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91517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本世纪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研究杨锦琦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1、待转移劳动力数量巨大。据劳动部预测,1996XX年间我国农村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将达7600万,以现有的农村劳动参与率(71%)计,新成长的农村劳动力量将达到5400万,即平均每年新增1000万。2、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严重下降,吸纳力在减弱。1988年底,实现了95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年均增长速度达%。80年代后期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明显减弱了。农村非农产业产值每增长1%

2、,相当的就业增长率19781984年为%,而19851992年下降到%,农村工业产值的就业弹性则由下降到。3、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有限。就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来说,我国属于世界上最少的国家之一。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今后我国会不断加重有限耕地上的就业压力。据统计,1952年全国劳动力人均耕地亩,1978年为亩,1991年仅仅亩,还不及美、俄等国有的1/8。随着农业技术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地区农业中已出现了资本代替劳动力的趋势。而这些发达地区农业技术的选择往往是从本地的要素供给条件出发,很少考虑从宏观要素出发,这样从宏观上看,必将削弱农业部门继续有效地充当农业过剩劳动力

3、“蓄水池”的作用。4、城市吸纳农业劳动力的空间狭窄,据估计,城市劳动力过剩的程度目前约在15%以上。考虑到90年代城市国有企业“在职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消化的巨大压力,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数量很难出现“奇迹”。同时,随着市场化就业缺席的逐步实施,城市企业内部劳动力的隐蔽性失业必然会日益显性化,将会有相当多的“在职失业者”被抛向劳动力市场,由此,即便允许农民自由向城市迁移,能够转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也就不可能很多。5、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限制了就业领需拓展。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中还有半数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小学水平以下,其中还有%的文盲半文盲,这样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

4、的需要。在进城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绝大多数从事脏、累、苦、险这些城里人退出的工作。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对策取向1、加强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劳动力就业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年度计划和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从而使农村劳动力就业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应设立协调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协调机构,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加强区域劳务协作,作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高峰时的疏导工作。统筹规则城乡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考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制定和完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特别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和集体资产管理分配制度,建立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机制和社

5、会保障体系,同时把改革城市人口福利体制、城市企业用工制度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进一步开放并为异地转移创造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竞争性劳动力市场。2、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引导乡镇企业合理集中,发展中心乡镇,把发展乡镇与建设小城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主张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相结合,并不等于要把已有的乡镇企业都集中到小城镇中去。测算表明,乡镇企业适当集中比分散布局在就业能力方面(包括连带效应)可扩张50%以上。城镇建设应选择交通、基础设施和资金、人才条件较集中的城镇,采取适当倾斜的政策,使之对周围乡镇产生一定辐射力和吸引力,成为一定区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中心,建立乡镇工业

6、小区,引导技术要求较高的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扩展其吸纳就业和联带就业的能力。走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3、调整乡镇企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创造就业新场所。通过乡镇企业的不断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实现乡镇企业布局相对集中,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后,可望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要不断建立健全农村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抓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今后要把商贸、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等作为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开发农村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就业容量,把农业服务产业化,作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一领域将为

7、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广阔空间。4、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应把劳动密集型技术放在重要位置,引导乡镇企业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路子,以提高乡镇创业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 应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不足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宜的技术,从而形成合理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笔者以为乡镇企业的技术选择的基调,应是劳动密集加适用技术,目前,不是高科技技术。鉴于东、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各地的发展战略也应略有不同,应坚持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分别采用劳动密集开型和资本密集型,为其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广大发达地区乡镇企业,应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产品不断地上档次,质量上水平,企业上

8、规模,加快技术更新步伐,以两头在外的方式更大规模地打入国际市场,以为中、西部乡镇企业的跟进,腾出国内中、低档产品的市场空间。欠发达地区起步比较晚,无论从企业规模,还是集约化经营程度都远不如发达地区,应选择过去密集型行业,更要注重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在今后的产业布局调整中,应考虑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一部分城市工业的配套企业,适当地向农村扩散,并采取相应优惠政策,对农村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以扶持。5、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有助于稳定农业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我国有大量水面资源,大量的农作物秸杆资源,发展特色农

