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1071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通常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是指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新兴资产阶级的总体哲学思潮。这一时期,新的社会制度推翻和代替了旧的社会制度,世界历史也从封建时代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而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革,必然会促进思想领域的大活跃、大发展。因此,这也是哲学史上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时代。像洛克、贝克莱、休谟这些英国经验论学派的大哲学家,他们的理论体系便是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创新。本文尽量将经验论的发展当成一个总体,来探索

2、其发展的内在脉络与逻辑困境。1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初创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哲学史上出现了一位富有开拓性的学者培根。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深刻地批判了妨碍科学发展的经院哲学及诸假相,并从自然出发,提出了经验论的认识原则。由于培根承认“知识的真正来源是经验”,因而被黑格尔称作是近代经验论的先驱。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与后来较为激进的经验论思想相比,较为柔和,没有明显的推崇经验或者排斥理性,而是带有辩证的色彩。他说过:“经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是发端,而不是结果1。”由此,他意识到了感觉的局限性,主张把经验和理性相结合。他把经院

3、哲学的纯粹思辨比作“蜘蛛”,认为其观点无非是从概念到概念的公式。同时,他也批评了那些迷失在经验里的人,将其比喻为“蚂蚁”,认为其观点只是从工作到工作,毫无建树。他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像蜜蜂那样,既能从花园里采蜜,又能把蜜酿成蜜糖。培根呼吁道:“有学问的人应当注重经验;以经验擅长的,亦应当注重联盟学问所教的方法2 。”此外,培根经验论自身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首先,培根推崇甚至夸大自创的归纳法,他曾说:“在研究事物本质时,无论大小命题,通体都要用归纳法”,但在实际操作时,尽量收集到齐全的例证以便在穷尽材料后进行研究,是很难实现的。另外,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归纳法,主要是舍弃事物的特殊点,分离和抽取事物

4、的共同点。然而“由此获得的一般并非就是事物的本质,而往往是事物的纯粹外部的共同性,仍属感性的范围3。”可见培根对理性活动本身的理解是狭隘的,他并未把握理性概念的科学抽象的真正含义。再者,培根否认了假设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说道:“若是使用预测的方法,纵使尽聚古往今来的一切智者,及合并传递其劳动,在科学方向也永远不会做出什么大的进步1。”实际工作中,人们获得的资料往往是有限的,因而根据有限的资料进行大胆假说,小心求证是合情合理、必不可少的环节。总体说来,培根的经验论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具有初创的的伟大意义,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后来的哲学家以他的学说为基础,进行了更为全面、更加深刻的探讨

5、。2经验论的系统化发展既培根之后,霍布斯的出现将经验论具体化、系统化,同时,也将机械论的观点引入其中。一方面,霍布斯在认识论上坚持和重申了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原则,并与当时盛行的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进行了激烈交锋。他认为,任何观念都不是天赋的,都是来自于对外物的感觉。就连全知全能的上帝观念,也是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恐惧而凭借信念推理所得的。此外,霍布斯“哲学排除神学”的著名论断则表明了无神论的思想性质,不仅是对经院哲学的重大打击,也是相较于培根哲学的优越之处,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霍布斯在继承培根唯物主义的传统之外,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因果关系问题上,他持有明确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完全否定自由

6、和偶然性。这表明,霍布斯的自然哲学是一种机械的唯物主义3。他否认了培根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却发挥了形而上学性,使得唯物主义变得机械而片面了,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倒退。此外,他在普遍名称问题上持唯名论的观点,且受笛卡尔影响,较多容纳了唯理论的因素。这进一步影响了他对于推理的理解,使得推理具有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形而上学倾向,很难得到长远的发展。总之,霍布斯将机械论的观点引入其中,但其学说丰富了培根的经验论,而且在哲学史上,起着沟通培根和洛克之间桥梁的承前启后式的重要作用。3经验论典型发展中所蕴含的逻辑困境洛克是近代英国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于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这一经验论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详尽论

7、证,把培根和霍布斯所创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系统的论证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原则,使得唯物主义经验论思想体系成为一个有前提,有中心,有内在逻辑,有明确结论的严密理论体系。但随着思想体系的日渐成熟,洛克学说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即洛克经验论的形而上学性比前人更突出,更狭隘,更典型。首先,洛克的白板说是为了对抗笛卡尔天赋观念论而建立的,但却带有机械和形而上学的性质。洛克认为,既然一切观念都是经由感官输送到人心中去的,因而它们就都是后天的,就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先天性,即没有天赋观念。显然,这种将天赋观念等同于观念的先天性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将心灵看做一无所有的能力的抽象,否认了心灵的能动本

8、性,否认了观念的先天性及潜意识的存在,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片面性。再者,洛克提出的两重经验说带有二元论的因素。即当他解释外部经验时,是唯物主义反应论,而当他解释内部经验时,则表现出唯心主义的特征。此外,他的反省学说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具有直观和猜测的嫌疑。他还有过反省是人类知识的独立源泉的说法,认为关于心灵活动的反省观念是“不能由外面取得”,“和外物毫无关系” 3,这一观点含有否认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和物质内容的倾向,以至于后来让莱布尼茨抓住并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另外,洛克两种性质的学说也带有形而上学的色彩。比如,他认为第一性的质是物体固有的,人们关于它的观念与其原型完全相似,与主体毫无关系。这显然

9、是片面的,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关于形状的观念往往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再比如,他在论述第二性的质时,片面强调它的观念在物体中没有原型,致使他在这个问题上掺杂着“颜色、声音、气味纯粹是主观感觉,第二性的质就是人心中这类感觉”的说法,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最后,洛克的两种观念说也并非无懈可击。比如,他将简单观念看做不可再分的,构成知识固定不变的最单纯的要素;又把全部复杂观念和知识归结为简单观念的不同机械组合,这是既培根之后再一次把自然观领域的孤立静止分析事物的方法迁移到哲学领域。此外,两种观念说自身也蕴含着逻辑上的矛盾。比如,洛克认为复杂观念是由简单观念所构成的,简单观念先于复杂观念而呈现在人

