代人的醒悟予以表达。”把整个20世纪,把整个中国的过去与未来放在心中,这使谢冕的思想往往比一般人有更高的视点、更宽的视野和对历史现实的更深沉的进入。(节选自世纪论语,有删改)5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谢冕思想的独立与学术的认真的?解析:阅读全文,文章第三、四、五段的第一句话即给出了答案。答案:作者是从谢冕的学术态度、学术方法、学术目

10、的三个方面来论述他的独立与认真思想的。6作者为什么说谢冕选择当代文学研究不是偶然的?解析:从第二段最后一句话可看出,这句话前面的文字就是对谢冕选择当代文学研究不是偶然的解释。答案:因为谢冕上中学时就被时代的新思想所激动,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成为学者后又为获得思想的权利做出过艰苦的抗争;进入新时期,他自然会选择与“思想”密不可分的当代文学研究工作。7“近百年我们中国希望过,抗争过,也部分地到达过,但仍然作为世纪的落伍者而存在。落伍的感觉残忍地抽打着中国,使我们站立在世纪末的风声中难以摆脱那份悲凉。”对这段话我们应怎样去理解?解析:联系上下文可看出,谢冕的学术是为了改变中国,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段

11、话的含意了。答案:这段话表现了谢冕对于中国命运的关注,他是为了思想而学术的学者,他要用研究的对象作为思想的载体,改变中国的命运。8谢冕独立的思想在学术目的上有什么表现?解析:最后一段第一句话告诉我们,本段的主要内容就是谢冕在学术目的上的独立与认真,因此对后面的文字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他从来不把他的研究限定在“纯”学术上。(2)他把推进文学变革作为自己的使命。(3)他把中国的过去和未来放在心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草木知音吴征镒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

12、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结缘草木这位一生研究植物的科学家家里什么植物也没有种,那些花草树木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他的脑子里。“现在我的身体不行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了。我搞了一辈子植物学研究,仍感到学无止境。”这位老科学家说。“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句古话说的是要尽力探索草木的本源。吴征镒院士曾亲笔书写了这八个字,刻在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球场边的一块石头上。他经常对年轻人讲述这八个字的意义,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吴征镒和植物打交道,第一位启蒙老师竟是家里的后花园。五六岁的他最爱去花园里玩耍,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他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这个小时候喜欢琢磨花花草草的孩子,后来竟成了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

13、的大植物学家。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者,吴征镒一辈子沉浸在他钟爱的植物学研究中,践行着“极命草木”的精神。中国植物的“活词典”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这样的赞誉来自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2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在昆明郊区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他还用了整整10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我国高等植物

14、各种属的文献记载,以及这些植物的分布,完成了一套3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摔跤冠军”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每逢雨季,云南的红土地可让这位植物学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

15、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他总是自己做最基础的工作,从野外考察,到写出名录,再带领大家分科分属编写。除了植物的名称,科、属、种,定名人,发表日期,分布区及用途外,他还详细描述历代植物文献中的记载,一丝不苟。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壮心不已耄耋之年,吴征镒仍在关注着我国植物学研究的动态。“这一年多来,他的眼睛不行了,耳朵背,行动不便,但他仍坚持每天工作3个小时。”吴征镒的秘书杨云珊说。2003年、2004年、2006年,吴征镒作为主要执笔人完成了三部共计430余万字的专著;2007年,他在91岁高龄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