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60546830 上传时间:2018-11-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气工程与其自动化专业职业规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题目: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书 学 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专 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 级:电气161 学 号:091216135 学生姓名:郭利朋 二一六 年 十一 月 一,前言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希望与困惑,机遇与挑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竞争性社会。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涯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势必会导致自己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处于被动地位。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 ,步入这个的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怎能使自己又立足之地?因此,在学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后我觉得很有必要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系统的规划一下。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

2、当代大学生,我不由得考虑起自己的未来: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社会中,我究竟该去如何去定义自己的社会角色呢?作为当代大学生,惟有依靠自己,刻苦学习,不断进步,汇点滴于心,集百家之长,博古今中外之长,兼容成自家之言,方能成就明天与未来,将未来的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大学学习时光只有短短的几年,如果我们不在这段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否则,以后再想提高自我就会很困难了。生命就像一张白纸,等待着我们去描绘,去谱写,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促进成功,在就业压力日趋激烈的当下,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无疑增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指明了方向与道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抓住大

3、学的时光识来充实自己.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趁现在还有时间,赶紧为自己的未来之路定好一个方向,按照这个方向一直努力拼搏! 二自我认知 介绍: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6级专升本电气161班的郭利朋,我是一个稳重大方,勤奋踏实,积极向上的男孩子。兴趣广泛,喜欢看书和杂志、运动、电影,看新闻。平时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遇事冷静、做事认真、注重细节是我的优点。最大缺点是,思考问题的深度不够,思考问题也不够全面,在一些事情上不能看的透彻。性格有点固执,缺少良好的应变能力。优势:1、学习掌握能力强,动手能力强;2、有上进心,积极进取的精神;3、具有创新精神,力求完美;4、亲和力强,性

4、格温顺,易与人相处。5、有稳定平和的心态劣势:1、缺乏相关经验,专业能力与知识储备需加强;2、做事情不够勇敢和果断3、有时候会因为近期目标忽略远期目标 4、却反对关于本专业的就业情况了解总结:针对我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该扬长避短,努力弥补不足之处。在工作中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把自己的优势发挥,以弥补劣势自身的。三环境分析 内部环境分析:我的专业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专业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

5、设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课程: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过程工程基础、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路、自动控制理论、信号与系统分析、单片机基础、PLC及其控制、C语言、计算机网络、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个人(SWOT)分析:优势因素(S)a、精力旺盛、热情积极努力b、性情平和、乐于助人c、忠诚、责任心很强d、富于创新精神;弱势因素(W)a、工作中过于讲究完美;b、有时因急于迎接新挑战,在准备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开始工作;c、过于重视上级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外部环境因素机会因素(O)a、4G网络等一系列的冲击,国人对

6、电子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子产品很有市场。b、专业知识与营销技巧兼备的人才缺乏c、国家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转型威胁因素(T)a、 竞争激烈b、 行业要求专业性高c、 行业发展快就业方向:电气自动化在工厂里应用比较广泛,特别是一些现代化的制造企业,因为现代化制造业现在都步入了工业制造自动化时代。制造业现在激烈,为力降低制造成本,都在进行技术升级,大规模采用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来替代传统的人力劳动,以抵消日益增长的人力成本,这些设备就需要大量的像我们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去调试和维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本专业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

7、程有关的系统运行、建筑电气、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本专业研究范围广,应用前景好,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相对较高,因此就业形势非常好。外部环境分析:1、 关于学校硬件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分析结合学校建设高水平城建大学的发展定位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工程类本科教育是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专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应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制订

8、出一套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2、初步构建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3、建立了一个设备比较先进的实验教学中心。专业实验室面积达1500 平方米,现有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500万元。专业必修课实验开出率达100%。目前建成有9个实验室。(1)过程控制实验室;(2)电机及拖动技术实验室;(3)PLC实验室;(4)电工技术实验室;(5)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室;(6)电子技术实验室;(7)单片机原理实验室;(8)电气控制实验室(含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实验室);(9)楼宇自动化实验室;4、建立了一只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30名。总数 30 人职称结构学历结构高级中级初级博士硕

9、士学士101370246所占 比例33.3%43.3%23.3%080%20%专业建设规划 1、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充实专业方向内涵,坚持走教科研一体的办学之道。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2、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建立“通识与专业并重的专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体现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应用性,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3、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关于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建国以来,电力行业一直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0、进程中,电力行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电力消费为例,工业用电占全部裕电量的75%(其中80%为重工业,20%为轻工业),农业占6% ,交通、运输、通讯业占2%,市政、商业占6%,民用占10%。电力行业和其它行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电力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产供销即发电输电配电一体瞬间完成的特点。在市场经济初期,小资金无力涉足该行业,难以形成有效的竞争,其发展在一定时期内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电力行业带有一定的垄断性,受国家政策扶持较多,制约也较多。电力的供应多数通过电力总公司统一的电网全产全销,其电价按照并网合同中规定的成本加合理利润来执行,销售状况

11、相对稳定。 纵观现代工业强国,制造业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上,70%-80%的经济财富来自制造业,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和主导作用,是国家经济最重要的物质保障,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不断巩固,中国经济开始走向世界,对中国制造业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智能化服务化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泛在连接和普适计算将无所不在,虚拟化技术、3D打印、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将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如3D打印将新材料、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植入产品,使产

12、品的功能极大丰富,性能发生质的变化;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泛在信息的强力支持下,制造商、生产服务商、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上互动,单件小批量定制化生产将逐步取代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s System,CPS)的智能工厂将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重复和一般技能劳动将不断被智能装备和生产方式所替代。随着产业价值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的转移,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网络众包、异地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订制、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正在构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加速重构产业价值链

13、新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

14、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如,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如: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总的来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

15、”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部署。四化同步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新需求,开拓了新市场。如,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拉动制造业内需增长的主要动力,按照目前的城镇化速度,未来每年将有1000余万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据测算,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和5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现代化也将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等都为制造业创造着巨大的需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将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总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在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