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3222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校地合作大学生德育模式的探索云南农业大学创新学生德育模式,开辟学生培养载体,全面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社会功能。云南农业大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科教兴农之路,积极面向云南经济建设主战场,充分发挥自身教育、科技、人才优势,深度挖掘云南独特的生物资源与民族文化特色优势,以解决边疆民族地区“三农”问题为目标,以推进云南农村改革发展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专业人才为支撑,创造性地开展了“3+3”校县联合行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

2、展的实践探索,成功构建了以农业院校为依托的县、乡、村、农户、企业全面参与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1。通过体制机制建设,鼓励和保障广大学生深入基层参与“3+3”校县联合行动,在农村接受实践锻炼,通过校县联合行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广大学生开展专业、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1 “3+3”校县联合行动学生培养模式 “3+3”校县联合行动云南农业大学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农业院校的实际,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地方农业院校科技服务边疆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子。在总结多年来科技扶贫工作

3、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云南“三农”问题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以革命老区剑川县、会泽县、马龙县为服务对象的“3+3”校县联合行动,即1个学院与县级1个职能部门结对帮扶1个乡镇,1个学院党委与县级1个职能部门党支部结对帮扶1个脱贫致富示范村党支部,百名教授、博士与县级干部职工下基层,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农户或企业,教师带领学生结合生产、毕业实习积极参与结对帮扶活动,将学生的德育贯穿“3+3”校县联合行动的全过程2。1.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云南属边疆、山区、内陆、贫困、民族“五位一体”的西部农业大省,地形地貌、气候、文化、生物资源丰富多样,作物畜禽种类多样,种养方式多样,需要对应开展农科人才的多样性培养

4、;社会发展对云南农业院校的学生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云南农业院校的教学实践场所与学生培养目标所需条件相差甚远;办学投入不足,学生实习经费较少,影响了学生实践实习活动的开展。云南农业大学通过开展“3+3”校县联合行动,选派教师带领学生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企业生产一线,实施科研项目联盟,开展科技服务,传播科技知识,完成教学实习,使学生在各项科技服务工作中接受专业训练和思想教育,实现科研在生产中完成,人才在实践中成长,开创“3+3”校县联合行动与学生培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良好新局面。1.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双方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3+3”校县联合行动学

5、生培养工作中的重大事宜和出现的问题。二是完善调研工作机制。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全面掌握通过校县联合行动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现状,深度挖掘地方优势教育资源。三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制订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教学实习进行督查考核,对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四是完善资金保障机制。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立科教兴农基金,保障科技服务及学生实习等各项工作的必要开支,弥补资金投入不足。五是完善舆论宣传机制。及时发现、报道科技服务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强化新闻线索收集分析,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3+3”校县联合行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3+3”校县联合行动

6、通过高校、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有效互动,成功构建了以农业院校为依托,地方政府、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个体等全面参与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新体系,充分调动了高校、政府、企业、农户等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积极性,有效整合了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形成了强大的人才培养合力。与地方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实习、红色教育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平台与条件。与地方政府共同申报研究项目获得资金支持,政府与企业提供专项经费,弥补了学生实习经费不足的问题。地方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学生实习指导,充实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这些有效缓解了学校教学资源的紧缺,为学生德育工作开创了极好条件,既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又增强了社

7、会服务成效。2.拓宽教育平台,强化学生德育实效“3+3”校县联合行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平台,延伸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空间,强化了实践育人,增强了德育实效,有效弥补了学校内部教育功能的不足,实现了社会服务与学生培养的充分对接和有效互动。教师以“3+3”校县联合行动提供科研选题、转化科技成果、传播科技知识,有效提升了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极大促进了学校优势学科培育和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学生以“3+3”校县联合行动参与科技项目实施,进行生产和毕业实习,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树立了牢固的专业思想,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3。2.结对共建党支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8、结对共建党支部是“3+3”校县联合行动的重要工作之一,学院党委与县级职能部门党支部结对帮扶脱贫致富示范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学生的党员身份,以党建带村建,促进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实现农民群众增产增收、脱贫致富4。把科技服务临时党支部建在生产一线,学生党员与广大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3+3”校县联合行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为将“3+3”校县联合行动这一具有创新性、代表性、实效性和独特性的社会服务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更大范围示范推广,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云南农业大学将其深入

