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91625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 【摘要】概说了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的盛况、特色及其兴盛的原因。 【关键词】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文化知名人士云集桂林。先后到过桂林的文化人数以千计。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留桂文化工作者,无论质和量,有一个时期占全国的第一位。”其时桂林人口不足10万,竟汇集如此众多的文化人,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聚集桂林的文化人在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结成浩浩荡荡的文化大军,积极开展抗日救亡的文化运动,使桂林的文化运动一

2、度成为国统区抗日文化运动的中心,被誉为我国抗日大后方的一座“文化城”,驰名中外,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抗日教育运动是抗日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一样,当时桂林以至整个广西的抗日教育运动也是十分活跃,对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桂林文化运动的丰碑上铭刻着光辉的烙印。 桂林文化城的始末时间,是从1938年10月起至1944年湘桂大撤退止,前后6年时间。但就桂林抗日教育运动而言,应始于1933年广西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这是因为,在国民党的政治集团中,新桂系是较早走上抗日道路的派别。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的步伐,亡国危机日益严重。新桂系在国

3、难当头之际,毅然揭起“抗日救国”的大旗。1933年李宗仁发表了(焦士抗战论,认为中国“今日只有两条路可循,不是抗日图存,便是投降卖国”,“与其听任敌人蚕食而亡国,毋宁抗战以图存”。桂系领袖们认识到,兴办教育,通过学校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国民同仇敌汽,一致抗日,是挽救中国的必要措施。因此,广西省政府于1933年就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对于这个运动的宗旨,当时广西省教育厅长雷沛鸿指出,这一教育革新运动是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灭亡,达到民族中兴的愿望。”所以,桂林抗战时期教育运动,应以1933年广西推行普及国民基础教育运动为发端。 这里应首先说明,桂林作为抗战时期广西省省会,是

4、广西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策划中心。影响之所及不只局限于桂林,而是全广西。因此,本文中引用了一些整个广西的有关材料统计数据,以说明问题。 一、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盛况 抗战时期桂林教育事业兴旺发达,取得巨大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群贤荟萃,人才济济 抗战初期,已有一些进步的教育家、学者、教授应广西当局之聘来桂任教。例如1932年成立广西师范专科学校,聘请国内著名进步人士杨东药为校长。杨东纯到任后,聘请留苏回国,大革命时期著名共产党员、国民革命军第三党代表朱克靖来校担任教务长(当时朱同党失去联系),共产党员、经济学家薛暮桥,朝鲜共产党员金奎光,语文教育家陈望道,左联作家

5、夏征农、沈起予、杨潮、崔真吾,历史学家邓初民,哲学家马哲民等来校任教。1936年,广西省会从南宁迁桂,在广西省教育厅工作和广西大学任教的教育家、教授也随之迁桂。例如,邱昌渭(曾任广西省教育厅长)、雷沛鸿(30年代至40年代曾先后4任广西教育厅长),马君武(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两任广西大学校长),白鹏飞(广西大学校长),盘珠祁(广西大学副校长),千家驹(任广西大学教授、广西地方建设干校指导员)等等。1938年,武汉、广州相继失守,大批教育家、教授、作家先后从沦陷区撤退疏散到桂林,或任教育行政要职,或在大中学校任教,或组织教育社团,或办报纸杂志,或从事教育研究,或一身兼数职,或暂时

6、居住。当时集中在桂林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教授、作家、学者、除上述外,尚有:陶行知、梁漱溟、林砺儒,李四光、李达、王力、曾作忠、陈翰笙、董渭川、朱智贤、陈此生、朱希询、高阳、尚仲衣、黄朴心、黄现播.秦牧、黄庆云、杭维翰、林焕平、苏萝西、陈鹤琴、张铁生、秦柳方、陈剑愉、陈竺同、杨晦、穆木天、陈残云、黄宁婴、张毕来、石兆棠、王鲁彦、方敬、万仲文、冯振、司马文森、黄新波、宋之光、张锡昌等等。这些优秀文化教育人才,大多是饱学之士,学有专长,受过良好的东西方文化教育,根基深,功底厚,他们把东西方两种文化教育带到桂林。开创桂林教育的新局面。 (二)社团众多,活动频繁 抗战初期,桂林没有教育社团组织。193

