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050121 上传时间:2017-09-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童兵:好新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问:童老师,您好!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以后,关于新闻传媒的话题也显得较为集中。在您看来,当前新闻传媒存在着哪些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童:首先,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国情。具体到新闻传播学来说,我们必须注意到:新闻传播业充满了国际竞争,需要中国新闻传播业有一种崭新的面貌来面向这样的时代。无论是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对媒体的产业化、商品化要求,还是汉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新闻传媒走向国际化的呼唤;无论是加入WTO 之后新闻传媒有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重压力,还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需要媒体承担更多的社会使命和公众责任,这一切都要求我们不断发展新闻传播业。客观地说,中

2、国新闻传播业与迅速发展的社会现实、与广大群众的期待、与国际同业的发展水平,还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不适应。我将它归结为三个不平衡。首先是传播秩序不平衡。与国际新闻界对我们的报道的情况相比,我们对世界的传播深度不够、广度不足,尽管国际上对我们的报道也很不够。其次是与信息资源比较发达、信息利用比较充分的国际和地区相比,我们在信息资源上的不平衡更加明显。公众信息披露程度、速度和深度,与广大群众的要求、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信息的有效度和公信力尤显不足。最后一个不平衡是,我们对国际传播的惯例了解不深入,在制度、体制、机制和新闻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因此,要发展中国的传媒事业,必须深化了

3、解,加强认同,进一步提高新闻传播业界的知识水平和认识深度。 问:那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您觉得应该如何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这一国情对中国新闻传播行业而言,意味着需要哪些准备? 童: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一方面充满了机遇,另一方面也充满了风险和矛盾。快速发展和风险矛盾并存,使得我们的国情异常复杂,特别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随着利益资源的重新分配,制度、法制、伦理与道德等建设与时代要求和群众的呼吁不能匹配。媒体对于社会事件、社会矛盾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投诉无门的情况下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认识不深,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工作机制上的准备,往往手足无措。随着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风险会

4、更加强化。在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且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地指导使新闻传播业由不适应走向适应、不习惯走向习惯,已经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个人认为,媒体如果要发挥重要作用的话,概括起来讲,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顺应潮流、适应变化、因势利导、引领主流” 。 这一国情要求我们科学地判断国家的改革开放,科学判断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落实到新闻传播事业、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科而言,存在着以下几个需要重视的矛盾。 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改革开放 27 年来,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速度可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现在由国家正式批准的各种传媒近两万种,包括广播、电视、杂志、报纸和网络,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5、。另外一方面,传播的质量亟待提高。目前民众不满意,党和政府也不满意,甚至我们研究学术界也不满意。主要问题是同质化程度高,低层次重复厉害,良莠不齐。因此眼下最迫切的是放弃或者抑制对新闻传媒数量的追求,要把传播的质量作为最高的目标。 内容和技巧的矛盾 当下比较突出的矛盾是轻视内容重视技巧甚至到了技术至上技术万能的倾向,在很多方面,我们对媒体技术的手段不亚于西方同行,但是内容上却很难产生跟西方同行相提并论的作品,在公信力上有待提高。因此目前的要求就是进一步以内容为“王” ,一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一切以党和国家的大业为重,不能仅仅为了满足小团体的利益,更不能只以个别从业人员的利益为标准。 表扬与

6、批评的矛盾 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对“以正面报道为主”的理解是不深入的,把握是不精到的。因此,报喜不报忧,甚至庸俗化低劣化,民众非常不满。我们应该树立揭露和批评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社会不可能仅仅在表扬中获得前进的动力。比较繁荣的正面监督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表扬未必就是正面的、建设性的;批评未必就是负面的、消极性的影响。坚持舆论导向和人民心声的一致,是我们目前最为紧迫的又一个大问题。 对内与对外的矛盾 长期以来,党的新闻传播事业坚持内外有别的方针,公开报道和内部反映各有侧重各有取舍。客观地说,这既是党领导国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深刻把握了新闻传播的层次性。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逐渐成型,一个开放的国家

7、不能片面的理解“内外有别” ,应当在问题的关注层面和求解策略上有所区分,而不是对信息本身的垄断和封锁。闭关锁国在新闻传播上是不可取的,必须放弃;更为关键的是,信息技术的革命和社会的网络化发展使得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锁不仅无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甚至可能制造混乱,混淆视听。因此必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高扬公开性,加大透明度,在基本原则和国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对外传媒和信息的开放,加强对信息的充分有效利用和有效引导,加大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群体性事件的公开报道和正面引导,加大对国际大事的纵向透视,加大对涉及社会总体性的公共性事件和公共生活中的重大变革的信息披露和科学解读。 问:那么新闻传播如何为科学

8、发展观在社会的有效全面传播提供技术和知识的支持? 童:总的来说,新闻传播应当为国家战略的广泛传播为社会共识的凝练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在一个信息时代,没有新闻传播的广泛介入和积极引导,国家战略很难深入人心,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从媒体的角度来说,首先需要认真领会科学发展观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意义价值和对工作的要求。只有当媒体深入理解并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实质,它才能够有真正的内在动力去传播它、宣扬它;另一方面,也只有领会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对各项工作的要求,媒体在传播宣扬它的过程当中才能做到准确有度,才能够找到并塑造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成为时代主潮的引领