10、们心中;但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首先呈现在人心中的是关于事物整体的感性形象。而洛克是把它的不同方面直接看成简单观念的,这样说来,这感性形象就成为了所谓的复杂观念,而复杂观念又先于简单观念而呈现在人心中了。概言之:一方面,洛克的认识论确认了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在大方向上是唯物主义的;另一方面,其学说带有不少唯心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倾向,因此显示出明显的折中、动摇、和不彻底性。4经验论的唯心主义转变贝克莱继承了洛克知识源于感觉经验的观点,同时利用了洛克哲学的各种矛盾和弱点,从正面提出了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精神的存在就是感知等命题。同时,从反面驳斥了洛克关于物质的客观性原理,从而论证了认识的

11、主观性、相对性原则,形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成为英国经验论由唯物主义向唯心主义转化的第一人。“这是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史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深刻表明,狭隘的经验论是不能战胜唯心主义的,相反,他还会被利用5。”具体说来,贝克莱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主要有以下三点逻辑困境:第一,他提出“物是观念的集合”的命题否认了事物的客观性。在他看来,“一切可感的性质都是颜色、形象、运动、气味、滋味等,那就是说,它们都只是感官所知觉的一些观念6。”这无非是把本质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主观化了。因为事物的性质可以被人感知,并不等于事物的性质本身就是表象这些性质的观念;事物的性质为事物本身所固有,也并不等于这些

12、观念是属于事物所有的东西,二者是有所区别的。第二,贝克莱将实物观念化,提出“存在即是被感知的命题是有其明显缺陷的。在洛克那里,曾区分了两种性的质的观念,而贝克莱则认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观念是不可分的,且都依赖于心灵的感觉。他认为,人们不可能设想一个物体只有广延和运动而不涉及别的可感性质。因此,第一性和第二性的质都源于人的主观印象。由此,他推出:可感性质就是感觉本身的观念。实际上,作为知识对象的可感事物的感觉、认识离不开感知它们的人心,这与可感事物本身的存在是否依赖于感知它们的人心,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贝克莱则将二者混淆了。另外,关于一些物体是否因其细微分子不能为感官所感知就不存在的问

13、题,贝克莱将其解释为感官不足够敏锐的缘故:“我们的感官越敏锐,它在物象中所见的部分就越多,感官的敏锐度如果无限大,那么物体也会显得无限大的6”。 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敏锐度,倘若所有人都不曾感知呢?没有关系,作为大主教的贝克莱自然已经想好了出路:那便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见,他将上帝搬来作为辩护的筹码,以自我感知、他人感知、乃至上帝感知为前提保障世界的存在,无疑将经验论引向了非物质主义。第三,贝克莱哲学本身有其内在的逻辑矛盾,难以自圆其说。一方面,他遵循经验主义原则,认为知识源于感觉经验;另一方面又肯定上帝的存在和作用,并借助于上帝来确认因果性原理,获得普遍性知识。但是,若按照经验主义原

14、则,我们对上帝是不可能有观念的,因为上帝的特征在于感知,而非被感知,因此不能被人通过感官而认识。同样,通过感官也显然无法达到对因果关系或普遍性知识的认知。但贝克莱却确认这些,显然,这是他的经验主义的内在逻辑矛盾。这点也促使后来的休谟在汲取贝克莱的观点时,要将经验主义贯彻到底,以致陷入到不可知论的境地。5经验论的必然归宿生活在18世纪的休谟,在面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长期的争论时,力图“提出一个建立在几乎是全新的基础上的完整的科学体系7。”休谟哲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唯一看到贝克莱经验论的不彻底性,并把经验论贯彻到底的学说。单从逻辑的角度来说,经验论作为一种学说,也是要求贯彻到底的。但另

15、一方面,它一旦获得彻底的贯彻,主张一切都不超出知觉,就必然会极端地轻视抽象思维,导致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不可知、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可知的归宿。纵观英国经验论哲学,我们看到:一切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这是所有经验论者都承认的“认识论的第一个前提”,休谟哲学的出发点是感觉经验,认为一切观念源于感觉印象,因而属于经验论这一体系。但在认识论的第二个前提,即客观实在是否为人的感觉源泉问题上,休谟与洛克、贝克莱等都不尽相同。洛克遵循着客观主义路线走向了唯物主义,贝克莱则遵循主观主义路线走向了唯心主义,而休谟在论述感觉印象时,强调它们是“由我们所不知的原因开始产生于心中”,从而持怀疑论的观点。首先,休谟对物质

16、实体和外部世界的存在表示怀疑,在他看来,感官只能获得颜色、声音等外部感觉印象,而不能形成有关它们存在的观念。他说过:“经验在这里,事实上、理论上都是完全默不作声的8”,因为“在心灵前面呈现的,除了知觉以外,是根本没有别的东西的,它决不能经验到知觉与对象的联系9”。其次,他对精神实体的存在也表示怀疑,这里的精神实体指上帝和自我。例如在怀疑上帝时,休谟认为:作为全职全善的上帝观念只是“由于我们反省自己的心理作用,并且毫无止境地继续增加那些善意和智慧的性质8”,是反省印象的产物而非感觉印象的根源。既然上帝是超越感觉经验的,那它是否存在就悬而未决了。休谟是在陈述两类知识中提出因果性问题和归纳推理问题的,这是其知识论的两大问题。在休谟看来:“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可以自然的分成两种,即观念的关系和实际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