9、贯穿于学校承担的定点挂钩扶贫、兴边富民、军民融合、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实施、校地合作等各项社会服务工作,构筑锻炼师资、培养学生的重大社会实践平台,逐步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主体,以“3+3”校县联合行动为纽带,以各项社会服务工作为多个支撑点的“一体多点”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新格局。 选派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需求,选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以解决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立足学科优势,协助当地申报、承担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项目,或自行设置科技扶持项目,集成创新示范现代农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产业,有效促进当地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发展。

10、XX年以来,累计选派教师带领各类专业学生1000余人次深入剑川县、会泽县、马龙县、姚安县、泸水县、麻栗坡县以及其他结对挂钩的县,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生物多样性优化种植、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国土资源整治、乡村与庄园规划设计等科技项目100余项,项目受益近140万人次。3.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生产、毕业实习与当地合作共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综合示范基地、特色产业基地和科技服务站,挂牌成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选派教师指导学生在基地开展生产、毕业实习。XX年以来,累计选派教师指导学生200余人次在实习基地、生产企业等开展生产、毕业实习,高质量地完成各类调查报告、毕业设计、毕业

11、论文等000余份。3.开展“老山精神进校园”活动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和部队各自的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校园建设和在军营扎根,走“军民融合”式双促共建道路,云南农业大学与麻栗坡县老山英雄团77322部队共同实施了“科技进军营,老山精神进校园”军民融合“122”工程。从XX年启动实施军民融合工程以来,部队为学校组织开展新生军训,开设国防教育课堂,举办“老山精神”学习教育、边防执勤体验、战地党团组织生活等“老山课堂”。云南农业大学已有学生400余人次深入77322部队体验军营生活;部队派出官兵进校园开展军事理论教育、国防教育讲座,宣讲“老山精神”共计10余场次,接受教

12、育的学生近000人次。通过实施军民融合“122”工程,充分发挥了老山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的育人作用,用“不怕苦、不怕死、不怕亏”的“老山精神”教育当代大学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3.支部共建学习型党组织把临时党支部建立在科技服务一线,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基层农村和生产劳动中学习,把学生“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学农、爱农、惜农、富农”的奉献精神。通过建立乡村图书室,宣传党的农业政策法规,开办农民培训班等形式,与村党支部共建学习平台,共同打造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3+3”校县联合行动学生培养模式的成效

13、 科研服务上水平通过“3+3”校县联合行动,在各结对挂钩县全面实施“粮食安全工程、农业产业扶持工程、农业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工程、新农村建设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工程”等六大兴农工程。全面实施“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突出建筑规划设计学科优势,促进新农村和现代化军营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服务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云南农业大学实现了“科技工作上台阶、教学质量上水平、学生素质上层次”等三大兴校成果。广大教师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以社会服务提供科研选题,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经过不懈努力,在动植物品种选育、绿色食品产业、地方特色生物产

14、业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与地方共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针对地方特色资源开展科技创新,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学科平台建设;教师深入生产实际,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开展农业生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进一步优化了云南农业大学的师资队伍结构。“3+3”校县联合行动开创了“校县合作,互利双赢”的良好新局面,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4.人才培养结硕果以“3+3”校县联合行动开辟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学生德育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学生通过跟随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实施科研项

15、目,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生产、毕业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实践平台,充分施展才华,大大激发了学习热情,在全面巩固理论知识体系的同时,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云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青眯,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前列,连续9年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中评为“优秀”。据统计,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毕业生占30%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

16、知识,这些毕业生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合作共建基层党组织,把临时党支部建在生产一线,充分发挥了党员在基层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学生切身体验生产劳动的真实过程,使他们具备“学农、爱农、惜农、富农”的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踏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了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为实现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党员发展40%工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目前,全校共有学生党员000余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40%以上,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实现了质与量的突破,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相继涌现出了“全国优秀大学生”杨继斌、“昆明市道德模范”魏志洪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促进了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通过“3+3”校县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