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915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芦苇的西部电影编剧风格摘 要 芦苇是对中国西部电影贡献最大的编剧之一。他担纲编剧的影片黄河谣秦颂西夏路迢迢图雅的婚事等均属谈论中国西部电影不可绕开的重要作品。芦苇的西部电影剧本改编和创作在题材上更倾心于西部和历史两个领域,追求历史意识和史诗品格,在思想内涵上更关注人和人文内涵,在具体的剧本创作过程中又善于处理类型与艺术的关系,在与导演、演员的互动中创作和完善剧本,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关键词 中国西部电影;芦苇;编剧;个人风格芦苇(1950 ),当代著名电影

2、编剧和导演,有“中国电影第一编剧”之美誉。他生于北京,自幼成长并长期生活在古城西安。1976年进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先做绘景、美工,后来兴趣转向剧本改编,1988年正式开始了电影编剧生涯,20世纪90年代因创作电影剧本秦颂而声名鹊起,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界80年代以来最活跃的编剧之一。芦苇是一位没有进过电影学院,而是在长期的电影剧本创作操练中逐步走向成熟的编剧,他与中国第五代导演共生共荣,成为第五代编剧中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并自编自导了影片西夏路迢迢。到目前为止,芦苇先后创作了近20个电影剧本。其编剧处女作是与周晓文合作的最后的疯狂和疯狂的代价,此后陆续创作和改编了星塘阿芝齐白石的故事灯影春秋九夏黄

3、河谣、黑风景、霸王别姬活着秦颂桃花满天红红樱桃西夏路迢迢永失我爱一地鸡毛图雅的婚事、赤壁白鹿原等电影剧本,其中拍成电影的有十余部。他担纲编剧的影片先后有八部在较有影响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成为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最多的中国编剧,其中黄河谣秦颂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等影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作品。芦苇西部电影编剧概况芦苇是对中国西部电影贡献最大的编剧之一。在他编剧的影片中,黄河谣黑风景、秦颂桃花满天红西夏路迢迢图雅的婚事白鹿原等均属西部电影,大都是谈论中国西部电影不能绕开的作品。芦苇编剧的第一部西部电影是1989年完成的黄河谣。剧本最初由朱晓平执笔,但是,连第一稿也没有完成,导演滕文骥也写

4、了一些提纲,后来改由芦苇执笔,才最终完成了剧本。黄河谣是一部西部音乐剧情片,影片中有大量的陕北民歌,而芦苇的一大爱好就是听并搜集陕北民歌,对这个题材十分熟悉。同样建立在题材熟悉基础上的桃花满天红是一部反映关中皮影艺人生活的剧本。基于对皮影戏的共同爱好,这个剧本最初是写给张艺谋的,后来因为立项的问题拍摄搁浅,直到1996年才由王新生执导完成。对于完成的影片,芦苇认为拍得有些粗糙,对剧情进行了一些并不成功的调整和改动,效果没有原来设想得那么好,他认为应该跟拍黄河谣一样,按照原汁原味去做。1在所有的题材中,芦苇对于历史最感兴趣。芦苇完成的第一部西部历史题材剧本是秦颂。在芦苇的所有电影剧本中,“秦颂的

5、剧本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有它独特的棱角,但依然没有做到炉火纯青。”2301他从1990年就开始构思和准备这一剧本,大约用了5年时间才最终完成,虽然芦苇本人对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自认为是最满意的剧本之一,但是影片上映后在当时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稍后的另一部历史题材西部电影西夏路迢迢是由芦苇自编自导的,他的初衷“还是因为历史,基于对中国历史上一段从来没有表现过的历史,是关于西夏的历史,展示的是北方民族和汉族的关系”,用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敕勒歌流传了几千年,可以说人人皆知,我就想通过电影来展现这种意境”2300。但是影片拍完后,芦苇认为仅仅达到了设想的50%,但

