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341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7.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桐城方言单字调声学实验研究一、引言桐城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长江北岸、大别山东麓,东邻庐江、枞阳县,西比邻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现代桐城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桐城方言有5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均由古四声演变而来。平声分阴阳,去声不分阴阳,全浊上声归去,入声来自中古入声。关于桐城方言声调的研究的文献比较少,以往的对其声调的描写多是以听感为基础的,尽管传统的桐城方言单字声调的调型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调值的描写却是各有异同。

2、本文试图以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得出科学的数据,按照五度标记法,归纳桐城单字方言声调的调值,来揭示桐城方言的事实。二、实验材料和实验说明实验材料阴平:瓜、高、波、刀、家;阳平:爬、图、皮、婆、台;上升:举、古、姐、朵、体;去声:大、步、破、怕、败;入声:八、 笔、读、百、答。实验说明录音时间:XX年12月。录音地点:广西大学文学院语音实验室。发音人:王婷,女,1989年生于安徽省桐城市,会说普通话,在XX年上大学之前的语言环境是桐城方言,在家均用桐城方言。录音软件:采用软件Cool Edit 录音,采样率为16000Hz,声道为单声道,采样精度为16位。Praat软件是此次实验分析的软件。所测试的

3、例字是单字形式,发音人按单字形式朗读。在实验之前进行适当地发音,务求要发音自然。录音时按照字表的顺序来读,每个联盟字读两遍,每遍需要间隔2s至3s,读错或读快需要重读。录音样本以Windows PCM语音文件格式储存。三、实验过程基频数据的提取首先利用对录音文件的每个例字进行切音和保存。然后用Praat语音软件对切分好的单字调样本进行声调段的标注和切分:综合待分析样本的波形图、宽语带或窄带语图,结合听感,在标准层上对声调段进行确定和标记。之后把声调段分成十等份,分别为1、2、3、4、5、6、7、8、9、10十个采样点,用Praat声调提取程中的每一个点的基频值数据,并保存到文档。把所有样本10

4、个采样点的基频数据导入到Excel电子表格中,分别算出每一个声调各个样本相同采样点上的原始基频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对换成对数,再计算出对数平均值和其标准差。最后采用Lz法对取整后的对数进行归一化,用带点折线图做出桐城方言单音字调音高Lz曲线图,按照五度标记法的原则标记各声调的调值。声调段的确定“测量一个声调的基频首先要确定它的时长,即这个声调从哪儿结束。这是一个关键性的技术要点”。我们确定声调段基本上是参照朱晓农先生的标准和原则:声调的作用是通过韵母来表现的,声调的起点从韵腹的起点算起,在语音图上是从元音的第二个声门脉冲直条算起。确定声调的终点原则是,升调基频的终点定在窄带图的基频峰点处,降调

5、基频终点是在宽带图上的基频直条有规律成比例的间隔结束处。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单字调基频均值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桐城方言单字调五度值与前人结论相比,调型趋势是相同的,但是其中的具体调值是有差异的:阴平是个降调,从整个调型看,是呈现为下降的特征,是属于降调,调值定位51,与孙宜志的调值和省志的调值略有差异,但是调型基本是趋同的,实验所得的起点调值高出2-3度。阳平所得的实验结果是曲折调,按五度标记法,调值定位414,这与孙宜志的调值和省志调值差别较大。上声所得的实验结果是曲折调,按照五度标记法记为323,这与省志调型相同,都是曲折调,调值相似,实验所得的起点和中点略比其高1度。但是与孙

6、宜志的调值不相同,其调型是升调。去声所得的实验结果是降调,这与孙宜志和省志的调型走向是一样的。按照五度标记法,可以记为42。这与另外两个调值相同。入声调是个短促声调,位于调域的上部。按照五度标记法将其调值记为54,因此与孙宜志和省志的调值基本相同。五、结语本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从声学特征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方法所得出的桐城方言单字调的五度值与传统方言调查结果相比较,调型基本上趋于一致,有降调。实验所得的调值和另两个的调值并不完全相同。笔者认为这所造成的不同可能是新派和老派发音人的不同。本文的发音人是25岁的学生,是属于新派的,发音有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传统的发音人多是中老年人,一般是老派发音人。所以,实验的结果与传统的调值、调型都略有差异。对于这样的差异,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的范围,考察老派发音人的声调特征,进行新老派声调的对比,力求数据能够全面地反映方言事实。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