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89833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春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2 冀教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二首 课 题登鹳雀楼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2.课文图片3.学生课前朗读古诗,预习生字教学时间一课时教 学 过 程教 学环 节师 生 活 动个 性 化 修 改情境引题一、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省永济县游玩。瞧,我们的目的地在这。出示图片(鹳雀楼)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师板书课题)(简介鹳雀楼,强调“鹳”字的音形。)今天我们我

2、们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看。齐读课题。(根据情况指导课题读法)初读指导二展示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三、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师生交流四、交流研讨。1.指名读诗。注意正音。2.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3.全班读。再读指导五、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边读古诗边结合古诗中的图画以及生活经验,利用工具书或小组

3、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师生交流六、交流研讨。 1.学生汇报诗意。2.边读边想像,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西坠的白日,滚滚的黄河,连绵的高山,鹳雀楼,人3.诗人站在鹳雀楼之上,想到了什么?能用古诗来表达吗?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觉吗?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比较这首诗与原来学过的写景古诗的不同?(写景寓理)质疑答疑 先找学生提问题,老师准备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专项训练1.填空。登鹳雀楼的作者是( )代诗人( )

4、 。写作者看到的景色的诗句( )。写作者想到的诗句是( )。2.解释诗中下列词语的意思。依: 尽: 欲: 穷: 更:课 堂小 结学习了登鹳雀楼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综合 训 练推荐朗读背诵王之涣的古诗凉州词。板书设计登鹳雀楼 看到:白日 山 黄河 想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课 题题西林壁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2.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学重点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2.背诵并默写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与古诗有关的图片或课件 写有练习题的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

5、环 节师 生 活 动个 性 化 修 改情境引题一、激情引入。(由介绍诗人入手)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a) 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b)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c) 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

6、,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以上可以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来汇报,老师适时补充。初读指导二、展示目标。 1.掌握文中要求会写的7个生字。2.能有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3.了解诗句的意思。4.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道理。三、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自学提示一: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生字读准,把古诗读正确,流利。2.在读熟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读诗、背诗。师生交流四、交流研讨。1.出示生字,指名读,并组词。指导“缘”的写法(本课生字有壁、横、岭、侧、峰、庐、缘)2.指名检查学生读诗情况。3.分男女生读古诗,小组比赛读。看谁读的有感情。(老师适时

7、指导朗读,有会背的进行表扬鼓励)4.全班读。再读指导五、出示自学提示。1、请同学们结合书中的图画,利用工具书或小组合作解决理解不理解的词语和诗意。六、根据自学提示,学生自学,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七、交流研讨。 1.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汇报诗意。 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岭 峰2.品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道理。(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如果学生说

8、不出来,可引导学生回忆画杨桃.和盲人摸象)质疑答疑八、老师准备问题:作者身在庐山之中,为什么还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是庐山重重叠叠的山脉遮挡住了作者的视线,所以无法看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应该从不同角度,应该多方位的看,就会看清楚了。)专项训 练九、专项训练。1.形近字比较组词。壁( ) 岭( ) 侧( ) 峰( )璧( ) 领( ) 测( ) 蜂( )2.默写题西林壁。3.作者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因此,我们要_就要_。(悟出的道理)课堂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待同一事物,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去观察,思考。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综合训 练 回忆生活中类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情,用自己的笔写一写。板书设 计题西林壁 观:成岭 成峰 各不同 当 局感:不识 只缘 者 迷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