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水平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以御史大夫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
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答案 D解析 文中无此信息,属无中生有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3分)(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答案 C解析 A、B、D三项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项却没有C项只是在陈述专家、学者的行为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答案 B解析 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易水不寒卢世龙①在漂泊与寻找之间,我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岁月就像一条河。
尽管河的左岸是难以释怀的记忆,右岸是充满玄奥的无穷未知,但河里飞快流逝的绝对是人的鲜活生命②对于易水河的膜拜,源自一位名叫荆轲的英雄世间孤胆除暴的好汉多得很,然荆轲明知有去无回,仍临河高歌,绝尘远行慷慨悲壮,不但成就了英雄,也成就了易水③那时,平静的燕国,大地常绿,燕山常青冬日里,雪花大如席,漫天落下,给茫茫山岭笼罩厚重冰盖然后,春夏之季,慢慢融化条条涓流融入易水河道,汇成清澈透明的涟漪,抚慰鲜活的水草游鱼,抚慰多姿的大地生灵……④人生不过是一场漂泊,并无意义可言而寻找精彩的漂泊方法,给灵魂一个好的归属,或许便是做人的意义所在⑤英雄去了远方,那里是另一个世界,谁也无法知道那边是个啥模样不过,英雄和筑而歌,仰面痛饮,登车壮行的易水仍在,仍是千秋万代子孙们感受英雄精神的场所物欲盛宴下的人群,没有人文精神壮骨活血,往往迷失自我⑥没错,面前的易水河,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更像平缓沟渠它非但无水,反倒让人燥热难耐如此沧桑,或许是在证明,伴随时间河流消失的,更有自然河流如同一个小小的“!”号,我再怎么疲惫不堪地为她奔波,也注定只会留下慨叹使劲揉搓眼睛,擦拭满脸汗泥后,便想,这黄沙漫天、黄尘遍地的世界,真的是英雄所要拼却宝贵生命捍卫的家园吗?历史长风,蔓延一沟惆怅。
既然眼睛看不到水,就用脚去看吧尽管步履沉重,我仍打起精神,奢求收获易水对我的哪怕点滴馈赠顺缓坡而下,我将苍凉枯槁的沙地踩出大串印痕,它们也在我的裤腿留下道道黄泥标志有沙粒相继入鞋硌人,有顽石偶尔跌撞绊人但生活路上的磕绊再怎么复杂多变,我们也不能因之忘却既定目标我屏息直奔河的中心地带……不远处哄地飞出一只小鸟,吓一跳原来,水是有的密集枯苇菖蒲,裹挟一线时断时续的浊流,浮些黑不溜秋的塑料泡沫,猛一下还难看清水的模样原来,似无却有的水,蜿蜒于沟心草丛,时不时蜷个凼①,积成汪⑦我轻轻提起裤管,悄悄蹲下身去,生怕一不小心,扰乱这脆弱的宁静慢慢拨开漂浮物,但见水底融着厚厚的黑色汁液,仔细瞧,怎么也看不清凼的底部是个啥模样这简直就是中国历史的翻版——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把底牌给藏着掖着……可我依稀看见,水中有个秃秃的圆球,悬浮不定人或许是生着一双什么样的眼睛,看到的事物就会是什么模样;也或许是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醒过神来,才知那是自己的脑袋世界真是越来越莫名其妙,对照浊流看自己,原来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谁⑧正感慨着,右脖颈生生地酸痒起来抬头,满天沙尘纠结菖絮和杨絮,如城市噪音,一阵紧接一阵疯狂地扑来。
我将眼睛眯成一条缝,它们却魔鬼般钻进衣里,某处发痒,浑身难耐这世间呀,人有什么样的追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家园所有追求,都直接影响人格发育且人们让河流沧桑不堪,成了河不河鬼不鬼的样子;河流便让人们痛苦不堪,活得有话说却无处诉说地憋屈于今的燕山系脉,恰似难于收拾的乱石堆;而纤毫般的易水,更像它的一行辛酸浊泪⑨我站在干枯的河床上,完全是在亲近易水河的残骸⑩一条以水承载人文精神的河流,于今连水都没有了,这失去的又岂止是蓬勃生机,它更是全部的精华和荣光啊⑪在华北平原的广袤背景里,易水显然不够小鸟们饮用游人满怀肃穆接踵而至,满目苍凉,易水不寒,心寒⑫适有老汉路过,见我一身狼藉,面露哂容遂问,这是易水河吗?答,那是荆轲塔,不是易水河是啥这河三十年前还清水滔滔,断流也就近些年的事哩!顺老汉手指方向,山坡一座灰不溜秋的塔儿,孤立尘暴之中,情形酷似荆轲他老人家伫立云层,默默静观华夏众生茫无头绪地折腾时光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岁月长河里,这次生命实在过于短暂,寻找生命作为的机会便更加宝贵舍个人生命,挽民族大厦于将倾也好,照亮他人行程也罢,给予他人福祉也行……生命的漂泊,原是个实践过程,只有及时而认真地进行把握,才能找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归属之地。
