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81879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小学音乐新教材实验中的旋律线教学纵观XX年出版的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 音乐以及XX年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 音乐两者在内容的安排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尤其是知识方面的体现上XX版教材更注意系统性、前后联系更加紧密,将XX版隐性的呈现知识变为显性的呈现,从而能更有效地指导教学。一、旋律线作为知识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旋律线是在旋律进行中,由于音的高低走向和变化所形成的各种曲线、直线等形态不同的线条。旋律线这个知识点在XX版本和XX版本的教材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下

2、面就将这两个版本教材中的旋律线内容进行比较。在XX版本中旋律线分别出现在二年级至六年级的七个学期的15个内容中,多是结合欣赏作品出现。在第9册中3个旋律线内容先是学画旋律线,再结合歌曲进行旋律线形态的判断,进而了解乐句内部结构、理解乐句间的联系。从认知的角度来讲第9册之前对旋律线的学习多是乐谱呈现即感知阶段,第9册是学习旋律线这个音乐知识,体现认知学习的学习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与转化阶段。第9册以后旋律线的学习是对于这一知识的巩固复习阶段。在XX版本中旋律线分别出现在从一年级至五年级的九个学期的21个内容中,一部分内容是结合歌曲和欣赏的谱面呈现,更多的内容是结合歌曲与欣赏的编创与活动内容出现的。

3、通过上表可以看出,XX版教材注意了知识学习的连续性,一年级到三年级上册的旋律线内容主要是结合曲谱认识旋律线,为画旋律线建立感性基础。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四个旋律线内容分别是把点连成旋律线、学画旋律线、体会旋律线、结合乐句分辨旋律线,完成对旋律线这一知识的学习。从四年级开始的教材旋律线的内容更注重旋律线的应用,比如:画一画旋律找两个主题的不同点等活动。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XX版教材在旋律线这个知识的安排上符合从感知理解应用这一学习规律,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逐层深入地进行学习。对比以上两个版本的旋律线的内容安排,可以看出XX版本的教材针对旋律线这个内容安排的编创与活动在数量上大大增加,更注重知识

4、学习的系统性,从而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更加有效的指导。二、旋律线作为表现手段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3-6年级的表现内容中提到“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有表情地进行演唱,笔者着实费了一番心思,进行了多次的尝试。笔者曾经采用带领学生通过分析歌词激发学生的情感,导致音乐课堂更像是语文课文的分析课,一节课下来学生能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却不能用歌声表现出来。发现以上的问题后笔者又采用通过分析歌曲的音乐要素特点,比如:曲式特点、

5、速度特点、节奏特点、演唱方法等。根据这些音乐要素的特点,找出每个段落乃至重点乐句要采用的唱法、力度、速度等进行表现歌曲。在说特点唱特点的过程中,学生的确能依葫芦画瓢似的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出来,但是缺乏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通过反思,笔者发现这种方法虽关注了音乐的本体,但在分析的过程中,每个特点多是用语言来表述的,把感性的艺术用理性的方式进行分析,而且被分析的四分五裂。学生的音乐经验本就积累很少,不能把这些分析的结果有机、统一的结合在一起,所以演唱的结果往往就是顾此失彼,最终的结果是情感的表达不到位,唱得有情没趣或有趣没情。如何能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自然的流露情感抒发感情呢?笔者曾为此纠结了相当长的

6、一段时间,却苦于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发现XX版五年级下册的欣赏教材采用旋律线体会主题或乐句的不同,既然旋律线能在欣赏内容中体现它的作用,那能不能歌曲演唱中也让旋律线发挥作用呢?在歌曲的演唱时,有经验的演唱者都会根据旋律的走势来进行声音力度的变化,旋律的走势就是旋律线的走势。旋律线上行,声音会随之渐强,旋律线下行,声音随之渐弱。旋律线是连绵的,这时就用连音的唱法;旋律线是间断的,就可以采用弹跳、短促的演唱方法。在思考如何让旋律线在歌曲演唱中发挥作用时,笔者就尝试请学生通过边唱歌曲边徒手画旋律线,体会随着旋律线的起伏变化声音发生的改变来表现歌曲。我们以小溪流水响叮咚这首歌曲为例,歌曲的曲谱

7、如下:歌曲的旋律线图,如下:当学生自己一边唱一边画旋律线时,就能体会到声音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变化,能够感觉到他们在演唱第三乐句时,后半部分的声音力度明显强于前半部分的力度,原因就在于这个乐句后半乐句的音势上整体高于前半乐句。学生如果只看得歌谱唱这个乐句,他们是体会不到音势上的变化的,当他们画着旋律线唱不但感受到旋律在声势上的变化,还表现出由于音势的变化所带来的声音力度的变化,从而把“拉上江河的手臂,带着祖国的骄傲奔向海中”这种自豪的情感很自然的表达了出来。这首歌曲第四乐句的前三个小节的旋律也很有特点,它是在以 为拍号的谱子中 隐藏着三拍子强弱弱的强弱规律。老师用语言不能把这种感性的感觉讲清楚,通

8、过画旋律线、看一看、唱一唱学生就明白了,体会到这句有两个形态的音组,每组音都是前面连贯后面断开的,在演唱时就自然地采用了前连后弹跳的唱法。通过画旋律线演唱这种手段,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学生在边唱边画联盟旋律线的同时增强了他们的内心体验,自然地激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利用声音的变化塑造了音乐形象,进行情感表达,从而使得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情感表达更加到位。老师也从枯燥的说教、分析、示范、演唱的这种“授之以鱼”教学环节中解脱出来,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渔”。对于旋律线的教学,以上只是本人的一些粗浅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将会进一步针对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关系进行探索,以期在音乐课堂中找到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达成。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