7、6年广西省教育会随省会迁桂,始有教育社团。次年爆发卢沟桥事变,大批教育家会集桂林。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社团激增。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西省教育会,1908年在桂林创建,1911年迁南宁,1936年迁回桂林,有会员约13000余人,理事有李任仁、蒋培英等17人。桂林市教育会,成立于1940年,肖恩霖等12人任理监事。生活教育社,1938年12月成立,陶行知为理事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广西职业教育辅导委员会,成立于1939年12月11日,邱昌渭、马君武为理事。中华教育会广西分会,1942年1月1日成立,雷沛鸿任理事长。中华职业教育总社,1938年从江苏迁桂。广西省会战时民众教育指导委员会,1938年

8、成立,邱昌渭为常务委员,万民一、李任仁、雷沛鸿、雷殷、陶行知为委员。这些教育社团根据各自的宗旨和章程,积极开展各种抗日宣传活动,或办刊物,或举办职业培训班,或举行研讨会、讲演会、座谈会、时事报告会。例如中华职业教育总社1938年10月成立,11月6日至12月19日,一个多月时间内就举行了9次时事报告会,聘请郭沫若、陶行知、千家驹、范长江、鹿地豆、万仲文、盛成等人主讲抗日时事。每次听众都逾千人,多达XX余人。桂林多山洞,1938年经过几次空袭之后,老百姓无论有无警报,都扶老携幼跑进山洞躲藏。这些山洞是天然的教室,躲避空袭的老百姓有时间学习,知识分子是现成老师。广西教育厅为普及成人教育便利用岩洞开

9、办学校,进行战时教育,由省会战时民众教育指导委员会具体运作中国。 (三)期刊激增,琳琅满目 抗战初期,桂林没有公开出版教育杂志。抗战期间,教育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西省教育厅编辑出版的(基础教育(半月刊),1937年1月16日创刊。教育与民众(月刊),1929年在江苏创刊,1939年在桂复刊,江苏教育学院研究实验部编辑,董渭川任主编。撰稿者多是教育名家,如雷沛鸿、董润之、高阳等。广西教育通讯(半月刊),1939年9月创刊,广西教育厅编审室编。为该刊写稿的有雷沛鸿、程今吾、卢显能、朱化雨等。教育与文化(月刊),1939年8月创刊,广西省教育会主编,撰稿者有白鸿飞、高雁秋、童润

10、之、唐现之、姜君辰.董渭川、刘季平、朱智贤、刘介等。广西教育研究(月刊),1941年1月11日创刊,广西教育研究所编。为该刊撰稿的有林砺儒、林仲达、董渭川、朱智贤、苏希询、金开山等。国文月刊,1940年6月16日在桂林创刊,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国文系编辑.浦江清主编,编委有朱自清.罗庸、魏建功、余冠英、郑婴、罗常培、王力等七人。在昆明编辑,桂林印刷出版,开明书店发行。为该刊写稿的大多是著名的教授、学者。如朱自清、沈从文、施蛰存、吕叔湘、王力、闻一多、叶圣陶、余冠英、魏建功等.国民教育指导(月刊),1941年7月创刊,由教育部国民教育司与广西省教育厅合编。为该刊撰稿的有苏希询、唐现之、戴自俺、金

11、开山、卢显能、朱智贤、童润之、张家瑶等。国文杂志(月刊),1942年8月l日创刊,叶圣陶主编。为该刊撰稿的多是语文学家、教授和教育工作者,如王力、吕叔湘、朱自清、宋云彬、曹伯韩、傅彬然、叶苍岑、谭巫模、朱东润等。中学生(战时半月刊),1930年在上海创刊,夏丐尊、金钟华、叶圣陶主编,1937年8月因上海沦陷停刊,1939年5月在桂林复刊。1941年11月由月刊改成战时半月刊,仍由叶圣陶主编,编辑有王鲁彦、宋云彬、胡愈之、覃祖璋、唐锡光、丰子恺等,但由于叶圣陶远在四川,其他编委又忙于其他工作,无法兼顾,实际工作由宋云彬、傅彬然在桂林集稿编辑排印,同时在渝、昆两地印行。为该刊撰稿的多是文艺界、教育

