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91775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章 新闻评论 媒体的观点 5.13 短评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新闻阅读与实践》(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短评两篇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回銮拷问躬顺日新月异B.懿旨动辄侮辱厚古薄今C.愚昧导至指目窃窃私议D.网罗戊戍两码事情何以堪解析:A项,“躬顺”应为“恭顺”;C项,“导至”应为“导致”;D项,“戊戍”应为“戊戌”。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有的大学生片面地认为,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与其坐在教室里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还不如出去实习,将来为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B.事实上,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的领域安之若素,日益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阅读趋势,而纸质书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而代之。C.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

2、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D.“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洞察幽微,入木三分,既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历史问题的重视,也是对南京大屠杀否定论者的警戒。解析:B项,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用在此句中不合语境。答案:B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宫墙里全部是果树和庄稼,郁郁葱葱,整整齐齐,仿佛在暗示着失去的繁华和喧嚣,让人从树影婆娑中隐约感受到历史的嘈杂和一代枭雄指挥若定的风姿。B.我国古代城池的北门常常被称为玄武门,我想这可能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历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所以统治者有意用张牙舞爪的龟蛇状的玄武来威

3、慑外敌。C.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取消分科的情况。D.只有新闻工作者走出高楼大院,跳出文山会海,走进基层的广阔天地,才能挖掘到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采写出打动人心的精品报道。解析:A项,“感受到”与“风姿”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可在“旁观者”后加“主张”。D项,语序不当,“新闻工作者”应在“只有”前面。答案:B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恰当的一项是()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

4、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A.友情是一种广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爱情则是一种纯度B.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C.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D.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解析:语段中有“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少的”一句,分析此句,即可推知横线处应为亲情、爱情、友情的排列顺序,且在语意上能把握住作者要突出“友情”这一基本倾向。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让法律成为一种人民信念范正伟“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对法律的信仰,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5、,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而这种信仰能否生成,则取决于法律是否真正被认真对待。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强调,要坚守司法的人民性,“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在利益诉求多样、价值取向多元的今天,这样的观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所言,老百姓到法院打官司,是穷尽其他救济手段后的最后选择。人们之所以愿意在法院门口等几天、几十天,愿意到法院跑几趟、十几趟,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对法院的信任、对法律的信仰。对法律信仰的呵护,不仅关乎个案公平,更关系整个社会生态。可以想象,如果当事人满怀希望寻求救济却被“法律”冰冷的面孔拒之门外,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

6、最后防线”就此失守,人们对法律的信仰无所附着,那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本可在法律框架下化解的矛盾纠纷,会因渠道不畅、救济不力,被耽搁,被累积,被激化,最终成为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在这个意义上,依法治国不仅是我们倡导的价值理念,更是一种重在躬行的社会实践。它不仅要求司法部门,同时也要求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不要把企图通过法律反映诉求的百姓,当成“法闹”“刁民”,把维护法律渠道的律师当成对手、敌人。对依法寻求帮助、“为权利而斗争”的人,给予合法救济;对输送法律、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给予宽阔通道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使人们

7、愿意在法律的框架下理性有序地解决问题;才能“让当事人感受到一种法律的觉悟,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在社会大变革和矛盾凸显期,这种信仰尤为重要。一个相信法律能输送正义的人,一定会本分地维护社会稳定。反之,当法律的大门由于种种原因被关闭,人们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非法的手段就会被选择。现实中,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一些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往往与当事人没有合法的救济途径有关。当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法律渠道屡屡失灵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信法不如信访,信访不如信网”,“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滥用私刑成为一些人解决问题的最后选择。这值得深

8、思。“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倘若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而法律的这种力量,来自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来自由此生成的社会理性和法律信仰。只有当法律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不二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时,社会的稳定和谐才能指日可待,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坚实基础。(有删改)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坚守司法的人民性,就要本着良知和正义运用法律,拉近司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B.政府各部门要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的框架下解决问题,才能实现依法治国。C.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对法律信仰加以呵护,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9、D.一些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非理性方式的表达,都与当事人不再相信法律有关。E.到法院打官司应当成为人们寻求救济的唯一选择,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解析:D项,“都”绝对化,原文是“往往”。E项,偷换概念,向法律寻求救济的方式包括举报、控告、申诉、起诉、上诉等。答案:DE6下列对“法律信仰”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法律信仰生成于司法的善良和公正,来自权力的谦抑和自律。B.百姓通过法律反映诉求,律师维护法律渠道,是“法律信仰”的体现。C.法律信仰能否生成,取决于当事人和律师是否认真对待法律。D.法律信仰的维护,关乎整个社会的公正与和谐。解析:C项,“当事人和律师”不对,应该是“司法部门”和

