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87335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将心理学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落到实处?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心理学,采取多种措施,改变学生厌学心理目前,一些学生对语文产生了厌学心理,因为语文学习是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短时间内很难

2、提高成绩。有的学生平时可能非常努力地学习课文内容,但考试未必能考出好成绩。某些学生并不怎样用心,却成绩优秀。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下降了,他们认为语文成绩大多靠碰运气,不学也能得高分。这种学习心理有片面性,但也点出了学习语文的要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友善、融洽的环境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抓住学生的竞争心理特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各科成绩应该均衡发展,但是由于语文成绩因为难以快速提高的特点,很多学生都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其他学科上,学习语文只是敷衍了事。所以,总成绩很好的学生未必语文成绩好,但是这样的学生

3、,竞争心理、好强心很强,我们在讲课文内容或讲评作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处处让他们和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对比,并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语文。2.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中会产生一种迫切要求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表现出一种好奇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3.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是图像、字幕、声音、视频等各种信息媒体的组合。多媒体网络的应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使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教学设计在实际中得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由被

4、动变为主动,使教学形式更加活泼,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4.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变换教法,联盟还要多指导学生的学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好学科知识的关键,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心理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成功的教育不仅是会教,更是教学生会学。因此,教师要根据教育心理学规律,自身的经验教训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指导、教育学生,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有了正确的学法,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而且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自然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二、通过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一经发生,都希望得到肯定的反应。即使是成年人

5、,也大多好表扬而不愿被批评,何况是中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并且取得进步。教师要抓住学生喜爱受表扬的心理,对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加以肯定、赞扬。如果学生退步了,教师不要过多责备,要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教育他们,促使他们奋进。教师在课堂上时常会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这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此时,教师可以用亲切和蔼的目光、温和的微笑使学生得到鼓励,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老师相信我,我能答好”的自信心理,使他们的思维保持在最佳状态。这样,学生的紧张心理消除了,教师也可引导学生轻松的学习。青少年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成长阶段,维护自尊是他们强烈的

6、心理需求。鼓励他们,就等于送给了他们一个积极的心理,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而经常及时地表扬一个人,不但使他感受到教师对他的肯定,而且使他对未来更有信心,这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心理动力。愉快的心情源于内心美好的教育回忆,赞美、表扬、肯定的教育方式带给人的是信心和勇气。在教学中,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时时感受到教师浓浓的师爱,对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大有裨益。三、改变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树立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文章的成熟,首先是思想的成熟,然后才是语言的成熟。当前的素质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学生要完成作文任务比起其他各科作业来,难度大得多

7、。因此,绝大多数学生对写作文会产生畏惧、抵触心理。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学生在与同学交谈时,语言流畅且有感情,可是一旦让他们动笔写成文章,文章的内容却显得空洞无物,甚至有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写、写什么,一写作文就紧锁眉头,写了一个小时也写不到二百字。学生怕写作文,教师不妨在介绍写作方法、写作话题和写作要求之后,再提供一定的写作素材或资料,让学生有东西可写。事实证明,提供资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有关知识,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摆脱恐惧心理。语文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它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巧等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挖掘丰富而生动的内涵,使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同时,在写作文时,能够运用这些材料,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及时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即使学生只有点滴的进步也可以在评语中体现或当堂表扬,然后再恰如其分地指出他们写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慢慢消除这部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曾说过:“把握学生心理是一种看不见的课程。”这种课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地、有意识地把心理学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