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立面的统一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46832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立面的统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谈对立面的统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谈对立面的统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谈对立面的统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谈对立面的统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对立面的统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立面的统一(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对立面的统一摘 要:长期以来,我们在哲学教学和科研中,总是把统一和斗争的关系看作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无条件的、永久的,因而都是绝对的。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建国六十年来,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把统一和斗争、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概括为相对和绝对、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关系,在理论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没

2、有统一就没有斗争,斗争不是目的,是为统一服务的。关键词:统一和斗争;相对和绝对;手段和目的一、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的统一和斗争都是相对的笔者在统一性新探一文中写道:就事物矛盾的根本属性说来,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的,如果认为统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最终一定会导致对矛盾的否定。1这里,拟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进一步谈谈对统一和斗争的理解。怎样看待现实的具体事物矛盾的统一和斗争呢?一般地说,我国学者在课堂上和论著中都坚持这样的观点:统一是相对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些同志说“唯物辩证法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

3、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无条件的、常存的、贯穿于全过程的,因而是绝对的。”219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说来,统一是相对的,完全正确。如果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一下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又何尝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相对的呢?六十年来,人民共和国经历了多次斗争,哪一次斗争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土地改革:这是一场彻底消灭封建制度的斗争。从1950年6月到1952年冬,历时两年多,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改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大陆新老解放区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七亿亩土地。镇压反革命运动:这是一场革命与反革命激烈的复杂的斗争。历时三年,

4、从1950年12月到1953年冬,取得全面胜利。镇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三反”运动:这是指1951年12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内部开始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就其性质而言,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一次较量,是反对资产阶级施放“糖衣炮弹”的斗争。1952年10月25日“三反”运动胜利结束。“三反”运动的胜利,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的进攻,树立了反腐倡廉的社会风尚。“五反”运动:这是指1952年1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这是建国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的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是一场严重的阶

5、级斗争。斗了十个月,到1952年10月25日胜利结束。“五反”运动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三反”“五反”运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这样的实例,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凡是现实的具体的对立面的斗争,无一不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正是因为对立双方的不同、条件和时间的不同,所以,不同的对立面的斗争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如果说现实的具体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在理论上,那就应该承认对立面的统一也是绝对的。因为斗争寓于统一之中,在统一之外,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斗争。这种观点,乍一看来,似乎是辩证的,实际上,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说,现

6、实的具体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那就意味着,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什么问题上都需要斗争,时时要斗,处处要斗。这就是所谓“斗争哲学”。这样斗下去,社会怎么安宁呢!生产怎么发展呢!人民怎么安居乐业呢!从论证的方法来看,也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把现实的具体的对立面的斗争,就看成是斗争性。斗争和斗争性,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斗争性说的是矛盾的根本属性,是抽象的,具体经验感受不到,只能依靠理性来把握。斗争则是指现实的具体的对立双方的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排斥,可以具体地感受到斗争的内容和斗争的形式。持有上述观点的同志,把斗争看成是普遍的、抽象的,而把统一则

7、看成是特定的、具体的。很显然,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说明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这是很不恰当的。统一和斗争是构成矛盾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因素。在综合统一和斗争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根据客观实际和矛盾自身变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或则强调统一的作用,或则强调斗争的作用,都是许可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海峡两岸关系,过去强调斗争,现在则强调团结;对分子强调斗争,对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任何政党和任何人士则强调团结。但是,不论强调哪一个方面,都应该有一个限度,更不能绝对化。二、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社会的,无一不是同它们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这样那样直接

8、的或间接的联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360八年后,也就是1886年,恩格斯在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又一次重申了这一思想。他说:“由于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指出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4241-24所谓相互联系、相互连结,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发生相互依存

9、、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结合成为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统一体一经形成,同时也会产生差异、对立和斗争,这是必然的。因为,这个统一体是由两个性质不同、力量不同、作用不同、倾向不同、形式不同、发展速度不同、发展趋势不同的事物组合而成的。所以,在统一体中不可能不发生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倾向。但是,这种倾向的暴露需要经过一个由隐蔽到时隐时现,再到显见的过程,而且对立和斗争会越来越激烈。在这里,起着决定作用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连结。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如果不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下,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什么对立和斗争的情况。这就充分说明了相互联系是对立和斗争的根本前提(

