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883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中学历史教师和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对江苏省宁、镇、扬地区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师生以及近年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的调查,发现在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中存在着对中学历史新课程基本上不了解、不关心,历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历史专业师范生的科研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中学历史教师的培养要求,以更好地促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当前,必须采取相应举措,

2、花大力气深化历史教师教育的改革。关键词:高校;历史学;教师教育;调查;分析;对策一、调查的意义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全国井然有序地推进,中学历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英国著名学者斯滕豪斯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课程与教师的关系。因此,了解目前高校(包括高师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性大学)历史教师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一些改革设想,对于促进高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更好地保证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开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二、调查的概况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高校历史教师教育的现状

3、,我们特地设计了三种问卷,在XX年3、4月间,分别向江苏南京、镇江、扬州部分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近年参加工作的在职中学历史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共207人,回收问卷191份,回收率。其中,在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和南京晓庄学院历史系教师中发放问卷34份,回收34份,回收率100;在这三所高校历史专业大四学生中发放问卷81份,回收79份,回收率;在江苏扬州市区及郊县不同层次学校的中学历史教师中发放问卷92份,回收78份,回收率。在被调查的中学历史教师中,近年大学毕业、年龄在39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我们了解到高校历史教师教育的现状大体如

4、下。(一)关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程度当前,新课程改革成为中学教育改革的核心。XX年和XX年教育部公布的初中、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许多新的理念、目标与行动策略。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应当及时关注新课程改革的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以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合格教师。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调查。1.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很了解”的高校教师只有,学生占;“有一点了解”的高校教师占,学生占;的高校教师和的师范生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的高校教师和的师范生甚至“没有听说过”。2.高校课程内容是否适应中学历史

5、教学的需求。高达的中学教师认为“不适应”,认为“基本适应”的占%,“很适应”的仅占%,另有%的中学教师“没有考虑过”。3.中学历史新课程内容在高校教学中是否注意涉及。的师范生和的中学教师认为“涉及了少数内容”,认为“基本没有涉及”的师范生和中学教师分别占和。调查表明:相当数量的高校教师和师范生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基本上不太了解、不甚关心,而且大学教师的情况更糟;中学历史新课程知识在高校的教学中仅仅涉及少数内容;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都认为高校的课程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适应目前历史教学的需求。由此可见,在新课程即将全面推行的背景下,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师生亟须提高对中学历史新课程的了解和关注程度,并且要

6、注意课程内容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二)历史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内容中学新课程改革带来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如,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专题性、包容性、学术性以及中外历史合编等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关注学术动态,善于以宏观的、全球的视野来审视相关的中外历史知识。这对高校的历史教学是很大的挑战。我们发现,对于高校是否开设过将中外历史贯通起来的课程这个问题,的师范生和的中学教师认为“没有”或者“基本没有”,觉得“很少”的师范生和中学教师分别占%和%,只有%的师范生和的中学教师认为自己现在就读或者曾经就读的高校“有一些”这方面的课程。对于高校历史专业课上教师是否注意介绍一些“新观点”“新成果”,有高达的师范生和%的中

7、学教师认为“只有少数教师介绍”,%的师范生和%的中学教师认为“没有老师介绍”,%的学生和%的中学教师表示“没有什么印象”。对于高校历史教育专业是否开设一些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课程,有的师范生表示“很少”,的师范生表示“有一点”,的师范生表示“基本没有”。在新课程背景下,最缺乏的历史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师范生和%的中学教师认为是“考古和文明探索知识”,%的师范生和%的中学教师认为是“历史理论知识”,%的师范生和24%的中学教师认为是“专门史知识”,还有16的师范生和中学教师认为,考古和文明探索知识、历史理论知识、专门史知识以及通史知识等“都缺乏”。关于现行高校历史教育专业课程的弊端,高校教师、师

8、范生和中学教师的看法大体相同,按照选择的由多到少排序是: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和重复、忽视教学能力的养成、课程口径狭窄、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偏重理论灌输等。许多调查对象都主张开设或加强“史学原著研读”、“史学论文写作”、“史学理论与方法” 、重要的专门史以及史学研究类课程等,历史专业课教学应该“更新教学内容”“注意介绍学术动态”“注意与中学教学的接轨”“加强对学生能力、素质和研究方法的培养”。调查表明:目前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历史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比较陈旧,在“考古及文明探索知识”“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史学名著研读”“史学论文写作”的教学以及开设中外历史贯通的课程、相关学

