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91254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扬琴演奏中 “律动性”的“流动感”一、扬琴演奏的律动性刘寒力老师曾经提出扬琴演奏的“心谱设计”,这是对音乐艺术、扬琴演艺术中“音”的深层探解。艺术源自于生活,生活始之于自然;艺术在创作与借鉴的发展中,常会流露出最为自然、淳朴的真情实感,是心与情内在旋律的一种交流,通常这种感觉是不易被发掘的。将情感融入艺术,将情感用意识的表现方式表达出来,音乐是艺术中特有的听觉表现方式。那么,音乐这门艺术也就顺理成章的与情感相融合了,艺术以音乐的表达形式展现了一种独有的特性。

2、首先,音乐对人的情感产生影响。所以,一部杰出的音乐作品会对人的心灵产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古人云:“乐以教合”有生即有情,有情也就有了艺术;人性的本能中包含了对艺术的感知性。其次,在音乐中是可以塑造完美人格的。在现实生活中,完美人格是会受到艺术感染力的影响的;人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音乐之所以成为难学之功,是因为“情”未融于“心”,“心”未琢于“情”;事事皆可成为艺术,因为艺术也是简易之思。再次,学习艺术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艺术的人生和人生的艺术都是可探求、可发展、可欣赏、可创造的。扬琴演奏艺术可以活跃人的思想,也可以丰满人的思想,扬琴

3、演奏艺术也是击弦乐器中最易使人感动和理解的;因为扬琴演奏具有“复调性”演奏技艺,与其他击弦乐器有所区别。音乐艺术是最易感动人“心灵”的艺术,因为音乐是人类感情传递的方式之一;演奏中的音乐所要表述的情感语义是最易感染人的,也是一种超越于言语性的,是最有价值的一种表达方式。扬琴演奏艺术是表现音乐艺术美的一门技艺,音乐又是传递真情实感的一种方式;那么,技艺与艺术、方式与文化、音乐与扬琴都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与传承的。鲁迅曾提出:“美、意”。美包含了真,而在艺术中真又是由实积淀而成,加以衬托与发展;演奏艺术是对美的一种感应,是对心的一种映射,这种感应与映射都离不开真的写实与衬托。声美养耳,形美养目,演

4、奏艺术拥有一种无穷的艺术魅力,是对当代社会与生活的完满呈现,是对艺术与生活发展的一种再创造;这也是永远未完成、未解决的功能进行,因为没有最为完成的艺术。二、扬琴演奏的流动感尼采说:“凡是好艺术必易解,凡是神品必轻快。”、“音乐是听觉艺术的再生。”音中之静是有其自身含义的,因为音中有静,而静中又是存有生机的;与一生万物、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相一致,万物静观皆自得,而空纳万物也。音乐的创造是建立在挚爱之上的,是需要建立在对事物的喜爱和兴趣之上的,是灵感与心灵沟通后所展现的创作天赋。那么,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就理所当然的建立在对于一个自然物的了解,对于一件具体事物的感知上;人们常说百家之长,艺术的范畴是广

5、袤的,欣赏的眼光不应该拘泥于一格,应该让开放性与传承性相融合。世间万物广茂无垠,艺术的发展也是包罗万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大批量的扬琴作品开始涌现,常常是乱花坠玉迷人眼;扬琴演奏者在演奏作品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在扬琴演奏中所选择的作品未必就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为适合演奏者自身条件展示的;要在逐渐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系统化、规范化的演奏模式与创作模式。扬琴艺术的美是以世界美为对象的,这其中包含了自然界中的万象;例如:宇宙的魅、人生的美、艺术的吸引力等。扬琴艺术的创造是在人类认知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将自己的意识思维与知识阅历相结合,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发展过程,从而发展成为今天的亚洲扬琴这一庞大的艺术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展现的不仅仅是扬琴演奏的个别魅力,更是艺术综合魅力的一种体现。池中影之美在于幻境,而幻境的基础又是倒之微妙;引用倪云林先生的一段佳句:“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缓,春风发微笑”。引用之意在于倒影一词,倒为颠倒,影为翻转,即颠倒又翻转而成一物,世间万物,妙不可言;宇宙伦常倒还相生,乐之深奥相应相生。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