10、说根据、原因可能恰当些),斗争寓于统一之中,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因此,在统一和斗争的关系问题上,应该讲清楚两个前提。 一个前提是就统一和斗争的相互依存来说的,一个前提是就为什么会出现对立、排斥、斗争来说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前提。不能只讲前一个前提,不讲后一个前提,更不能用前一个前提来替代后一个前提。前者是说统一和斗争是互为前提的,谁也离不开谁。对立面的相互斗争,只能存在于对立面的相互联系之中。同样,对立面的统一,只能存在于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之中。后者是说对立、排斥、斗争是怎样产生的。产生的前提,就是两个不同性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有把它们连结在一起,才能显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对立和斗争。

11、北京的张先生和长沙的李先生素不相识,又不具有相互联系的必要条件,当然,在他们之间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对立和斗争。从这个视角看,说没有斗争就没有统一,就不对了,而只能说没有统一就没有斗争,就没有一切。 没有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就没有运动。恩格斯说:“这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549没有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那就无法理解,无法认识。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就认识了事物本身。恩格斯说:“自然科学证实了黑格尔曾经说过的话(在什么地方?),相互作用是事物真正终极的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

12、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只有从这个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了解现实的因果关系。”655的确,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辩证法和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也不能因此就把它看作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前苏联哲学工作者为了歌颂斯大林的功绩,将他提出的辩证方法的“四个特征”,拔高为辩证法的四个规律。例如,亚力山大诺夫主编的、1954年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就是按照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写的,并把辩证方法的四个特征写成四个规律。作者们在写

13、普遍联系一章时,专门写了“现象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这样一节。不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讲过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就连斯大林自己也没有这样讲过。这是因为,联系是事物自身属性的反映,不是事物发展规律的反映。规律一定是事物之间的联系,但是,联系不一定就是规律。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只有那种本质的、必然的、反复出现的稳定的联系,才有资格称之为规律。三、斗争不是目的,是手段,是为统一服务的1940年3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写道:“在抗日统一战线时期中,斗争是团结的

14、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7745毛泽东把斗争和团结的关系看成是手段和目的关系,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它真正地揭示了统一和斗争之间的本质联系,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几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在讲统一和斗争的关系,无一不把它们的关系归结为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其实,在统一和斗争之间根本不可能存在相对和绝对的关系。就矛盾的根本属性来说,统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矛盾的根本属性,而且都是常存的、贯彻始终的。缺少其中任何一性,一个是常存的,一个是时有时无的,一个是抽象的,一个是具体的,最终都会导致对矛盾的否定。就现实的具体的事物矛盾来说,如上所述,统一和斗争都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都是相对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目

15、的和手段的关系,套用毛泽东的话来说就是:统一是斗争的目的,斗争是统一的手段。我们不是搞斗争就是一切,为斗争而斗争。斗争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斗争是为统一服务的,统一制约着斗争。下面作些分析:(一)斗争是为了消灭旧的矛盾统一体,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新的矛盾统一体新事物和旧事物、真理和谬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根本目的就是破坏、消灭旧的矛盾统一体,建立符合实际需要的新的矛盾统一体。尽管这个斗争是曲折的、激烈的、残酷的、长期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斗争的最终结果,一定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一定是真理战胜谬误,一定是工人阶级战胜资产阶级。它们同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一致的,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

16、规律,而且是在吸取旧事物的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的基础上成长,发展起来的。比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为了争取做一个自由解放的、全面发展的、符合人性的人,必须进行反剥削、反压迫、反对一切违反人性东西的斗争,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统一体,建立社会主义统一体。不斗争不行,因为资产阶级不可能自动地放弃它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上的统治权利。现在有些同志认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理论,生产力越发达的国家,生产关系也应该是越发达的。这就是说,资本主义越发展,社会主义因素越多。从关于资本主义研究的大量材料中确实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中的社会主义成分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新社会的诸种因素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否定力量正在日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