10、“权力金字塔的各个层面”。答案:C7法律信仰消亡的危害是什么?请联系本文简述。解析:锁定文章第四至八段分点概括归纳信息。答案:(1)法律形同虚设,人们不再寻求司法解决;(2)社会矛盾、纠纷被累积、激化;(3)群体性事件频发,非理性方式的表达增多;(4)不能实现社会和谐。8你认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从哪些方面加以努力,法律才会真正被民众信仰?解析:文章第四至八段都在谈问题和危害,针对此内容分条找出应对措施即可。答案:(1)政府要倡导依法治国的价值理念并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躬行;(2)权力部门要依法办事,认真对待法律,引导人们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3)司法部门要秉公执法,自觉、严格维护法律公正;(4)对

11、民众进行普法教育,让社会流传一种法律的文化,最终形成一种法律的生活方式;(5)政府建立高效、及时的法律救济途径并保障其畅通。(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2题。语文是盐胡展奋近来颇听到一些批评当下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这原本正常。但渐渐地,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甚而主张“干脆废掉语文课”,这,就不正常了。但凡作家做学生的时候,语文课的成绩大抵都很好,未成名之时也往往以此为炫资,然而不知何故,一朝名扬天下后却又常常鄙薄起语文教育来,说什么当年的语文课怎么扼杀他们的灵性了,更有甚者把近年来中国人文之不振也归咎于语文教育之弊。这似乎有点过分吧,而且颇有点忘恩负义的味道。语文是什么

12、?语文永远不是文学,它只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是一门“传播语言文字内在本质和使用规律的基础学科”,如同“牙好,胃口才好”的原理一样,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能真正好。为什么?因为它是“母本性”的学科,人类所有的知识和想法都要通过它来表述,如同盐尚书:“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作家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传播的能力固然很强,但是语文课的终极关怀并不是“批量地生产作家”,它远远不是专为一小部分作家服务的,它是通用性地为所有人服务的,低端的从识文断字开始,高端的一直到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是的,有些当下看起

13、来很“伟大”的作家喜欢说,我从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没有语文之前,人类就不交流了?金文有什么语法?甲骨文有什么语法?“唐宋八大家”又有什么语法?我们现在的文章还超不过他们呢!话,像是很雄辩的,就是有点“过河拆桥”。在弄清水分子之前,人类的确“用水”很多年了,但这一点也不能证明人类“从来不理会”水性,而把水当油来使。事实上,如此“不理会”的宣言就像“伟大”的厨师宣称“我用酱油、味精照样烧菜,从来不用盐”一样,酱油和味精的“髓质”还不是盐吗?你明明不自觉地在按照规则行事,怎么能睁着眼睛说“语文根本没有规则”呢?怎么能说“都是语文惹的祸”呢?假如不“入泮”(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甚至连小学都没

14、有毕业,我想你这个只能在篝火旁讲述记忆文学的什么“家”恐怕连三字经甚或高玉宝的书也读不懂,更遑论唐诗宋词或“西方现代文论”了吧。语文是盐。在你立志成为什么“家”之前,还是要上上语文课的,因为人类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并不仅仅属于作家,特别是当下一些所谓的“名家”。他们都需要有语文的知识和功底。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议论文一般是有感而发的,本文就是针对一些批评语文教育模式的言论而阐述己见的。B.行文中,作者在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对某些错误言论进行驳斥,立论与驳论相辅相成。C.“忘恩负义”与“过河拆桥”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D.“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是如果

15、想做出美味可口的食物,这当然要首推盐和梅了。强调了盐和梅在烹调中的重要作用。E.“纵令你是天才,但如果你是文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强调了语文并不是文学,它有自己的学科特点。解析:A项,与文章意思不相符。本文是针对“有人(特别是一些作家)对语文本身鄙薄不堪”的现象而阐述己见的。E项,强调语文是通用地为所有人服务的,说明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语文。答案:AE10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牙好,胃口才好”与“语文好,吸收其他知识的能力才能真正好”进行对比,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B.文中采用“没有盐,人类整个烹调系统就崩溃了”与语文是“基础学科”作类比,说明盐在人类生活中的必要性。C.第五段采用例证法,作者旨在用事例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D.本文主要采用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解析:A项,不是对比,而是类比;B项,说明学习语文的重要性;C项,是“伟大的作家”用事例去说明可以“不理会什么语法法则”,而不是作者的意图。答案:D11文中“过河拆桥”是指谁说的?其表现怎样?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解析:整合文章第二、五、六、七段内容作答。答案:一些作家(或“有些当下看起来很伟大的作家”)。他们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