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657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对策分析师范类高校正在国家教育部门的组织下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其中传统专业如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转型尤为艰难,各师范高校都在有意识地进行着尝试性的变革以应对社会的需求。其中,专业课程设置是改革的重要部分。就课程设置,项目组对部属华中师范大学、省属湖北大学及地方师范高校湖北师范学院和黄冈师范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数据搜集,并结合另外几所师范高校课程设置的具体情况,对比分析各高校的改革着力点和转型方向,透视汉语言文学师

2、范专业的发展走向。一、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基本现状1.培养目标。定位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在培养目标上“三类”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存在定位细化与多样化相结合的特点。培养目标细化分为两类:一是“有系统而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拥有宽阔的人文视野、优良的综合素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基础教育需求,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二是为教育硕士提供优秀生源,并且作了具体的规定,包括文学专业理论、教育技术能力、自主学习创新和使用外文文献四个方面的要求。多样化的培养目标表现为“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适应文化

3、宣传、新闻出版行业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两者是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充的结合。2.课程设置。专业基础为核心与综合素质为拓展。“三类”高校的课程设置,均以专业基础课程为核心,主要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实践环节四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包含汉语言文学类的文艺理论、古今中外文学史、语言学、写作、古代与现代汉语、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改革、教育实践等,同时辅以专业选修课,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从专业基础课程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扎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文学史与作品鉴赏等课程,在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锻炼具体应用专业理论的能力,重在能力的培养。同时进行教师职业化教育,开设教师类相关课程,比如教

4、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教育技术课等。逐渐从专业课向综合培养过渡,为教育实习和最终就业作准备。综合素质拓展课程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专业及生活基本素养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军事训练、大学体育等课程。而且一些课程会持续开设多年,比如英语、体育等。3.培养重心。由专业理论基础到应用能力提升。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培养一般为四年,共8个学期。在四个学年的培养中,第一学年一般为专业和综合素质基础课程,如文学概论、写作和英语、思想政治教育、军事理论等课程,注重学生的基本专业兴趣和基础的培养;第二、三学年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阶段,开设了包括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5、、教育类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技能课程等,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第四学年为教育实习实践阶段,形式多样,有自主实习、顶岗实习、教育实习等。四年的培养历程,是一个由理论基础培养到应用能力提升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从教打好基础。二、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1.问题分析。历史遗留与新问题并存。首先,混合设置课程。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混合设课,这是由我国师范教育的定向型体制决定的,具有可使学生早日进入教师角色的优点。但由于人们对师范性、学术性关系认识上的偏差,较长时期轻视师范性,致使这一优点未得到很好发扬。而且,基本素养课中多为英语、体育、思想政治等内容,缺少了自然、科技

6、等方面的课程,显得单一;其次,专业课程比重大,教育类课程门类欠缺。学科专业课一般都占50%以上,有的时期多达60%甚至70%。课程多而杂、分科过细、内容陈旧且过偏,甚至有些课程的设置只是体现授课教师兴趣。在很长一段时间,教育课程只有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三门。教学时数仅占总学时的5%左右,最好的时期也只有15%。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学科本位”倾向;再次,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不仅缺少如何“传道”、“育人”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不重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一般能力的培养。考虑现实多,着眼未来少。课程设计局限于职前“预备性”模式,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考虑不够,使学生的未来发展缺

7、乏底蕴,后劲不足。教育实习是一次性集中安排,学生前三年实践的机会太少,教学时数也偏少;最后,“三类”师范高校,因学校及地域的差异和师资力量的悬殊,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目标和课程设置也相差很大,地方院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缺乏系统性和随意设课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2.对策建议。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加强实践类课程建设。专业理论课程是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培养的核心课程,学生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同时,要加强师范生教学实践训练,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实践类课程,比如基于中小学课文的名篇鉴赏微格教学语文名师案例分析等课程的开设。在常规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章节中重视操作训练,比如

8、“说课”目前只是理论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内容,不到2课时,所以很难开展训练,更别提一对一的说课稿设计指导和讲台前的说课训练了。师范生往往在课程结束后还要找教学论执教老师单独指导说课。如果增设说课课程的话,可以落实教学论执教老师来指导和培训学生,还可以把说课和微型课合并在一门课程中进行训练。黄冈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重视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教育改革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识教育”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应运而生,与专业教育并驾齐驱。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重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文艺理论等课程的建设。比如,

9、北京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分为了五大模块:人文科学与艺术模块、社会科学模块、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块、教育与心理学模块和灵活设置模块主要包括上述模块之外的学科和应用领域课程。五大模块灵活设置,根据专业培养的偏重各取所需。华东师范大学采取的是“四选一”和“任意选修”两个模块组成,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实践需要。师范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是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所营造的宽松氛围,使学生学会运用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观察和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尤其是教师职业生涯所必需的基础性文化知识、职业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获得一种高尚的人格和价值观念,形成理解和宽容

10、的人文精神;养成一种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高雅品性。这两所高校的课程设置可以为地方师范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改革教育实习模式。与过去相比,教育实习时间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教育实习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与教育部“国培”项目相结合,各地的教育实习也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学生身份变换为教师,能实实在在深入到教育的最前线,像一名正式的教师一样站在讲台上授课。同时,教育实习模式呈现多样化,有自主实习、“国培”置换实习和学校安排的实习等,可以满足师范生不同的实习需求。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四年级上学期实习,同时面临着毕业负担,考研复习也在这一学期进行,使部分联盟学生不能安心实习,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在现有的实习模式下,可以尝试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比如,实习时间上调至大三的某个学期,聊城大学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了有益的尝试,有效地解决了毕业生大四压力大且与实习择业相冲突的问题;实习形式安排上,可灵活多样处理,结合学生自身专业发展和兴趣,与学生的择业相结合,提高学生实习的效果。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