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051139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氾(fn)南佚(y)之狐夜缒(chu)而出B越国以鄙(b)远 君之薄(b)也 共(gng)其乏困C朝济(j)而夕设版 秦伯说(yu) 失其所与(y)D若不阙(qu)秦 逢(png)孙 戍守(sh)答案A解析A项,“氾”读fn;“缒”读zhu。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B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侵损,削减答案C 解析“行李”指出使的人。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B.C.D.答案D解

2、析D项,语气副词,表希望或商量语气,还是/代词,它。A项,介词,对;B项,均为连词,假如;C项,均为介词,用,拿。4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答案C解析C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答案C 解析A项,军,名词作动词,驻扎。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这里指郑国。D项,亡,动词使动

3、用法,使郑亡。6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烛之武在壮年时,不被重用,到年老时却被委以重任,他心存不满,但迫于国君的压力,才勉强应允。B烛之武劝秦君,越国离秦很远,如果以越国作为秦国的边邑,那是相当困难的。C晋大夫子犯请求攻打郑国,可见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D烛之武在危急时刻,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对形势的分析,有对史实的引用,表面上是为秦打算,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答案D解析A项,错在“迫于国君的压力,才勉强应允”。B项,两处“越国”意思是“越过别的国家”。C项,应为请求攻打秦军,说“子犯是不仁、不智、不武之人”在文中没有依据。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

4、面问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且使遽告于郑。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

5、乙丙以归。文嬴请三帅,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选自左传)注杞子:即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杞子。穆公:即秦穆公。文嬴:晋文公之夫人,秦女也。公:晋襄公。秦伯:即秦穆公。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管:管理B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市:做买卖C且使遽告于郑 遽:立即D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冀:希望答案A解析“管”,钥匙。8下列给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伯素服/郊次乡

6、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B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C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D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答案D解析可以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内容断句。前半部分是秦穆公的行为,后面是他说的话。“素服郊次”,穿着素服在郊外等候,句意完整,可排除A、C。“二三子”是“辱”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B,选D。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驻守在郑国的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让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自己可以做内应。B秦国老臣蹇叔不赞同劳师袭远的做法,但利令智昏的秦穆公拒绝

7、了蹇叔的意见。C晋国老臣原轸认为秦穆公贪婪伐郑,是天赐晋国良机,决心截击秦军营救郑国。D秦穆公虽因贪图疆场之利贸然出师,但失败后能勇于认错,不失为英明的君主。答案C解析C项,“截击秦军营救郑国”理解错误,“天奉我也”,截击秦军是为了晋国,而不是为了郑国。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译文:(2)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译文:答案(1)劳师动众却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吗?(2)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捕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却已经在舟中了。解析这两句话翻译的重点是文言虚词和句式。(1)

8、“而”,表转折,却;“且”,况且;“其”,表反问语气,难道。(2)“追之”的“之”,指孟明等人;“诸”,兼词,之于;“则”,却。这两句话都有省略成分,需要补充完整。参考译文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从来没有听说过。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有所防备,恐怕不可以吧?况且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却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难道谁会不知道吗?”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

9、发。经过滑国的时候,郑国商人弦高将要到周都城去做买卖,遇到秦军。用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犒赏秦军,并且派人立即去郑国报信。孟明说:“郑国有准备了,不能希望什么了。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灭掉滑国就回秦国去了。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驭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

10、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晋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晋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十分愤怒,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晋襄公忙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却已经在舟中了。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回来的军队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各位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没有撤换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小的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三、语言表达11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迈之人,夜间行动,深入敌营,慷

11、慨陈词,顷刻之间,郑国转危为安。“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对烛之武这一形象的理解,根据上联,拟出下联。要求:字数相同,对仗工整,尾字声调为一声或二声。上联:临危受命,几多热肠纾国难下联:答案(示例)慷慨陈词,一番宏论退雄师解析要结合烛之武的事例,还要符合对联的特点(如词性相对,讲究对仗等)。12请根据以下示例,概括烛之武的事迹并作简要点评。(60字左右)示例事迹:邹忌三问三思由小悟大,用宫闱私事现身说法委婉规劝齐王除去蒙蔽。点评:邹忌身在自家,心在国家,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片忠心实在难得。事迹:点评:答案事迹:烛之武不计前嫌冒死出城,凭三寸不烂之舌为郑国智退秦晋联军。点评:烛之武虽有被埋没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顾老迈之躯毅然赴难,其爱国之心实在可赞。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简练;点评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