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1809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谈“趋变求新”的近代师范教育实习理论与实践中国近代师范教育是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它随着近代新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拉开了序幕。在社会转型、新旧教育更迭之初的特殊历史时期,“欲国之强,当先教育”、“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的设想成为近代教育发展的思想先导。当时师范教育正处于始创阶段,中国缺少自己办教育以及培养师资的经验,近代师范教育的推进是“摸着石头过河”,发展举步维艰。在非常时期,近代开眼看师范教育的第一人梁启超、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的建立者张謇、人民教

2、育家陶行知,都将重视实践的“趋变求新”的教育实习作为发展师范教育、改造旧师范、建设新师范的着眼点,无论从课程设置、考评方式、实习时间上,还是要求师范学校与中小学同建、撰写实习教案等处,都为教育实习的实施构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三人的教育实在理论张扬和对实习本身的践行方面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个性特征。一、教育实习理论的张扬梁启超:开眼看师范教育,从“做中学”开启教育实习作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先驱之一和最早专门论述师范生教育实习的教育家,梁启超视师范教育为整个学校教育的“母机”,其反映在教育实上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统一、现实性和理想性的冲突。他批判和继承传统教育,吸

3、收国外先进的思想,并以此对教育实习进行了大胆设计,以彰显出师范生实习“趋变求新”的特色,近代中国人意识到师范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思考培养师资方式就始于此。在此之前,清政府解决师资问题的办法多是聘用洋教习,很少关注本土教师的培养。梁启超于1896年发表的教育变法通议发出了近代中国教育变革的先声,其中的论师范更是对师范教育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论师范深刻揭露了当时新、旧学堂的教师现状:“才任教习者,乃至乏人”;仅有的师范学校一味灌输给师范生“纸的学问”而不求实用,将学校与社会断然分开,造联盟成师范生没有掌握真正实际本领,把自身看作“知识的贩卖所”,即所谓:“顶好的学生天天以吃书为业,吃上几年,就算毕

4、业,在学校养成空腹高心的习惯,永远只管说不管做,最终沦为书呆子,高等无业游民”。为此,梁启超提倡学习和借鉴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育方法,主张师范生要“从做上学”,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并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实习准备、毕业考评等方面给予明确规定以保障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张謇:实业辅助师范教育,“知行并重”增进教育实习实效张謇的教育思想深受康有为、梁启超的影响,但不囿于康有为、梁启超之见,其办教育的主旨是“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要想实现“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必须有众多的合格小学师资。与重西学的梁启超相比,张謇强调教师为实业训练人才,就必须拥有胜任教育工作的实际技能,并在师范教育中

5、通过教育实习对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给予强化。重视教育实习,主要体现在对其定位上。张謇明确解释了教学实习在师范教育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如何践行教育实习。首先,倡导知行合一。即“知”与“行”并重。他认为,“学问兼理论并阅历乃成,一面研究,一面践履,正求学问补不足之法”。理论知识和教育实习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其次,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准备,“规定凡毕业于所创之师范学校者,最终一学期,必就附属小学实习教育,并参观其他小学”。为将教育实贯彻下去,张謇主要从小学与师范学校共建、教案撰写、毕业生教学考核等角度建立起“趋变求新”的实习系统。张謇在发展师范教育中所运用的实践的观点

6、确实起到了检验师范生所学的书本知识,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能力的作用。陶行知:全面改造师范教育,“教学做合一”引领教育实习陶行知对旧师范的批判在近代可算是最为彻底的,对师范生参与教育实习的呼唤也最为迫切。他曾明确提出培养师范生的四个要项。其中一项:“师范生对于将来担任之功课要有充分的准备,其中包含中小学所需之教材、教法研究、教育实习和参观。”当时传统教育的方法是“先知后行”:先把知识灌足了再去行动。培养师范生“按寻常的方法,先受三年半的普遍训练,到了最后半年开始实习,毕业以后才是真的做教师。”对这种“先理论后实习”的传统观念,陶先生说:“就好比是早上做好了饭,晚上才请客,成心叫人吃冷饭。”“师范生的

7、培养方式,现在通行的都只有一个,便是讲字门,大家好像都以为这讲字门有正果可讲,其实它是上堂下课,高谈阔论,好比一步留声机”、“现行的师范教育将学理和实习分为二事,简直是以大书呆子教小书呆子”。陶行知认为中国今日教育最迫切的问题是旧师范教育之如何改造,新师范教育之如何建设,“国家所托命之教育是绝不容许我们轻松放过的”。针对传统师范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手脑分离,脱离实际”的弊端,陶先生特别强调师范教育要突出师范性:师范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有个性、特殊性;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在文化课上的要求应与综合大学不尽相同,而且要有专门的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教育实习中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基于以上对梁启超、张謇、陶

8、行知三人教育实习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近代教育家所总结的前清师范教育办学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师范教育或是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或是从头脑里主观想出来的,或是间接从国外运输进来的。其实,唯有师范生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教育实习上方能提高其个人教学、班级管理能力,才能寻求到一条我们自己培养新型教师的路子,让中国的师范教育从自己的经验里长出来,才有望实现改造旧师范学校,建设新师范,教育救国的目标。二、教育实习理论的践行梁启超:以章程、法令规划教育实习蓝图客观而论,梁启超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的宣传要大大超过他在实践中对“新民式”教师的培养。他一生基本未曾办过师范学校,教育实习的践行更多地体现在其思想阐述上,