6、也自信毕竟还是敢翻“天苍苍,野茫茫”这一页,同时也自省“如果它要失败,我决不说是题材的问题,一定是自己还不明白叙事技巧,内功修炼还不够”2300。当然,芦苇也有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力作。他与王全安合作编剧的图雅的婚事就是一部以情节取胜,故事感人且富人文关怀品质的影片,反映了时代巨变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变化。剧本创作缘起于XX年受到一个电视纪实栏目的触动,一则真实发生的招夫养夫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他。基于此前两人都非常想拍跟中国现实生活的真实情感息息相关的影片,于是就与王全安沟通,想把这个素材拍成电影,两人一拍即合,次年芦苇就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了剧本创作。也正是基于扎实的剧本,影片在XX年柏

7、林电影节上一举摘取了最高大奖金熊奖。然而在芦苇的编剧生涯中,挑战最大的无疑就是尚未最终完成的白鹿原的编剧工作。小说原作是中国当代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之一,出版后先后被改编为秦腔剧本、连环画本、电视剧剧本、话剧、舞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但是将其搬上银幕,却是“难产十四年,电影白鹿原不能承受之重”3。先是版权的一波三折,而后由芦苇着手改编,从XX年开始至XX年为止,剧本前后四易其稿、耗时四年,芦苇自己仍不满意。而改编中最关键的是,一部百余分钟的电影如何去体现一部厚重恢宏的长篇小说之精髓?其焦点又主要集中在人物的保留和情节的改造,电影剧本对于原小说史诗性、地域性、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等思想艺术特征的保持以及

8、坚持电影的艺术价值等几个方面。4无疑,在近几年当代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中,芦苇担纲编剧的白鹿原已经成为西部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领域最引人注目,也是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之一。芦苇西部电影编剧的风格特点在长期的剧本改编和创作实践中,芦苇扎根于西部的沃土,在西部电影编剧领域内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编剧风格。这种独特的个人特点表现在题材选择、艺术品质、思想内涵和创作方式等多个方面。首先,主要耕耘于西部和历史两个领域,是芦苇电影剧本创作在题材上的特点。热爱西部题材,主要取决于芦苇对西部生活的熟悉以及个人浓郁的西部情结。出生在北京的芦苇,却长期生长生活在西安,是名副其实的陕西人、西北人。他不仅对西部有深厚的感情,而且

9、对西部的民间文艺有浓厚的兴趣,经常四处搜集西部的山歌小调和民歌酸曲,尤其喜欢陕北民歌,用芦苇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那儿把你养大,那儿的环境,那儿的人,无时无刻都在唤起你的创作热情”2301。他也喜欢陕西的皮影戏、秦腔等民间艺术,为他创作黄河谣桃花满天红等剧本奠定了艺术根基。而相反,他对写江南题材却十分谨慎。他一直想写桃花扇,想把江南文明的风貌记录下来,但是没有大量前期工作,从来不轻易动笔。钟情历史题材,则更多与芦苇个人的志趣爱好和历史情结以及生活环境有关。一方面,身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城西安,被周秦汉唐的历史遗风所浸醺,被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所吸引,对历史就会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因而乐于历史题材而

10、不疲;另一方面,芦苇喜欢历史,最喜爱阅读各种艺术史、美术史、电影史、文学史等,因此也喜欢写历史题材的剧本。他编剧的秦颂西夏路迢迢等西部电影均属中国古代历史题材,属于中国西部历史电影中的代表性作品。对于历史和西部,芦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中国历史实际是在西部的,它的发源地,它最昌盛的时候在西部,因此非常想把中国历史上人的生存状态、生存的艰辛以及他们的品格、他们的奋斗,把它写出来把它拍出来。然而,我们的电影创作中一直没有精彩的历史片,这与中国漫长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反差、一个矛盾。网 。5于是芦苇大胆去尝试西部历史题材剧本的创作,秦颂西夏路迢迢等剧本甚至就是西部题材与历史题材的交集,极大地拓展了西

11、部电影的题材领域。由此可见,芦苇倾心于西部和历史题材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感而发,去写自己熟悉的题材。他十分注重体验生活,在对生活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炼故事、主题和人物,他的第一部西部电影剧本黄河谣就是在宁夏体验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东西的一个结晶。他不是那种只要给钱,就什么烂题材都干,熟悉不熟悉无所谓的编剧。他虽然与陈凯歌有过成功合作的经验,但是由于不熟悉题材,坚决放弃了剧本风月的编写之邀。而他佩服的是像陈凯歌那样,把荆轲刺秦王这样一个题材花费10年的时间,反复考虑七八年的工夫。2301其次,对于历史意识和史诗品格的追求,是芦苇西部电影剧本创作的又一特点。“我用看电影的方式阅读历史”5,是芦苇对

