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50443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巴赫及其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内容摘要:文章结合现代高校教育实践,通过解读巴赫的人生和音乐,尝试将公共艺术课与其他传统课程相结合,尤其是马列主义哲学类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突显巴赫及其音乐的教育意义。关键词:巴赫 音乐 教育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非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其初始目的是要丰富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知识,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艺术家的作品,需要对艺术家本身进行介绍和分析。其中很

2、多艺术家的人生都非常有代表性,对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甚至可以作为他们人生的典范。其中,巴赫及其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巴赫是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和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自门德尔松在巴赫去世60年后重新发现巴赫以来,西方音乐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重新研究和认识巴赫的热潮。300年来巴赫的魅力之所以长久不衰,不仅仅是他的音乐赏心悦耳,还在于他对人生的教化作用,对其他艺术乃至科学的影响力。一、巴赫是平凡人生的典范巴赫的人生是平凡的。同为巴洛克三杰,维瓦尔第是威

3、尼斯乐派的领袖和当地的骄傲,而与巴赫早期经历相同的亨德尔可谓当时乐坛的常青树,在德、意、英三国都取得了成功。而巴赫只是一位普通的宫廷乐长或备受质疑的教堂乐长。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是这样描写巴赫的:“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而巴赫正是在默默无闻、年复一日、兢兢业业的工作中创造了世界音乐史上最伟

4、大的财富。生时默默无闻,死时悄然离去,这正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巴赫的人生正是这些平凡人的典范,如同巴赫对自己唯一的评价:“我工作努力。”肖复兴的小溪巴赫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配读文章。在肖复兴的文章中,通过小溪与巴赫及巴赫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充分表达了对巴赫平凡而又伟大的赞美。但是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重点仍在文学方面,品味语言,学习将人物与意象融合的写作手法。在大学阶段重读巴赫,在日益浮躁的社会中重新学习巴赫像小溪一样的平凡,这个典范的影响会更深刻。二、巴赫的音乐是平凡人生的反映虽然巴赫这类教化人的典范并不少见,但是巴赫这个角色有着无人可比的优势。巴赫靠的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后人撰写

5、的事迹,而是用音乐世界通行的语言,沟通心灵的桥梁。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蕴,充满了现实生活的气息。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巴赫借宗教音乐抒发了对人类痛苦的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并且把音乐从宗教附属品的位置上解放了出来,使之平民化。被人们称为“现存宗教音乐的顶峰”的马太受难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马太受难曲的内容采自圣经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讲述的是耶稣从降生、被害到复活的经历。此曲是为莱比锡的受难节晚祷中间部分而作的。就是这样一首表现耶稣悲剧性经历的史诗,被富特文格勒称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巴赫在其中展现出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情感,尤其是那种悲哀、沉重、压抑的感情。耶稣不

6、再是一个精神偶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还有彼德的复杂心理活动,音乐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在压力之下背弃真理的人在良心发现受到谴责时的痛苦。巴赫通过表现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活动,深刻揭示了人性内在的复杂本质,人性不再是抽象的哲学而是鲜活的音乐生命。就像瓦格纳所说的,“巴赫的音乐是德国人民在悲惨世纪中内在精神生活的记载。”其实,这种现实生活并不是那个时代德国人所特有的,而是所有时代所有民族生活中的共性,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对于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走出校园就已经感受到当今社会的复杂和竞争的残酷,有些甚至已经卷入其中。单就人性而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巴赫所在环境下的人并无差别。所以,大学生比较容易

7、理解巴赫那些当年为礼拜的需要而写给“神”的作品,并转而作为自己今天释放压力的心灵解药。三、巴赫的音乐是直达心灵的巴赫是一个虔诚的教徒,在他的所有作品中都写有“谨以此献给上帝”。所以,巴赫在他的作品的处理上都体现出虔诚的宗教思想。正如音乐评论家WG维克特所说,“巴赫带给人类的是音乐家所能传达的最纯真、最高尚、最丰富的宗教启示。”然而在巴赫的音乐中,“上帝”拥有的不是死板的威严而是人性之爱。这种人文关怀就像阳光一样,毫不吝啬地将温暖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给予人们希望与永恒的信念。正如作曲家叶小纲所认为的,“巴赫的音乐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让人感到生命的有限,又体会到了心灵宏大的无边无际。

8、”而音乐这种形式又让巴赫超越了某一种宗教或语言的束缚。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王健说:“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比如谦逊、愿望不要成为欲望、喜爱但不一定占有。这都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巴赫能够直达人心,不仅是透过音乐这种纯朴的形式和宗教这个外壳,还有精练的作曲技巧。作为复调音乐的大师,他娴熟地运用复调音乐技法更为广阔地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体验到巴赫音乐中蕴藏着的很深的思想情感,透彻地认识到巴赫音乐的本质。巴赫那些庄严的慢板,使人感到敬奉上帝的光荣与对经受苦难的崇敬,感慨生命的伟大;他那些快速运行的旋律线,清风般掠过人们的心灵,激发了人们的无数想象与叛逆精神;而他那最令人荡气

9、回肠的音乐结构,则使人感到宇宙与人类的和谐及人思想的无边无际。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被认为是协奏曲的最高典范,以精湛的对位技巧赋予复调音乐无限的魅力,其中各个乐器之间的配合就像一个人心灵中思想的变化和不同灵魂间的相互诉说。歌德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四、巴赫的音乐是立体的巴赫的音乐是立体的,它清晰地体现出平衡与失衡、和谐与对抗、对称与非对称、有序与无序之间的相反、相交、相对、相合的运动规律,而最终和宇宙秩序的最高境界获得“同构”。所以,

