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1013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语文课堂活动问题【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后,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长期观察与思考,笔者以为一些课堂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的阐述。【关键词】浅俗化 形式化 盲目性 过分个性化 不均衡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文课堂变活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诸如讨论式、表演式、辩论式等等纷纷亮相语文课堂,但是学生课堂活动的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却常常被我们忽视。针对这个问题,我进行了长期

2、的观察和思考,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浅俗化。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效果。这种现象在课堂问答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在课堂教学中问答式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开疑问的过程。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消极的。可以这样说,课堂中问题设置的优劣决定一节课的成败!然而纵观我们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表面化、浅层次化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一问百应,课堂气氛煞是活跃,然而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训练,对文本也只是浅层次的理解,并没有达到探究的目的。与课堂提问浅层次化

3、伴生的是提问的高密度化,由于问题简单,学生思维没有障碍,课堂推进十分快,老师只有不断地提问,才能填充课堂内容,这样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了“满堂问”。从表面看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都在积极地参与教学,但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因这诸多的问题而得到开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激发,问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添加剂。学生活动浅俗化倾向还表现在学生的课堂讨论和课堂表演中。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常常让学生分组讨论,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但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讨论的往往是几个定性的结论,或者是几个由老师设定的问题。由于讨论的话题不是源自学生的思考,所以讨论缺少认知深度和思维的延展性,很难激活

4、学生的思维。还如课堂表演,由于其直观性和形象性,深受学生欢迎,如果运用得好,也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可是在一些课堂表演常常流于浅俗化,学生在充满嬉闹的表演中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华而不实。二、形式化。课堂中的形式化主要指在课堂教学中活动设计不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为目的,而是为了体现某个教育理念或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设计的。如课堂辩论,设计这一活动的意义本是为解决某个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的,让学生在一种积极探究的心理氛围中去学习课文。但在实际运用中,大多被形式化了,一些没有辩论价值的的问题也被教师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辩论。如上了驿路梨花一文就让学生辩论“雷锋精神有无必要传递”。同样是教学驿路梨花,有教师曾组

5、织学生围绕“大学生粪坑救老农值不值”的话题进行辩论,表面上是从课文颂扬的雷锋精神延伸到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实学生的发言却与课文毫不相干,可以说是貌合神离。还如课堂讨论,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不论课文是何种体裁,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而对比较重要的文体要求、语言的学习、文章独具特色的内容却不去涉及。课后,如果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恐怕连课文中的生字词都不会读写,更不要说对词语的解释,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了。更有甚者,讨论的话题远离学生生活,甚至有些论题“高深莫测”。这样的互动讨论名为讨论,实为浪费时间。又如“读”在学生课堂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有些老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上课的节奏和

6、课堂的容量,在教学中设置读这一个环节,但却不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学生还没读两行,就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显然这读不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是作秀给别人看,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三、盲目性。课堂教学总会有一定的教学目标,课堂活动应是为达到这个目标而开展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活动呈现盲目化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对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有些老师在课堂问答中提问大而不当,不够具体明确,学生听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如何思考,更不知如何回答。如上变色龙,老师问“课文中哪一句话最重要?”上荷塘月色,老师问“课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样笼统抽象缺乏明确目标的问题只会让学生越听越糊涂。在一些

7、课堂表演活动中,教师让学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节,但并不告诉学生要从中体悟什么,只把表演当作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如上驿路梨花,让学生表演小姑娘的欢快;上陌上桑,让学生表演看到罗敷时的神情;上狼,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这样的表演我们看不出其意图,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样,听到的只是学生阵阵哄笑声。还如课堂阅读,只要求学生读课文,但不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学生凭感觉自由阅读,阅读的低效化也就成了必然。四、过分个性化。新课程倡导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而课堂学生评说式活动就能够很好体现这个理念。课堂中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说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因

8、而成为课堂常用的一种学生活动方式。但目前语文课堂中的评说活动存在过分个性化的倾向。所谓过分个性化就是学生的评说不是充分依据课文内容,不是考虑文章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一贯思想,而是以个人的臆测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如有学生学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陶渊明辞官是嫌官小,文中厌恶官场之语是吃不上葡萄说葡萄酸;学了愚公移山就说愚公太愚,移山哪比得上搬家,而且还说挖山破坏环境等等。无知者无畏,学生由于知识和个人经历的缘故对课文做出信口开河的评说倒还可以理解,但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教师对这种不得要领,严重偏离文本内容的所谓个性化评说仍然保持笑脸,以“你说得很好”、“你的见解也不无道理”、“这是一家之言”、“敢于讲真

9、话比回答正确更重要”等溢美之辞回应,这种“隆重”的夸奖,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创新,可实际上是缺乏原则的表扬,是回避问题实质的做法。这样会对学生产生误导,学生会认为阅读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全然失去了评价欣赏的标准,同时还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误导,学生会以自己的臆测对社会中的人和事做出评说,长此下去,贻害无穷。 五、不均衡性。学生课堂活动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均衡,一是学生活动面不均衡。有的老师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安排过多的活动方式,一会儿讨论,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又欣赏多媒体,把课堂搞成了一个喧闹的“集市”。教学手段的频繁变化,视听画面的过

10、于繁杂,学生活动的交错出现,不仅使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显得有点乱,关键是让学生失去了安静的思考空间,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很难把握了。有的老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节课学生活动只有一种方式,学生常在单调的课堂活动中昏昏欲睡,有的学生甚至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学生活动面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一些优秀学生或者一些性格外向学生“垄断”课堂话语权,无论是小组讨论还师生互动,他们占用的时间常常是其他学生的好几倍,而那些学习较差或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常常被“边缘化”,成为了课堂教学“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只有少数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是低效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但要让他们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充分表演,而且还要保证表演富有成效,切不可为了追求表面的热闹而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实质,以致迷失自己,贻害学生。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六中。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