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534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我国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成本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加强成本管理,国有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近些年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控制国有企业的成本,其成本管理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

2、指标。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不再对国有企业的成本进行直接的管理,国有企业自负盈亏、自主权加大,成为市场竞争的主题。一些国企不能迅速的适应这种转变,内部成本管理意识非常薄弱。这不仅表现在管理者市场观念淡薄,对市场敏感度不高,依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还体现在管理者由于其流动性相对较强,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关心企业长远发展,只顾自身在位期间的工作业绩,甚至粉饰财务报表,致使给企业后期成长带来困难。成本管理系统性不强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有意加强成本管理各方面的投入,但由于成本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成效甚微。成本管理过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大大削弱成本管理的效果。有些国有企业虽然

3、建立起了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但往往又欠缺执行力度,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例如企业过多注重生产过程,忽视了销售过程和供应过程中发生的成本;或只注重制造费用的管理,而忽视了产品前期研发的成本管理等。致使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成本管理内部控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要与实际生产经营结合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的策略、经营活动之间的契合度不高,没有发挥有效作用。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的环境较差。首先,治理结构的缺陷极大地影响了董事会的独立性。其次,管理者不能深入地理解内部控制的内涵,仅片面地认为内部控制只是内部监督、牵制或对领导者的权力限制等。再次,

4、联盟企业内部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围、健康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企业文化。缺乏有效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再完善的的控制制度都必须通过控制活动来实现。控制活动应该出现在企业各个阶层与各种职能部门。但在国企中,管理者存在“特批”行为,导致各级人员处理业务时不能按照固定的程序处理,没有监控措施,致使出现违法违规问题。监督力度不够。国有企业主要分为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但都很难起到切实作用。外部监督主体主要是政府和社会,但各监督机构标准不一,管理分散,功能交叉,不能较好地衔接,难以达到监督的目的。内部监督的主体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和监事会,但我国国有企业的监事会一般受到董事会的控制,而内部审计机构往往被

5、经营者控制,两者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很难形成有效监督。成本管理的方法落后我国国有企业多采用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这些均是相对粗放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且均为事后成本管理,已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市场条件下对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国有企业内部信息化程度不高,成本管理主要依赖于手工核算,模块应用程度不高,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要求。存在严重的短期行为国有企业短期行为集中表现:决策行为的短期化。一些管理者在经营决策时,只考虑其在职期间的眼前利益,不顾企业的长远利益;利益分配行为短期化。管理者未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公积金或者弥补亏损,而将企业所得分光用光。甚至私开票据、私设小金库、掠

6、夺国家财产,从而使得相对缺乏成本管理经验的国有企业走上高负债经营的路子。二、国有企业成本管理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彻底是国有企业成本管理比较落后的根本原因。因为,体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部分的超前或滞后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效果,推进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注重其均衡性。而我国的现状是“活一块,死一块”,形成了非均衡的市场化进程。具体原因如下:首先,市场进入的不均衡阻碍了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进入市场后,承担着财政负担和社会包袱的双重负担。例如,要给员工提供“铁饭碗”和各种补贴、福利等。这使得国有企业的产品中包含了相对较多的非产品成本,降低了其竞争力。当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出现了严

7、重的“产权”问题。产权制度严重滞后经营体制的转变,使得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大量国有资产无形蒸发。一方面,资金市场开放程度不高。银行利率和借贷规模不能完全反映货币的真实供需,因而货币对供求的调节效果有限,导致货币使用效率不高,国有企业的资金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地方财政包干和地方性行政分权形成了保护性“诸侯经济”。保护落后,限制进步,肢解统一的市场等。最后,政府在市场机制转换方面的宏观调控不均衡。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方位的均衡性差,政府在微观领域未完全退出。政府只是减少了分配资源的计划权和指令性计划,但仍保留审批权,即只转变了束缚微观活动的方式,不少人借机以权谋私,致使国有企业增加与经营无关的支出。另一方面,宏观调控和法律制约系统的相对滞后。政府的宏观调控对已开放的经济主体无所是从,使得宏观调控职能在一放一收、一松一紧中打转。而每次的调控手段都以行政方法为主,代价较大,从而使国有企业的产品成本也随之增加。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