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91710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编者选题表考查点题号易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3、42、5、9运动是有规律的6、78、9一、选择题1.在高速运行的神舟飞船轨道舱内,航天员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解析:C本题考查相对静止。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B说法错误,任何情况下静止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不符合题意,材料说明了相对静止的一种表现;C正确且符合题意。2.太极拳是一项身体动静平衡统一的运动,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机中有势,势中成机

2、。机势难分,此太极之妙也。从哲学上看,太极拳运动体现了()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绝对的运动和绝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动亦静,静亦动,没有区别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A.B.C.D.解析:B本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时存静势,静时寓动机”说明动和静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符合题意。运动是绝对的,动与静是有区别的,说法错误。3.脑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从而为“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D.物质可以脱离运动而存在解析:B

3、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材料强调的是“用”,即运动,A强调物质,B强调运动,排除A,选B;C错误,物质的属性很多,客观实在性是其唯一特性,运动是其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此外还有可知性、永恒性等;D说法本身错误。4.唐代和尚慧能评论“时有风吹幡动”时认为,“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楚国有个人剑落在水中,留下了“刻舟求剑”的故事。慧能和尚和“求剑”的楚国人都错在()A.离开物质谈运动B.离开运动谈物质C.不懂得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不懂得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解析:D本题考查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

4、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分析慧能的言、楚国人的行,然后将两者综合,便可知:A项只说明了慧能的错误;B、C两项只说明了楚国“求剑者”的错误;D项才是两者共同的错误。5.成年人每天摄入和吸收2 000大卡左右的能量,同时每天消耗和释放2 000大卡左右的能量,从而使体重基本不变。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A.B.C.D.解析:D由“使体重基本不变”知,符合题意;由题意知,人的生命运动是通过每天摄入和吸收2 000大卡左右的能量、消耗和释放2 000大卡左右的能量来维持的,符合题意。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错误,物质世

5、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解析:D本题考查规律的普遍性。材料强调“率皆有法”,也即规律具有普遍性,D符合题意,排除B;A、C不符合材料主旨。7.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们使用。这表明()A.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D.人可以改造规律,造福于人类解析:B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

6、的意志为转移,A说法错误;人不能创造、改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C、D说法错误;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说明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B符合题意。8.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挤压孩子的休息时间,不管孩子是否感兴趣,“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这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补习不利于学生成长C.学习是一种自主性的认识活动,外来的干预不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D.规律是客观的,一旦违背客观

7、规律,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解析:D题干中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D符合题意。A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错误;B、C表述不科学,且不属哲学道理。二、非选择题9.鉴赏古代诗词,感悟深刻哲理,传承中华文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宋陈与义白居易和陈与义的古诗分别反映了什么哲学思想?解析:本题以古代诗词的形式考查有关哲学知识。白居易的诗反映了变化发展的观点,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陈与义的诗反映了运动与静止之间的辩证关系。答案:(1)白居易的诗: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陈与义的诗:说明“静”是运动中的“静”,并不是“不动”;“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