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656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随着社会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逐渐多元化。同时,师范就业的回报慢和少也成为师范生就业的瓶颈。加之市场经济冲击以及师范生“供大于求”的趋势明显,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地方高校更为明显,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对陕南陕西理工学院、安康学院以及商洛学院的毕业生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师范

2、生的师范技能的现状是:在校毕业生师范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本身对师范技能训练的目的不明确。而高校在毕业生定点实习之前进行的形式多样的师范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师范生技能大赛等都是充分帮助学生提高师范生技能的有效途径。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因读书较多文化素养较高,拥有较强的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时代,普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失去了以往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很多地方高校却依然抱着传统观念,未能及时调整培养目标,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强烈反差,造成该专业学生逐渐对未来的就业失去信心,

3、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了公认的“冷门”专业。1.思想观念存在误区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改革成效显著,却掩盖甚至淹没了师范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尽管近几年来许多地方高校进行过一些探索,但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加强师范生教育的重要性。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用人单位从眼前利益出发过分强调某些技能的重要,忽视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致使社会价值取向发生扭曲。2.地方师范院校对当地中小学教师的需求情况了解不明因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对象直接指向中小学校,应该对目前中小学教师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但高校自身有着相对独立而封闭的体系,一线的学科教师与地方中小学一线教师交流探讨的机会寥寥无几。近年来,高

4、校大规模扩招,师范类课程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新专业申报、规章制度建立、实验室扩充与完善、教学考评与迎评、专业课程教学适应等方面,但对当地缺乏什么样的师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却没有联盟深入了解。3.课程设置上专业性过强,师范性淡化当下大部分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形成了严密的体系,甚至是专业色彩过于浓厚。虽然这对于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一定好处,却限制了学生知识的全面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而同样重要的“师范性”课程的不足较多,主要表现为:教育理论不受重视和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有一定的脱节。1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教育理论课程科目较少且课时少,造成时间紧迫内容过多的局面。其次,教育类课程内容与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联

5、系不紧,学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机会少、时间短等因素使汉语言文学专业不能够真正体现其“师范性”。4.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2由于缺乏本土意识、实证精神,教学思想体现出挪移西学与模拟因袭的含混态势,加之中国学术的经验主义影响,导致严重的话语抵牾。即使有了实践教学的方案,也大都难以有效实施。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上交15-20篇自由作文;二三年级要撰写学年论文;四年级撰写1篇学位论文。可是实际情况是老师压力大,学生的兴趣也不高,甚至应付了事。由此看出我

6、们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效果有待改善,要在进一步探索实践教学的特点和规律上动脑筋,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上下功夫。5.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人格的养成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我们要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2许多地方高校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管理体制、教学计划、考试方式及评价体系等较为陈旧落后,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特个性和独立思想的养成。6.

7、教学计划中内容繁多重复,缺乏时代特色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3然而,当前众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繁多重复,甚至缺乏时代特色。学生每天要上的课要学的知识很多很杂,古今中外跨度很大,却都是一些 “老腔老调”,远远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文学、史学、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等涉及方方面面,有时却又相互重叠,不能突出重点。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技能的提升路径1.立足专业知识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现在有一种倾向,一讲宽口径,就似乎本科可以不要专业了,学生什么课都选,没有一点专业归宿,恐怕也有问题。弄不好就是万金油,就更是浮躁了。”4温儒敏老师的话很值得我们

8、深思。我们要培养“宽口径”的实用型人才,但绝对不能弃专业知识于不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一般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扎实学习专业基础课程,能够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及其实践内涵,可以增强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就业能力,让教育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性;专业选修课程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良好的把握和学习后能够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2.注重实践性教学,改革实习实践模式“高校最应该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不够。”5正如XX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所说,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应该是既明白了道理,又学会了运用。我们要注重课程

9、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把握和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6因此,我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都要下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兼顾学生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应用写作”课程中安排了有关“调查报告写作”内容的八个实践课时,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调查报告写作常识,更要从选题、设计调查提纲、设置调查问题、开展调查工作、分析整理调查资料到创作完成一份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写作全过程进行独立训练。3.搭建三位一体的师范生教育平台社会、企业、学校三方面是师范生教育的主要力量,我们要搭建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在社会中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同时完善配套扶持

10、政策,为师范生的教育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和社会扶持。学校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设计实训内容,让学生在自行设计、处理的过程中进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师要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做到课堂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更多的师范技能和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衔接提供便利条件。加强校地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整合教育资源,请一线中学教师来“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4.建设高水平合理化的师资队伍一支梯队合理、业务过硬、师德纯正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7就高校在职教师情况看,任课

11、教师大多缺乏高中教学的实践经历,不了解实际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所以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从源头上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各地方高校可以采取教师轮训的方式,将教师送到将来学生就业的岗位先行培训,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锻炼”、“兼职”,弥补与实际中学教育存在隔膜的缺陷。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专业能力培养相关的各种观摩交流活动,用“实际”说话,从实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三、改进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注重能力培养1.运用“构建结构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大学低年级学生刚开始认识专业的概念,教师要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程的基本原理

12、有一个整体认识,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能力和兴趣。实践证明,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阶段,运用“认知同化”方法学习理论,合理地使用系统讲授法或案例教学法取代枯燥简单的纯理论教学,能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和信心。2.倡导“指导探究”性教学,培养创新精神随着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课程内容逐步深化,教学方法可以逐步由以“接受性”学习过渡到“指导探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探索、发现,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的作用则转变为在组织和服务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空间由课堂延伸到课外。3.尝试“问题中心

1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到了高年级,主要是一些选修课和应用技能课。这个阶段可以引导学生参加较为深入探究问题的各种活动,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观点。可以开展综合教师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和文学创作活动,激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创作各类文学作品。当然,这种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不管是以上提到的三种方法还是其他教学方法,都需要丰富多变的教学手段加以配合来推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具体来说,教学手段上向“讨论式”、“答辩式”、“启发式”、“案例式”、“情景式”等转变,提高学生积极性;增加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使用,与时代接轨,例如课堂中的课件制作可以由学生学习后自己动手,在锻炼教师技能的

14、同时又增添了课堂活泼性;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组织各种演讲、说课、朗诵比赛和读书座谈会等;鼓励学生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作品,资助少数学生出版学术专著和文学作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力争取得好的成绩。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素质能力。4.教育实践增强感性认识师范教育是具有强应用性的高端教育,要做好师范教育,就必须把应用性放在培养目标的首位。师范院校应在周边辐射区内发展条件合适的实习基地,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师范生与地方中小学校教学的对接与交流,聘请基地学校

15、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从第三学期开始有步骤地组织师范生与指导老师结对子,“师傅带徒弟”,积极开展见习活动。四、构建科学的师范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1.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夯实基本知识结构文学类、语言类和写作类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专业基础课获得基本知识、专业理论素质,夯实专业基础。所以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框架总体不变的原则下,必须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形成符合实际、吸引学生的良好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大致可以有以下三点:一是精简课程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二是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吸收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与设计课程内容体系,使课程在实践

16、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脱节的局面,将知识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三是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教师间相互了解课程进度,“互通有无”,其他课程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不要再重复,更多关注课程间不同的侧重点,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 .强化师范性课程,淬炼师范技能 师范性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能力。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各种文体的阅读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信息调研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就要精心设计师范性课程,主要开设教育系列课程,设置教育思想研究、课件制作、前沿教育理论研究、教学艺术、教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