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1327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辉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卷本卷共5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为巩固统治,西周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实行( )A宗法制 B郡县制

2、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2. 据考证,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陈姓源流反映了西周时期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A郡县制 B行省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3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4从秦汉到明清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消除 B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C地方机构权力的加强 D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弥合5“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

3、而行之。”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枢密院6北宋为削弱地方经济实力设置的官职是( )A通判 B知州 C枢密使 D转运使7中国古代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的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8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殿阁大学士 D军机处9有学者认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与该转型描述相符的是( )A“兼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收天下之权,尽归于中央”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C

4、“设行中书省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D“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10. 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最可能反映的朝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11清代科考规定,在殿试答卷时,文内遇有“皇帝”等字,须直接换一行顶格书写。这在本质上反映出( )A八股之风愈演愈盛 B君主专制影响深刻C科考规范愈加严格 D君主名号不再避讳12宋代的军政要务和人事任免,君主常以“内降”“内批”“中旨”“御笔”等形式直接处理,“除授不归中书”。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中枢体系中的相权被大大削弱 B政治生活具有重文轻武的倾向C中央决策层已经初具内阁制

5、雏形 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3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14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王刘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 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15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C科

6、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16西周的刑法中出现了不孝、不悌、不睦、不敬祖等许多犯罪种类,这些犯罪行为被视为罪大恶极。这表明( )A弄法严酷,宗法制瓦解 B血缘关系决定宗法等级C法律上出现公开的不平等 D宗法关系和政治密切结合17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其根本目的是( )A维护统治稳定B监督周王权力 C巩固宗法制度 D扩大统治疆域18有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由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它在本质上是以国家这种特定形态为单

7、位,对以周王朝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原文化的一次广泛的复制。该观点意在强调分封制( )A维护了西周王朝的政治统治秩序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19春秋左传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反映出( )A宗法制下都是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 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来解决继承问题C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 D贤德是宗法制下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20.“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这段话反映

8、出西周政治( )A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 B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独主C具有血缘关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特点 D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21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该段材料的主旨是( )A介绍诸侯争霸的形势 B分析齐桓公称霸的外因C说明周王室已经衰微 D陈述各诸侯强国的国情2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春秋以后,战国时代虽然征伐不已,七强之间几乎已无复华夏蛮夷的区别。最后,秦统一天下,不仅因其武力的征伐,更因孟子所谓天下定于一的观念,已为

9、统一奠定了基础。”据此,秦统一天下的基础可以概括为( )A华夷观念淡化 B武力征伐影响 C儒家思想主张 D文化心理认同23“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唯一的君主。”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24“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材料中实现“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10、D郡县制25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 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26. 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郡县乡亭里什伍户”的国家管理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 )稳定中央政府的赋税来源保障政令畅通和征发兵役削弱郡县长官的行政权 促进农民的自由流动 A B C D27.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

11、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28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载:“淳化中,赵韩王出镇,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表明宋太宗( )A废除相权强化君权 B将相权一分为三 C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D意图解散中书省29. 两宋时期共有正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该时期的做法的目的是( )A重视文臣 B防止武将危及皇权 C解决武将擅权的弊端 D缓解“冗兵”问题30元史百官志称:“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

12、其事。”据此可知,元行省( )A最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 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 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31. 唐朝某中央机构的职能为:“凡百司奏抄(文书),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该机构是(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御史台32. 下面是古代中国某朝代中枢机构示意图(局部),这一朝代应该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33“先时国家始制九品,各使诸郡选置中正,差叙自公卿以下,至于郎吏,功德材行所任。茂同郡护羌校尉(官名)王琰,前数为郡守,不名为清白。而琰子嘉(即王琰之子王嘉)仕历诸县,亦复为通人(学识渊博通达的人)。嘉时还为散骑郎(官名),冯翊郡(地

13、名)移嘉为中正。”该材料主要表明中正官( )A以严格的考试作为录用标准 B大多在中央官员中选置产生C从各郡现任官员中选拔兼任 D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34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总结的选拔官员的标准:“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这说明当时选拔官员强调( )A能力至上 B唯才是举 C德行优先 D德才兼顾3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渐渐地,这些考试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在此,作者意在强调该制度( )A扩大了官员来源 B提升了官员文化素养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3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称:“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的成立提供依据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汉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