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邻里关系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638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代邻里关系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汉代邻里关系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汉代邻里关系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汉代邻里关系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汉代邻里关系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代邻里关系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代邻里关系研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汉代邻里关系研究 【摘要】邻里关系是汉代 社会 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 影响 尤其深刻。汉代统治阶级对于邻里关系重视有加。融洽的邻里关系的表现方式既有邻里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理解,也有在危难之时邻里间的慷慨解囊、扶危济困。而不和谐的现象主要有邻里之间的相互侮辱、彼此争斗甚而兵刃相见,也有一些人因种种原因而不愿意与邻居往来。邻里关系较多地反映了传统的小农意识。 【关键词】汉代;邻里;融洽;和谐 汉朝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 的重要 历史 时期,许多对后世影响巨大

2、的社会关系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稳定的,这与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占据独尊地位是密不可分的。概言之,社会关系中的夫妻、父子、兄弟乃至邻里关系等都在先秦儒家倡导的基础之上,在汉代开始逐步深入人心,更加符合封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汉代倡导以孝治天下,更加和睦的邻里关系出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一、统治者视野中的邻里关系 邻里关系的好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融洽的邻里关系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惩亡秦暴虐 政治 之后的汉代统治者更多地强调以“柔道”治天下,所以,在西汉初年强调“无为”而治的同时,汉代统治者开始关注社会的恢复与发展。邻里关系在构建新的社会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引起了统

3、治者的高度重视。 刘邦进入咸阳后,对秦朝的邻里关系政策进行了调整。刘邦“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1在这一新的 法律 规定中我们看不到秦代法律中的一人犯罪殃及亲邻的现象,故而裴駰集解引张晏曰:“秦法,一人犯罪,举家及邻伍坐之,今但当其身坐,合于康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也。”司马贞索隐按:“秦法有三族之刑,汉但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者使之抵罪,余并不论其辜,以言省刑也。则抵训为至,杀人以外,唯伤人及盗使至罪名耳。余悉除去秦法。”通过刘邦进入咸阳后所颁布的包括调整邻里关系在内的有关政策,可以看出这一举措是对秦朝紧张的邻里关系予以调整,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人人诚信的邻里关系。为了

4、使邻里关系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起稳固的统治基础,汉代统治者在更多的时候强调一种和谐的邻里关系,并要求各级官员身体力行。在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前提下,汉代统治者对于各地所出现的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和行孝之人给予了许多荣誉。汉武帝即位后的建元元年夏四月己巳,诏曰:“古之立教,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2这一诏令是要在邻里之间选拔年高望重之人让他们替朝廷“立教”,为了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减少民间因“外迫公事

5、,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而对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的轻视现象,汉武帝采取了对于高龄以上的老年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的措施,使他们在邻里之间更好地发挥教化的作用。汉昭帝也在元凤元年三月,“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涿郡韩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归。”并且下诏曰:“朕闵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令郡县常以正月赐羊酒。有不幸者赐衣被一袭,祠以中牢。”2这是通过对“行义者”的赏赐,在邻里之间树立榜样,并通过地方官员“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的举措,使邻里之间修孝行义。地节三年十一月,汉宣帝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明,反侧晨兴,念虑万方,不忘元元。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历载臻

6、兹,然而俗化阙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2让各郡国举荐“孝弟、有行义”者,是为了在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行孝的典范,并进而影响到乡邻之间。东汉帝王也多次颁布诏令,要求各级官员关注邻里关系。中元二年孝明帝即位不久,颁行诏书:“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3李贤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高帝置。孝悌、力田,高后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文帝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人之师也。其以户口率置员。事见前书。”可见东汉时期虽然谶纬学说盛行,但是儒家思想中的敬老、孝顺、重农等思想仍然具有广泛

7、的影响,汉明帝正是想通过乡间的“三老、孝悌、力田”等优秀人物在维护邻里关系中所起的表率和引导作用,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永初二年九月汉安帝“诏王囯官属墨绶下至郎、谒者,其经明任博士,居乡里有廉清孝顺之称,才任理人者,国相岁移名,与计偕上尚书,公府通调,令得外补。”3在乡邻中间有“廉清孝顺之称”,且有治民才能的人能够得到相关的行政职务,反映了邻里的评价是选拔官吏的重要条件。汉代乡里的管理大多沿用先秦时期邻里关系的一些已有程式。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上云:“在壄曰庐,在邑曰里。”对于“庐”和“里”,颜师古注曰:“庐各在其田中,而里聚居也。”关于邻里的划分:“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

8、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万二千五百户也。邻长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级,至乡而为卿也。于是里有序而乡有庠。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春令民毕出在壄,冬则毕入于邑。”这些规定明显具有理想化的成分在内,但由之可知“邻”和“里”是最基层的民间组织,邻长是最基层的小官,在乡和里中建立“庠”和“序”之类的教化机构,对于乡邻之间民风、民俗的纯朴将起着积极的作用。里胥和邻长在春季对即将奔赴田间劳作的民众有“督促劝之,知其早晏,防怠惰也”的职责。邻里之间,在冬季妇女还要集合起来,“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必相从者,所以省费燎火,同巧拙而合习俗也。”其中较为典