9、并且多伴随政治主张的形式出现,因此,称他为倡导教育实习的“启蒙家”更为恰当。1在课程设置上,梁启超在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明确表示:“在大学堂中别立一师范斋,为师范生专讲教授之法,为他日分往各省学堂充当教习之用。”他认为“今天下之变日亟,教学之法日新”,师范院校只有开设教学教法课,重视各科教材教法研究,才会方便师范生提早认识师范专业性质,系统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初步形成从事教学、学校管理的能力。为日后师范生教育实习打下理论基础。正是在梁启超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清政府先后颁布的师范学堂章程中才逐渐重视教育实习,后来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校规程对教育实习也有所涉及。2在考评方式上,梁启超采用课程

10、理论知识考试与实践能力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引起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重视。“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别设师范学堂之教习,以小学堂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生徒之成就”,即三年后依据师范生在小学堂实习成绩的优异程度,分别聘为大学堂、联盟中学堂总教习或小学教习,使他们毕业后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师范生的实习效果主要通过实习学校学生的发展状况及学业成就得到体现和验证,这是非常富有创新意义的教育考核观念,显示了梁启超相对超前的教育实习观。3在实习时间上,梁启超给予充分保障。在他看来,“当教习又兼营他事”简直是无稽之谈,“教育事业是何等的重要,以至于专心致志恐尚不能尽善”。由此,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时必

11、须爱岗敬业。以全心全意的状态投入做好本职工作。本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学是自利,诲人是利他,一面实习,一面拿来教诲学生,两件事并作一件做,方能形成一种自利利他不可分的活动”。张謇:倾个人之力谋求实业与教育实习的共赢张謇未能像梁启超那般以政府章程、法令的形式倡导自己的理念,在理论上,他不及梁启超的高瞻远瞩,但其对教育实习的践履完全可与之媲美,他是近代史倾个人之力,把教育实习落实到细处的杰出教育实践家之一。1张謇要求师范学校与中小学共建,储备教育实习基地。他创办的“三江师范学校”、“东台学校”、“南通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都在培养师范生中将教育实习作为重要一科。张謇办教育的一大特

12、色是把先进思想和主张贯彻到实践中并以实践效果检验纠正,勇于创新,将教育实习的独特魅力凸显出来。他主张:“寻常师范学校中,亦必立一小学校,为师范生实践教授之地。小学与师范需同时并立,使其体用相受相成”。师范学校与小学共同建设,既方便师范生实习,也能为小学校提供教学人才,二者在共同发展中相互促进。他在通州师范学校开办章程中就提到:“拟师范学校开办后八个月,附设高等寻常两科小学校,以资练习”。2教育实习之前,教案先行。张謇规定师范生在参加教育实习之前要写好教案,互相评阅。“方案者,作战之计划也;评论者,使识其胜负原因之何在也。有其术而计划不备,练习不闻,战之后茫然于胜负之所以者,吾并耻之”。南通师范

13、学校有个好的传统,即把每年师范毕业生的实习教案都要装订成册。张謇还曾为女师院本科师范生实习教授评案作序,加以提倡。此项措施得到海内外教育家的赞许,张謇认为其十分重要,“教授之要,在我之努力,布殖于儿童之头脑,儿童之注意、应我所期之约束已耳”,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好办法。3除此之外,张謇以毕业生考核的形式巩固教育实习。具体做法是:“师范毕业生到小学后要先充当准教员,经二三年教学实践有成效者,由地方教育机构考核发给相应凭证后,方可做正式教员。不及者延至5年,又不及者以其所长之一种为小学助教员,发给助教员凭证,其俸给按准教员减三分之一发给”。这体现了张謇在师范生毕业程序上的严格把关。教育实习对于师

14、范生来说意义重大,不仅决定着能否毕业,而且决定着能否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陶行知:以乡村师范学校为试验场大力推进教育实习陶行知对教育实习的践行是建立在生活教育理论上并伴随其乡村师范学校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陶行知创办了包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在内的一系列乡村学校,为师范生全面践行教育实习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场,其教育实得以在中国近代有了最全面、最充分的贯彻,对于后世师范实践教育的改革都颇具影响。1陶行知坚持“要办好师范教育首先要为附属学校正名”。在传统的师范教育里,附属学校与师范教育是分家的,有的甚至互相不合作。实际上,“附属小学不但是实习的地方,简直是试验教育原理的机关。教育原理不

15、是一成不变的,天天去研究,就天天有进步,天天有变革,所以附属小学是教育学的实验室,是中心学校”;“师范学校的使命,是要运用中心学校之精神及方法去培养师资”。在晓庄师范学校,每位师范生都要轮流到中心学校去任教,陶先生一开始就选定燕子矶小学和尧化门小学为学校特约的中心小学。为此,师范生必须拟定详细的实习计划,总结实习报告,在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要求下,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把理论与实习密切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在中心学校的锻炼,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掌握了教学的基本技能,为彻底反对先理论后实习的传统形式寻求到了解决路径。2其次,陶行知还精心设置了师范学校的各门功课,使之与中心学校串联起来,以备师范

16、生实习所需。师范学校都设有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但这些功课“若是附加的性质,决不能发生很大效力,这些功课要与实地教学融为一炉;大部分应当采取理科实验指南的体裁,以谋教学做三者之合一。”师范生要在教育实习中将教的、学的、做的合一起来,这样不仅能明白学理,还可能产生新思想。陶行知的教育实习改变了近代以来一直沿用国外理论指导本国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模式,适用性突出、针对性明显、本土性鲜明,而且考虑到了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国情基础。三、若干启示梁启超、张謇、陶行知“趋变求新”的师范教育实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处时代的历史大背景和个人认识、实践水平的局限。比如,梁启超一生并未创办师范学校。导致其教育实习的设想没有经历过实践的洗礼,实的论述只是零星地散落在著作里;张謇对于教育实习中具体设置哪些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