12、自己近20年电影剧本创作方式的一个概括。正是这种对待历史的“看电影的方式”,使得芦苇编剧的影片,无论是非西部题材的霸王别姬和活着,还是西部历史题材的秦颂和西夏路迢迢,抑或西部近现代题材的黄河谣和白鹿原,每一部作品都具有恢宏的历史意识和史诗品质。这种历史意识和史诗品质的艺术追求,与芦苇这一代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就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说,“文革”时父母亲被关进牛棚,父亲被戴上高帽子拉出去游街,少年芦苇和弟弟妹妹沦落为“黑帮子女”,成了反革命家属,家门口被贴了各种各样的标语,还要每天早请示晚汇报,可以说他亲眼目睹了“文革”的残酷。也正因为从那个时代里过来,所以芦苇编剧的霸王别姬活着里面,就能看出那种非常

13、强韧的精神力量。6这两部戏有史诗意识渗透其中,也是编剧芦苇在创作时已经考虑进去的,其实这也是他们这代人对世界的看法。在这种意义上,芦苇用看电影的方式去阅读自己一代人的人生经历,并将之融入电影创作之中。就如芦苇自己所述,“拍电影是创作者在看待世界,写剧本也是在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7这种历史意识和史诗品质的艺术追求,也与芦苇对历史片的理解密切相关。芦苇一贯主张将历史题材的影片创作成“正剧”,而且自己的优势也是做正剧。例如,芦苇版的赤壁电影剧本,就是一部历史正剧,期望中国能做出像黑泽明的乱影子武士等让全世界认可的历史大戏。因此他的创作“是以三国志为蓝本,努力在对故事和人物的刻画中,彰显历史的真实

14、面貌,并在里面注入人文思考”,“希望借此影片,让世界上说不同语言的人们,都能够通过电影了解并理解中国历史的影像魅力。”7但是,影片最后的完成片却是一部商业性极强的影片,与芦苇的构思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按照正剧的思路拍摄,也就肩负不起恢复历史原貌的作用,自然也就难以引起对历史事件的反思。再以西夏路迢迢为例,芦苇希望“创作一部严谨的、展现历史卷画的影片”5,他认为过去中国电影的历史片,在造型上都有一个“比较假”的问题,尤其是港台的,很多电影根据戏装来做造型这是非常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在拍西夏路迢迢的时候,他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历史真实地还原出来,把历史的质感表现出来”5,为此芦苇自编自导,但是最

15、终还是没有达到个人预期的目标。再次,关注人,注重人文内涵是芦苇西部电影剧本在思想内容上的本质内涵特征。芦苇在艺术上的一个终极目标就是“作品的精神品质”6,他编剧的几乎每一部西部电影都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品质。在20世纪80至90年代的黄河谣秦颂西夏路迢迢等剧本中,芦苇把对于“人”的表现看得很重。他曾写过一个黄河谣剧本的创作后记回回唱起来热泪流,整篇“后记”从头到尾均与电影无关,而是宕开笔墨去写陕北人、陕北历史和陕北民歌,写完了这些,一句反问“不扯这些,剧本又写什么?从何处下笔呢?”结束了全文,引人深思。其实,他是在用这种独特的形式给黄河谣这部剧本的人文内涵作一个注解,因为“黄河谣这个剧本只是一个载体,旨在发挥民歌那种昂然灿灿的生命力”,而“载体本身不足细道”8。如果说黄河谣对于人的表现还比较内敛,那么随后的秦颂和西夏路迢迢就表现得非常突出了。影片秦颂以春秋时期秦国掳灭六国为历史背景,着重表现赢政与高渐离两个特殊男人之间的精神较量以及高渐离与栎阳公主之间情感征服的故事。编导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想象演绎了一段历史,“依据自己对于历史人物的理解,来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9正如导演周晓文所说,拍摄秦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