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606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教育学中的“科学思维”问题一、引言教育学领域的大师赫尔巴特先生从心理学原理出发,提出教育中的思维训练问题,重视学生在“主动学习”和“自由想象”中发展思维,在教育史上尤其在教育学研究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思维程序,建立了科学的思维的雏形。19世纪末20世纪初,杜威进一步将科学的思维概括为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的“五步思维”。在两种理论中,不但都将培养学生的思维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使命,而且共同的意见是以“假设检验”的方式实现“问题

2、解决”。二、科学思维的形成“系统”是针对初步形成的新旧事物联系的进一步检查,使新旧事物处于恰当位置。在“联系”中,学生只是初步形成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系统”中,学生进一步考察“联想的前后一贯次序”。他可能由此而“理解”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此时学生对新旧事物的联系将更“清楚”:“不清楚各个事物也就没有系统、没有次序、没有关系。因为关系不存在于混合体中,只存在于既分开而又重新联合的各部分之中。”系统与应用一起被视为“审思”活动,是由明了联想构成的“专心”活动的延续。教学的步骤应该是一个联盟从专心到审视的过程,“专心活动应当发生在审思活动之前”,必须使二者尽可能地相互接近,而审思又可变为新的专心

3、,专心与审思必须交替进行。三、科学思维的内涵在赫尔巴特的影响下,杜威把自己关于思维过程的理论概括为“五步思维”,称之为“反思性思维”,也称之为“科学的思维”,被后来的教育研究者作为“五步教学”或“问题解决教学法”的五个步子广泛引用。“五步思维”的第一个阶段是“暗示”。当我们面临某种困境时,关于种种可能的行动方法的“暗示”就随之出现了。思维总是起源于疑惑、迷乱或怀疑。疑惑、迷乱或怀疑出现之后,人们不得不提出某种暗示,暗示就是“制定某种尝试问题的办法,考虑对问题作出某种解释”。第二个阶段是“问题”。就是使感觉到的、直接体验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第三个阶段是“

4、假设”。假设其实是对前面暗示的修正。要将暗示与实际要解决的困难联系起来考虑,随着对问题的洞察和理解,逐步改正或扩展原来发生的暗示,这种暗示就变成确定的推测,用专门术语来说,这种暗示就称为假设。第四个阶段是“推理”。就是对一种概念或假设从理智上加以认真推敲。第五个阶段是“用行动检验假设”。即精心布置观念或假设要求的种种情境,从而审视这种观念的理论解释在实际上是否有效。如果试验的结果同理论的或推论的结果一致,有理由相信只有这种情境才能产生这种结果,那么,这种认识便强而有力。由此可以认为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真正的核心是“假设检验”,也就是他的学生胡适所提出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四、思维的过程无论是赫

5、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还是杜威的“暗示问题假设推理用行动检验假设”,它们都是对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些共同要素的描写,这些共同的要素即“假设检验”。假设假设一般被视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一个设想、计划或方案。事实上,假设不仅仅是对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它还涉及对问题的“发现”和“猜想”。这些“假设”其实也是杜威所谓的种种“暗示”,暗示是将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做因果关系的考虑。在经验中,没有绝对简单的、单一的和孤立的东西,所以暗示总是随时随地隐藏在我们身边。善于思考者则可能将那些进入中心视野的某种事物或事件与周遭的事物或事件联系起来,于是获得一些相关暗示。可见暗示就是将中心与边缘勾连而获得的因果联

6、系。检验真正使教学中的问题发生意义,使教学中的现象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事实,还需要做进一步“检验”。问题与假设只有进入了检验程序,才能获得最后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事实是我们做出来的事情”、“做事造问题”,也就是杜威所强调的“理解事物的意义”:一种观念在得到理解之后,这样的事件或事物便有了意义。它既不同于存有疑问的和仍未获得意义的观念,又不同于单纯的没有感觉到的物质的东西。但检验并非只是简单地检查思考假设在语法或逻辑上是否成立,也不仅仅是思考某个特定的暗示是否真实,真正的检验是对假设做“持续性”的、“批判性”的考察,而且最终一定是“经过行动”的“考察”。五、结语无论是问题还是假设或暗示,只有等到进入了检验,才有教育或科学研究的意义。由一件事联想到另一件事意味着获得了某种暗示,但这种暗示只有经过检验才被给予科学的含量。了解思维的程序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心理、思维需求和思维效果,从而进一步搞好教学工作。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