[注] ①凼:音dànɡ,水坑的意思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慷慨悲壮的英雄荆轲写起,引出易水的生存现状,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严重污染的痛心,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B.作者对易水断流“心寒”,是因为易水是子孙万代感受英雄精神的载体,现代人如果没有英雄的人文精神滋养,就会迷失自我C.文章取材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谈古论今,写人写水写人生,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D.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艺术手法,叙述和议论交互穿插,浑然融合,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富有启迪答案 A解析 A项,意在表达作者对易水承载的人文精神消逝了的痛心5.文章第③段写易水河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 ①表现古代易水河水清澈透明、富有生机的特点②表现古代易水滋养“水草游鱼”,养育“大地生灵”的作用③与后文易水“断流”“沧桑不堪”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解析 本题考查文章某段内容的作用要从这一段落在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入手,内容上先考虑所写景物的特点,再结合本文的写作用意分析深层次的养育作用结构上考虑其与上下文的关系,通过分析上下文,不难看出与后文形成对比。
6.在文章第⑪段里作者为什么说“易水不寒,心寒”?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6分)答: 答案 ①易水如今枯草杂存,乱石遍地,满目苍凉,不似英雄时代的易水②易水河床干枯,只存纤毫,失去了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每点3分)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问题的原因首先分析易水景象今昔的不同,让人心寒;再从易水所蕴含的精神意义方面分析,如今已失去了它的承载意义,让人心寒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路遥,一位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的作家郭军平山原起伏、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既是一块贫瘠落后的地方,也是一块英雄辈出的地方明末最大的农民起义就是从这里发起,撼动、摧垮了腐朽、垂死的朱明王朝高迎祥、李闯王的故事在这里代代流传再向北,就通向了浩瀚的沙漠、辽阔的草原,成吉思汗的英雄故事也在这里代代流传处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叉地带的陕北人民,既有着固守家园的传统思想,也有着粗犷豪放、改变穷苦命运的游牧文化思想在这里,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既孕育出了温婉动情的陕北民歌艺术,也孕育出了像安塞腰鼓那样雄浑壮丽、吞天吐日的高原文化这里曾经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一个曾经集中了全民族最优秀的人才的渊薮地饱受战争洗礼的人民往往饱含革命激情与革命信仰,他们曾经用自己的热血捍卫了红色革命政权,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块深受英雄精神洗礼的土地,一块饱受苦难与抗争浸染的土地,这是路遥精神成长的母土路遥,就是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英雄的马兰花一方面,它有着顽强的生命抗争力;另一方面,它又能给苦难中的人们带来美好和希望在路遥成长的人生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精神导师柳青对他的指引作用他在书信中曾经为柳青说过的这段话而激动:“从黄陵到延安,再到李自成故里和成吉思汗墓,需要一天的时间就够了,然而,这么伟大的一块土地没有陕北自己人写出两三部陕北题材的伟大作品,是不好给历史交代的柳青的话深深地嵌入路遥的内心,令他激动不已当然,柳青对路遥的期待与寄予的厚望,自然不言而喻要说柳青在当代中国文坛的地位,尤其对陕西作家的深刻影响,那不亚于一面旗帜、一位精神导师、文学教父因此,柳青的话以及柳青的伟大指导也就自然成为激励他冲刺文学高峰的精神动力当然,这里还有诸如曹谷溪、陶正等一大批热爱文学的挚友们对他的文学帮助和启发,也有一大批欣赏他、帮助他的编辑老师的指导与教诲正是受着他们的帮助与激励,路遥一步步走向了事业巅峰苦难的土地给予了路遥坚韧不拔的精神,也给予了他昂扬向上的动力在其代表作《人生》《平凡的世界》里的高加林、孙少平、孙少安等人身上,我们总能看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