9、者。对此媒体需要更加科学、更加开放、更加高效。站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的最前沿,在引领社会的过程中,也不断找到自我完善的动力和精神养料。 问:童老师,我们知道新闻传媒一直有之誉,具有鲜明的党性;另一方面,媒体又被誉为“社会公器” 。在西方传统中,甚至被誉为,它又具有鲜明的公共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传媒的产业化也日益得到强化,又使得新闻传媒具有鲜明的产业性。我们想知道在党性、公共性、产业性之间是否有深刻的矛盾?换句话说,如何保障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童:不可否认,三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张力,尤其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传媒产业化的进程加剧,这种张力无疑会越来越大。但我认为三者之间不应该尖锐

10、对立,而是应该也完全可能辨正统一。新闻传媒的党性可以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要属性,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淡化;新闻传媒的公共性要求,新闻传媒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要成为群众生活中可以信赖的朋友,可以借助的力量和可以倾诉的园地;新闻传媒的产业性使得它必须深入了解并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不断建立起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以优质的服务、充分有效的信息、高度自觉的理性和畅通有效的沟通,赢得群众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赢得市场份额。从西方传媒的发展历程来看,也只有长期得到政府认同、公众尊重、具有广泛公信力和高效沟通能力的有品格的媒体,才能够最终

11、成为市场中的大品牌。国务院最近推出的文化体制改革方案 ,也提出了要在坚守阵地的同时逐步转变新闻传媒的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不断做大做强优秀媒体品牌,在世界传媒产业链条中赢得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相匹配的市场份额。所以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将会是相当一部分媒体必须作出的选择。从国内新闻传媒产业的发展实绩来看,经济上的自力更生恰恰使很多媒体能够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当然产业化以后,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媒体应该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心胸开阔一些,不图一时之快,不逞一时之能,以社会效益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即使暂时在经济利益上有所影响,也一定会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获得群众的信赖和青睐,经

12、济效益也会得到补偿,甚至能够创造出比短视、庸俗更高的市场回报。 问:最近一段时间来,我们注意到在媒体传达学者和政府观点的时候,往往产生较大的反差,不少学者和政府官员也纷纷发表各种言论,指责媒体传达的失效失真。从学理的角度来看,您认为这对我们新闻传媒行业而言意味着什么? 童:这个问题确实需要慎重研究,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回答。 第一,新闻传播有它的时效性,也有它的规律性。从前者来看,它必须迅速快捷地作出反应,因此对信息的选择性就显得既是必然的又是必要的,这样媒体报道往往会从国家需要、媒体的需要甚至记者的兴趣所在来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报导。同时媒体的时间、版面资源是有限的、甚至短缺的,这必

13、然会使得学者或者官员的表达不可能完整全面的反映。新闻的规律性就在于它不是通过一次性的报导来揭示事物的真相,而必须通过新闻的追踪和不断深入的报导在一定的历史时间跨度中最后求得历史的真相。因此在特定的时间、拿特定的报道来要求新闻媒体的准确性有时会显得比较困难,甚至会出现一些背离和反复,这都应该从新闻媒体的规律性和时效性中获得理解。当然这不是对媒体责任的推卸,也同时意味着媒体必须准确理解学者、官员的表达逻辑,必须深刻领会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必须高度把握群众的内在需要。换句话说,它对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 其次,我们也必须承认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国内新闻教育也

14、与社会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比如说,国内财经报导的一线记者,因为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的局限,对财经现象的理解,很多不能够达到对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把握。不了解财经现象,不熟悉财经政策,不懂得财经规律,自然很难写出深入浅出、实事求是的报导。最近,我们专门请了远东经济评论的美国专家来讲述怎么读懂世界主要经济指标,大家都觉得深受启发。由此看来,社会生活也对我们的新闻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也不可否认,传媒行业的发展速度太快,职业建设和传媒精神的建设不能与时代同步发展,良莠不分的情况有时还十分严重,有的媒体完全片面地追求市场效应,甚至是“眼球”效益,而不顾客观事实、不辨证全面地看待问题,有时还故意

15、混淆视听,引起争论,制造话题。 因此,我们认为,新闻界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率先垂范,提高职业能力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尤其要优化新闻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水平。 问:您刚刚特别提到了新闻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学者,您是如何评价新闻教育现状的? 童:随着信息社会发展的提速,新闻教育也面临着非常深刻的挑战。今天的新闻教育和新闻学习需要了解的信息太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太多,而我们的教育对信息的遴选、对问题的把握跟时代要求不相合拍;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学者也因为各种原因,往往成为事务主义者,头脑不是很冷静。没有冷静的头脑,没有从容的环境和自主支配的时间,学者很难高瞻远瞩、深思熟虑。 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看,实事求是地说,我觉得问题多于成就,缺点多于经验,浮躁多于冷静,这样下去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深度和知识水平都隐藏着不小的伤害。说得远一些,这对于建立一流的学科、对于产生学术大家都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必须适时调整新闻教育的总体格局,在招生规模、课程设置、教师评价机制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求真。 (戴明朝根据访谈录音整理)来源:校刊680 期最后更新:May 18, 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