9、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广开就业门路。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端连市场,另一端连着千家万户,龙头企业把信息,技术及时传递给农户,能较好地解决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这就兼顾了承载大量人口和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并不排斥农业的“蓄水池”作用。(2)农业产化使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合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内部分流。实践证明,对农业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发展开发性农业、创汇农业,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内部转移的有效途经之一,还可以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部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有利于防止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我国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远没有达到充分、有效、合理

10、和程度。农业后备资源的开发潜力是很大的,以农业产业化来推进农、林、牧、副、渔深度加工,开发和发展高附加式产品,这些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潜力。,同时还能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程度,使农民获得比过去单纯靠原料和初级产品高得多的经济效益。一旦农业获益较大,高素质的农民就愿意留守土地,弃耕撂荒等现象将受到遏制。(3)农业产业化形民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链,能有效地填补“二元经济”的鸿沟,从而为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工业化开辟了崭新通道。农业产业人使得生产、收购、加工等各环节紧密相连,使城市和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不断流向农业村,与农村土地、劳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相结合,城乡经济合

11、理分工、扬长避短,使得“二元经济”结构间悬殊的差距逐步缩小。而在这连接链条中生长出来的经济将是一个个新经济增长点,同时这些经济增长点又主要在农村,给乡镇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就近转移成为现实,而这种转移成本远远低于跨地区长距离流动的费用。(4)集聚效应,能避免分散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的缺陷。乡镇企业分散,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低,就无法发挥集聚效益,使得农村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乡镇企业集聚而成为小城镇的经济主体,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这就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更符合产来结构优化的要求。由此可见,优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配置,促使其有序流动的根本出路在于:立足农业,加强农业深层

12、开发,以农业产业化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又带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并以此为出发点,从中寻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突破口。4、不断调整城市发展方针和机制,加大城市化推进力度,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1)在城市发展方针上,继续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适度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方针的同时, 应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改革的深化做出要的调整。近年的民展趋势表明,城市化是今后增加农村就业的潜力最大的通道。同时,我国城市化每发展到一个新的台阶,都会带来农业结构和农村非农产业的一步发展。(2)在大中城市,不断加快城市居民传统福利体制的改革的及城市建设投资体制的改革,加快改革城市居民食品、住

13、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补贴制度。同时在户籍管理、用工制度、子女入学、住房商品化、社会保险等方面,都应有利于农民进入城市而不应限制农民进入城市,尽量减少农民的进入成本。在小城镇和中、小城市率先改革户籍制度,对稳定职业、收入和居住地的迁移人口,应允许落户,登记为本地常住人口。(3)加快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的发展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80年代以来,小城镇已累计吸纳3000多万农村劳动力就业,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左右。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35万人的城镇共有3003个,510万人的城镇共有1396个,10万人以上的城镇共有87个。如果集中奖金重点以发展,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

14、力方面是有巨大潜力的。如果到本世纪未现有35万人的镇,人口规模平均扩大2万,510万人的镇平均扩大3万,10万人以上的镇平均扩大4万人,则现有3万人以上的镇,可吸纳1亿多农村人口。所以,小城镇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基地,也是乡镇企业规模经营的基地。应把小城镇的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在小城镇体制、产业布局、户籍管理、土地使用、社会保险等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从而促进小城镇在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4)城市发展体制的改革应坚持“新城新制,旧城改制”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借鉴和推行类似深圳、龙港由移民创造的城市经验,不断总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和城市人口的管理的方法;另一方面,促进原有城市体制改革逐步到位,逐步完成城市发展机制的转换。(5)从未来着眼,城市化进程将对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就业发生决定性的影响。我国城市化的潜力还很大,应通过发展城市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责任编辑:刘根发)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