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908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浅析论语集注中的训诂一、集注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训诂角度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格局,为免重蹈五代覆辙,北宋统治者采取重文轻武之策,通过伦理纲常来加强思想控制。同时历时半个多世纪的动荡,人民的伦理道德也普遍沦丧,适合整顿封建制度的理学成为最有效的思想统治工具。在此背景下,论语集注应运而生。四书就此担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重任。朱熹通过对义理的阐发,用“明经”来构筑理学的思想体系。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2、,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集注;言君子凡事专用立在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虽未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谓行仁自孝悌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悌是用也,性中只有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朱注并不从传统的字词章句的角度进行诠释,而是从义理的角度,回答修身养性的内圣问题,这就使儒学成为普通人能学习、接受并指导人生的学说,从而将孔孟的道统思想落实到实处。二、集注训诂的内容联盟1.音训。在注音方式上,朱熹并非每字都用反切,同时采用读破、直音、如字等。体现了

3、对传统注经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子路,行行如也。”释文:行行,胡浪反,或胡郎反。朱注释:行,胡郎反。行行,刚强之貌。在古音中,“行”字见有去声和平声两种音,释文同时收录了两种读音,后人在阅读时会无所适从,朱熹确定了读音,认为应是“胡浪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释文:羊尚反。集注:养,去声。养有上对下的养育和下对上的赡养,注解:用上声和去声的对力对其区分。养,余母杨韵上声,表养育义。2.解释词义。解释词义是训诂的重要内容,训诂的其他内容都和他紧密相连。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集注:固,坚固也。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

4、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子曰:“奢则不孙,简则固。与其不孙,宁固。”集注:固,陋也。集解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有意的避免了咬文嚼字,而是尽可能的结合语境的意义,贯彻了“随文而释,因文而训诂”的传统原则,对于论语中出现的相同的字注解结合具体的语境,对经文做出了适合的解释。3.串讲大意。集解克服了注疏零碎,繁文缛节的弊端,对大意的讲解更为明白易懂,集注并非简单地串讲句子,更多的是阐释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孔子言行的背景。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何礼?”集注:“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 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集注认为

5、若能“有礼之实”,则“为国”没有什么难的,朱熹的解释更容易给人信心,更易被接受。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集注: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集注强调了“仁”之于“君子”的重要性,朱熹认为“仁”是君子所以为君子的原因,以仁与“贪富贵,厌贫贱”相对,人与两者不仁。三、集注的哲学思想成就1.理气论。朱熹论世界万物都离不开理气论,他所说的理实质上是存在实质之内的一切条理和规范。朱熹曾说:“天下来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有是理,便是有气,理未尝离乎气。”朱熹的理气一体的宇宙观,在理学思想是前所未见的,可见朱子思想的创新。朱子对儒家经典

6、作品的解读极其严格,同时受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解读时也是有大胆创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集注:此亦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克,好胜。伐,自矜。怨,忿恨。欲,贪欲。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能也。”集注:“有是四者而能制之,使不得行,可谓难矣。仁则天理浑然,自无四者之累,不行不足以言之也。2.心性论。朱熹心性论的观点是人心有私欲,道心是天理。故朱子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认可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他传承了孔孟思想,并且集道家之道,大胆创新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集注:此所谓性,兼气质而言者也。气质之性,固有美恶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则皆不甚相远也。但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于是始相远耳。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