12、界的名人,如巴金、张天翼、司马文森、谭巫模、夏衍、李达、林林、秦似、王西彦、朱自清、邵荃麟、韩北屏、吕叔湘等等。 (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广西地处西南边睡,一向被视为穷乡僻壤,“地膺民贫”,是我国28个省市中的穷省。抗战前由于连年战乱,横征暴敛,经济贫穷,教育衰败。抗战期间,日寇先后两次入侵广西境内,全省103个县市被敌蹄蹂厢的达75个县市,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学校受到严重破坏,雪上加霜。在这种极其艰难的情势下,桂系集团为了适应抗日的需要,仍然坚持推行普及基础教育,注重发展成人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抗日救亡的爱国情绪激励着广大群众的学习热情,从上到下掀起大办教育的热潮。因

13、此,尽管环境极端困难,教育仍有很大发展,无论学校间数,还是儿童和成人人学人数,增长速度都是以往任何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据资料统计,1932年,广西共有小学13170所,到1940年增至21591所,新增达8419所,平均每年增加100()多所;从人学儿童来看,1932年全省在校小学生人,1940年人,增加人。平均每年增加12万余人,194。年入学儿童占适龄儿童的81%。这在广西来说是空前的,就全国来说也属罕见。同一时期,全国经济、文化基础最好的江苏省,适龄儿童人学率也不过13%。中学教育亦有较快的发展,1932年全广西普通中学64所,在校学生是45892人,1940年,全省普通中学132所,在校

14、学生65469人,另有国民中学51所,在校学生11000人。成人教育发展更为迅速,1932年,广西受成人教育人数24087人,1940为人增长了13倍多,15足岁至45岁成人民众己有国民知识及在学者共48卫226人,占成人总人数的%。 当然也应该看到,由于国民基础教育运动顺应时代要求、合乎民意,发展迅猛,而师资培训、校舍设备、经费等方面准备不足,不能适应要求,致使教育质量较低。当时教育部视察员陈达先生在桂林、苍梧、庆远(今宜州)、武鸣等地进行视察后说:“在量上早已达到水准,在质上则较之他省稍差,尤以师资、设备为甚。”这总体评价是中肯的,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取得数量质量双丰收是很难办

15、得到的,能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大面积的普及教育,即使质量较差也是很了不起的。二、抗战时期桂林教育运动特色(一)用行政力量直接推动教育,形成大办教育的群众运动 桂系首领多受过近代文化教育(李宗仁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白崇禧毕业于保定军宫学校,黄旭初是北京陆军大学毕业),懂得教育对他们治理广西、复兴中国的战略意义,因而比较重视教育。这不但表现在他们制定的“广西建设纲领”中明确规定实施政治、经济、军事需要的教育,而且身体力行。早在1926年,李宗仁北伐到上海,亲自登门邀请雷沛鸿回广西来任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1932年,李宗仁再顾茅庐,到上海金神父路(今瑞金路)雷沛鸿寓所,敦请因政局多变离开广西的雷沛

16、鸿重回广西主持教育行政之责,并且允许雷按自己的理想和办法行事。白崇禧、黄旭初都曾鼓吹教育的重要性,经常引用日俄战争中日本战胜俄国,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战胜法国都赖于小学教育成功的例子,借以鼓励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切实搞好教育。其次,为使行政教育部门的决策能够得到贯彻实行,畅通无阻,许多教育行政的决策都以省政府的名义颁布,用政令下达各县、乡、村推行。另外,组织机构上实行一校三用,一人三长制度,即学校也是乡公所和民团队部,校长也是乡长和民团队长,集政、军、校之长于一身,从而保证教育政策法令的推行。最后,省政府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分明。1935年颁布的广西各县实施强迫教育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各县对区、乡、镇、村、甲长及校长办理实施强迫教育,应随时严厉督促,严格考核。如有办理成绩优良者,由县或转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