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47247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住宅在我国已成为商品。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居民的需求从以前的“居者有其屋”发展到“居者优其屋”,人们己不再满足“有瓦遮头”的简单生存需求,而是追求舒适、健康的高质量居住环境。一.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原则1、保持文化特色。保持小区所在小城镇地区的文化脉络,也就是保持和发展了室外环境的特色。失去文化传承,将导致场所感和邻里关系的消亡,并会引发社会心理疾病。居住环境是它所在小城镇环境的组成部分

2、,同时反映小城镇空间的文化和地方特征,环境失去了所在地方的文化传统,也就失去了活力。2、人性化原则。“以人为本”己是当代人居环境创造的共同追求。人是小城镇居住小区的主体,是具体的使用者。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高低。室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应首先满足居民的需求。满足生活需求。居民在居住环境中的活动有多种。不同的活动需要配置相应的环境设施,以满足居民的需求。要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就要从实际出发,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按照人的行为轨迹,掌握不同居民行为生活规律来设计空间环境。满足心理需求。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仅是避风雨御寒暑,还要满足心理上、美学上、精神上、交往等需求。随着

3、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心理需求所占地位及其作用日益上升。居民在物质上的需求是生存所表现的基本条件,心理需求则是精神和意识形态上必需的。人对环境的认知是从环境中得到信息,是通过感觉、知觉对环境认识的。如:居民认知自己居住环境是依靠识别标志;它可能是一棵大树、一座小桥、小区或住宅楼的入口,也可能是对传统文化反映的具体或抽象符号。这些标志不仅给居民留下印象,同时会给居民以舒适感。因此,室外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处理好识别标志,可使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舒适感,也使小城镇居住小区具有地方特色。2、贴近自然环境。环境之美,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然之美,因此,室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使自然环

4、境与人联盟工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保护和利用环境的地形、地貌、地物、水体、绿化等自然生态条件。十九世纪末,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小城镇”概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己经成为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精神纲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构想,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模式。几千年来,人类与自然环境基本是和谐共处的。但工业革命后,人类与自然矛盾越来越多,柯布西埃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口号更是将居住与自然对立起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开始寻找与自然协调的方式。二、小城镇居住小区的室外环境规划设计的方法1、活动场地多样化。健身步道:可适当在活动场地中加入健身步道。直线段长度要符合线

5、性空间的尺度。同时健身步道应点、线、面相结合与其它景观要素及环境设施连接成体系。在健身步道之间可局部设计成按摩步道,采用颗粒较大的鶴卵石铺装。休闲广场:在居住区中心主要公共空间中可设旱喷广场,出水口和地灯相结合,在春、夏、秋三季结合人们不同季节的活动特征,定时、有规律地喷水。在休闲广场的边缘应多设置休憩设施,也可设置一些健身设施,方便居民的使用。滨水休闲广场:打破了连续陆直、不利于亲水的堤岸形态,广场可以直接延伸到滩岸或者水边形成向水面层层下落的丰富的空间层次。滨水广场在设计时也要考虑功能和用途,使空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人们对它的理解和使用上都拉开了层次,在空间形态上要求滨水广场至少一边必须向

6、水面幵敞。除此以外,设计时还应注意满足: 加强边缘处理。合理开发和利用广场周围的一些细碎边角空间。创造出人们想要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增加这些空间的吸引力,可以设置一些趣味小雕塑、坐凳或形式灵活的座位如台阶、花台、水池边沿、矮墙等。增加可达性与方便性。广场的位置应尽量串联在住区居民必经的主要步道上,可以看到人的丰富活动,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热闹具有安全感;可以在广场中布置一些适于交谈的小坐空间,如L型、多四型或凸四两边形,弧形等等的座位,为居民提供方便。要充分利用地形。如坡地或水体,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活动中心要有吸引人的活动引导因素,如喷泉等设施,利于吸引人前来活动;广场内要配有舒缓的背景音乐

7、,将音乐通过现代化音响系统传播到广场的每一个角落,使人的听觉始终处在愉快的情景之中。2、植物设计复合化。创造复合植物群落,合理完善配置植物。增加植物数量和种类,丰富植物群落,可适当增加常绿树的种类和数量,以免影响冬季植物景观的效果,注意关注冬季景观特色,创造具有和谐生态效应的植物景观。观花和观叶植物相结合。观赏花木中叶色漂亮、多变的植物,如紫叶李、红枫槭树类、银杏等均很漂亮,和观花植物组合可延长观赏期,同时这些观叶树也可作为主景放在显要位置上。注意层次、分层配置。色彩搭配是拼花艺术的重要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不同高度的植物搭配在一起,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不同花期的种类分层配置,可使观赏期延

8、长。配置植物要有明显的季节性。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景观各异,使居民感到大自然的生机与变化。3、建筑及周边景观设计连续性。在居住区内,景观边缘则是由建筑共同构成的,为避免建筑阻碍与生态的联系,在改造中可以改变建筑形式,使建筑两侧产生相互交流影响,使形成优质的景观边缘。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由单纯的平面变成连续的建筑复合体的组合形式。4、设施配备人性化。根据居民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心理需求设置休憩设施,符合人体工程学,满足居民舒适感。适当增加休憩设施的数量和形式,丰富景观多样性和层次感。例如单独转折座椅转折角度合适,则有利于使用者交谈而不感到拥挤。

9、曲线形座椅富有趣味,是小团体聚集的好场所。休憩设施要设置在场地的边缘处,这样使人产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小区入口附近处,减少休息设施的布置,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出发,满足人们的场所感、安全感,注意使用率,同时考虑人性化的原则如休息设施的遮阳考虑。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的小城镇居住小区建设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人们的住宅需求也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化。重视人们的环境需求,研究人们的室外活动规律,是规划设计小区室外环境的关键与依据。为此,我们应该以更新的理念、更新的思路、更新的方法来迎接向人类居住环境提出的挑战。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