9、型的事例是西汉末年京兆下邽人王丹 教育 邻里的事迹。哀、平年间,王丹“仕州郡。”王莽时,“连征不至。”王丹“家累千金,隐居养志,好施周急。每岁农时,辄载酒肴于田间,候勤者而劳之。其墯孏者,耻不致丹,皆兼功自厉。邑聚相率,以致殷富。其轻黠游荡废业为患者,辄晓其父兄,使黜责之。没者则赙给,亲自将护。其有遭丧忧者,辄待丹为办,乡邻以为常。行之十余年,其化大洽,风俗以笃。”3王丹的举动与上述先秦 时代 延续下来的里胥、邻长的理想化的教育和督促乡邻的作用完全相似,有利于民间风俗的纯净。汉宣帝时,颍川郡因为“多豪强,难治,国家常为选良二千石。”赵广汉为太守时,“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讦,一切以为

10、聪明,颍川由是以为俗,民多怨仇。”到韩延寿为太守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欲更改之,教以礼让,恐百姓不从,乃历召郡中长老为乡里所信向者数十人,设酒具食,亲与相对,接以礼意,人人问以谣俗,民所疾苦,为陈和睦亲爱销除怨咎之路。长老皆以为便,可施行,因与议定嫁娶丧祭仪品,略依古礼,不得过法。延寿于是令文学校官诸生皮弁执俎豆,为吏民行丧嫁娶礼。百姓遵用其教,卖偶车马下里伪物者,弃之市道。”2韩延寿通过民间的长老为乡邻所信任的作用,令他们发挥在民间的威信,建立起人人诚信的邻里关系。关于汉代邻里关系中里长、邻长的作用,后汉书志卷二十八百官志五亭里条云:“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

11、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里长和邻长有对“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官”的责任。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周礼五家为邻,四邻为里。里者,止也。里有司,司五十家,共居止,同事旧欣,通其所也。”风俗通所描述的邻里关系的行为准则,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 依据,也是汉代统治者规范民间邻里交往的准则。汉代统治者还强调官员要在融洽邻里关系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汉成帝时,薛宣任职左冯翊,当官吏休假日,“贼曹掾张扶独不肯休,坐曹治事。”薛宣就教导说:“盖礼贵和,人道尚通。日至,吏以令休,所繇来久。曹虽有公职事,家亦望私恩意。掾宜从众,归对妻子,设酒肴,请邻里,壹笑相乐,斯亦可矣。”薛

12、宣的意思即是统治阶级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想法,即官吏要在休息的日子里回到家里,与家人团聚,与邻里之间把酒传盏,融洽关系。张扶听到薛宣的话后很惭愧,众官员都认为薛宣说的有道理。2汉代统治者对于乐在邻里关系和睦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深刻的认识,史记卷二十四乐书云:“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可以使君臣之间“和敬”,使邻里之间“和顺”,使家庭内部“和亲”,所以统治者对于高雅 音乐 维系邻里间的关系是极为重视的。王莽

13、改制时,为了解决西汉末年土地高度集中的 问题 ,也曾经试图利用长期以来业已形成的社会关系来缓和社会矛盾。始建国元年他颁布诏书规定:“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丼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2邻里、乡党关系被王莽利用到消化和分解高度集中的土地中去,然而王田制的推行根本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到了始建国四年,王莽又“遣使者即赦盗贼”,而使者回来后则说“盗贼解辄复合。问其故,皆曰愁法禁烦苛,不得举手。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伍铸钱挟铜。奸吏因以愁民

14、,民穷悉起为盗贼。”2这里又涉及到王莽时期实行的连坐法问题,看来邻里关系始终贯穿于汉代的社会生活。通观汉代统治阶级视野中的邻里关系,我们认为统治阶级为了使邻里关系的建立能够对于封建统治起到稳定的作用,因而对邻里关系重视有加,不仅颁布诏令让民间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而且使改善邻里关系的人得到较高的政治待遇。同时,对于邻里关系也作了一系列的规范。 二、融洽的邻里关系 汉代相互融洽的邻里关系既有以孝而闻名邻里并起到表率作用的状况,也有邻里之间彼此理解,相互欢宴和在一方困难时慷慨赠与的现象。 西汉时期邻里之间关系融洽的一个典型事例是王吉夫妇的故事,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云: 始吉少时学问,居长安。东家有大枣

15、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吉后知之,乃去妇。东家闻而欲伐其树,邻里共止之,因固请吉令还妇。里中为之语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其厉志如此。 王吉将自己的妻子赶走是因为其妻摘取邻居家的枣,让自己食用,王吉认为玷污了自己的清白,所以有赶走妻子的举动,而邻居则认为是因其家的枣树而引起的,所以有伐掉枣树的想法。最后还是在乡邻的共同劝说下,王吉接回其妻,邻居不伐其树。邻里之间因关系融洽而相互聚会,在一起宴饮也使邻里关系朝着更加融洽的方向 发展 。蔡邕在陈留郡时,“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邕至门试潜听之”,因蔡邕从弹琴人的琴声中听出有杀气而返回,其实是弹

16、琴者看见螳螂捕蝉而行于声而已。3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出邻里之间聚会时还弹琴奏乐,说明邻里之间的交往具有一定的水准。疏广在汉宣帝元康三年辞官归乡里,“日令家共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共具。”疏广此举是因为 政治 形势变化无常,而害怕祸及子孙,所以,当其子孙通过“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劝谏其“买田宅”时,疏广曰:“吾岂老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墯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听了疏广的话乡邻都心悦诚服。2疏广是通过与相邻的欢宴将皇帝所赏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