10、有人从中看到了数学的精确和逻辑的严密,有人看到了建筑的结构,有人则把它完美地融入现实生活中。巴赫的器乐曲往往通过节奏的对比与变化,来表现复杂的均衡关系。通过这种均衡关系的对位、变化、展开、再现,音乐整体体现出一种极丰富的循环。他的音乐,呈现的就是最基本的点、线、面的变化,更接近复杂的数学与逻辑。曾经有人做过一个统计,理工科的学生更喜欢巴赫。以至于连爱因斯坦也不得不说,“This is what I have this to say about Bachs works: listen, play, love, revere and keep your trap shut.”。巴赫的音乐犹如美丽的

11、建筑,从细节到整体都和谐完美。欣赏巴赫的音乐,不要期望会给你讲故事,也不要指望他的音乐会带给你过度的感情宣泄或令人震撼的效果。音乐在这里仅仅提供最基本的情绪元素,让你在平静中感觉音乐在心中流过。史怀哲这位音乐家、管风琴演奏家、神学家、心理学家,一直对巴赫有深入了解,其观点曾影响不止一代人。在卡萨尔斯的谈话录中, 就专门谈到史怀哲对于巴赫的观点。史怀哲认为, 巴赫的音乐具有“画意”或“图型化”。正是这种可视化为人们的理解带来更宽广的视野。马友友就是从这句话中得到了启发,录制了一套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曲。他采用视觉艺术与音乐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率先录制的第三组曲中,马友友与知名现代舞家Mark Mor

12、risx合作。Morrisx认为巴赫的音乐有广阔的表现幅度,特别是当中的吉拉舞曲。于是,根据意念的抽象效果和舞台效果,编出一套名为堕落于阶梯的舞蹈,加上马友友的音乐,成为一套跨媒体的巴赫,最后拍成电影。其后,按照这种意念,在巴赫音乐中找出特定主题。在某一视觉艺术领域内,以视觉方式陈述出来,配合马友友的演出,最后成为六套不同主题的电影。第一组曲是和园艺家Julie Moir Messervy合作的音乐花园,第二组曲是导演Francois Girard拍的电影卡切尼之声,第四组曲是Atom Egoyan拍的电影萨拉班德,第六组曲是奥运冠军Jayne Torvill 与Christopher Dea

13、n的冰舞六T姿势。六部电影中, 出现了马友友敬仰的18世纪意大利建筑大师Giovanni Batista Piranesi设计的建筑物。巴赫的音乐不一定像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但可能有助于大学生理解那些艰深抽象的课程。五、巴赫的音乐是永恒的20世纪后半叶曾兴起的真实性运动,即用古乐器演奏巴赫的复古运动,是为了改变当时音乐界对巴赫无谓的夸张与曲解而发起的一场巴赫及巴洛克时代作品在演奏风格上的彻底的变革。其原因及其指导思想简单而明了:要一改一百年来的“现代化”演奏风潮强加在巴赫音乐上的夸张的诠释与演奏形式,重现巴赫时代的风格与演奏形式。但这种追求恰恰违背了巴赫的本意。巴赫把乐器的使用当作表现音

14、乐的中介,音乐的本身才是音乐的真实所在,音响只不过是表现音乐本质的、偶然的必经之路而已。巴赫一生中把自己的作品由一种演奏形式移植或改编到另一种演奏形式的例子就有600多种,比如,他的小提琴协奏曲被改编成键盘协奏曲,键盘作品被改编成声乐作品,大提琴作品数不胜数。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虽然没有写完,但在封面上也没有标明演奏形式,这更说明巴赫在创作音乐时并没有把乐器或声音介质的形式考虑在音乐的实质之前。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世人称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但是在巴赫创作时并没有现代意义的钢琴,甚至于他还不了解古钢琴。这些都印证了巴赫的音乐是超时空的,可以存在于各式各样的形式中,做到与时俱进。或许我们

15、是从喜欢贝多芬开始音乐之旅的,或许从莫扎特开始,但我们一定会在巴赫那里止步。莫扎特已经成为了音乐的代名词,莫扎特的音乐就是美的音乐、美的化身。贝多芬的名字总是让人神往,他的“命运”是全人类最伟大的音乐财富之一,几乎没有人能够冷静到不被他所打动。然而,巴赫那初听起来只是精致却又极为平淡的音乐之中,却有一种深刻的纯朴和高贵的宁静,无论世界风云变幻,都无法消解巴赫音乐中那种岿然不动的坚实和直透人心的永恒。当我们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来讲解巴赫的时候,巴赫就不再是单一的“西方音乐之父”,“小溪巴赫”成为大学生人生的典范,而“大海巴赫”则是大学生汲取力量的源泉。参考文献:1吴锦芬.跨越时空的心灵默契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XX.2王健.宗教与世俗:巴赫音乐的双重建构J.艺术百家,XX.3赵毅敏.赤子之心奏出现代巴赫马友友再录巴赫无伴奏组曲J.中国电子商情,1998.4谢英军,张鹏.管窥巴赫音乐中的宗教情结J.北方音乐,XX.5王娟.探索巴赫音乐风格形成的精神因素J.音乐天地,XX.6李莺.人文主义:巴赫音乐创作的精神内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XX.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