9、科课程、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介绍等方面显得比较薄弱。(三)教育类课程的现状和师范技能与普通历史学专业不同,历史教师教育专业要体现出一定的师范性,也就是说,教育类课程和实践环节在它的课程体系中应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行,教师的教学行为必将发生较大的转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理论和重要的师范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更高的水平。我国高校历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教育类课程主要是传统的“老三门”,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历史教学论”。此外再加上“现代教育技术”和68周的中学历史教学见习和实习。那么,目前这些教育类课程对中学历史教学是否真正有帮助呢?高达的中学教师表示“帮助不大”,只有的中学教师认为

10、“非常有帮助”。关于教育类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中学教师和师范生的认识基本一致,其中,的中学教师和%的 师范生认为是“与实践脱节”,%的中学教师和%的师范生认为是“内容陈旧”,%的中学教师和%的师范生认为是“缺少案例”。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技能,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当初在高校读书时“缺乏训练”(),现在的师范生中有一半的人认为“有训练,但不实用”()。 很多调查对象表示,培养教师的高校应该加强“班主任工作”“多媒体课件制作”“三字一话”“演讲与口才”等师范技能的训练;在“历史教学论”之外,增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等历史教学类课程;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成几个较为实用的微型课

11、程,如“教育心理学”“现代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重视教学实习等实践性环节,增强师范特色。调查显示,教育类课程体系结构仍然是“老面孔”,内容陈旧,与中学实践脱节,缺少案例分析,游离于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之外,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训练虽然逐渐受到重视,但实用性仍有待增强。(四)历史教学科研能力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即研究者”已经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不仅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而且还可以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使教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1因此,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既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新课程的必需。反思是教学研究的起点,2教师的教学科研能

12、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学现象是否注意反思。调查发现,的中学历史教师平时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的中学教师只能做到偶尔反思。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途径很多,其中参与课题研究是重要的形式之一。但是,“经常参加课题研究”的中学历史教师仅占,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只是“偶尔参加”(), 有近1/5的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课题研究”(%)。有%的中学教师曾经在公开刊物发表过文章,%的教师在“内刊”发表过文章,的教师的文章曾在“会议交流”,还有18的教师表示自己“从未写过或发表过”文章。关于发表文章的动机,有高达65的中学教师表示是“评职称的需要”,有26的教师是为了“与同行交流”。在回

13、答在高师读书阶段所受到的科研能力训练时,的中学教师表示“一般”,的教师表示“很少”,的教师表示“没有”。同样的问题,师范生的回答与中学教师非常接近,的师范生认为科研能力的训练“一般”,的师范生认为“很少”,的师范生认为“没有”这方面的训练。调查显示,高师历史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师范生的科研能力亟须加强。教学反思并没有成为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经常做的“功课”,许多中学历史教师虽然有过发表文章的经历,但是主要是基于评职称的需要,而且有相当比例的文章是在“内刊”发表的。许多中学教师不善于从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应该说,这与职前培养也是有

14、一定关系的。四、调查后的思考与建议从以上的调查结果看,高校历史教师教育的现状,既不能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教师的培养要求,也难以应对当前中学新课程改革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深化历史教师教育的改革。 (一)拓宽专业口径,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和辅修系列课程 “拓宽专业口径,就是打破过去人为的过分强调专业的限制,使学生掌握更为宽泛的知识,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3综合性是中学历史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譬如,初中开设的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整合了历史、地理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内容,其综合性自不待言。即使初中仍然保留的分科课程历史,其知识综合化的程度也可谓今非昔比。高中历史,

15、特别是选修模块,其内容的综合性非常强。例如,选修模块探索历史的奥秘,增加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除了历史学,还涉及民俗学、考古学、社会学、动物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知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历史教育专业应该打破传统狭窄的课程体系,在压缩通史课的基础上,开出更多的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课程。如“政治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学”“文学概论”“文化人类学”“宗教与艺术”“高等数学”等。还可以开设辅修系列课程,实行主辅修制。这样,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渗透,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增强历史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二)改革通史课,增设重要的专门

16、史课程、史学理论课程和史学研究方法课程目前,高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程一般要讲授三年半左右,课时较多,学生的收获却不大。之所以如此,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两轮中外通史(高中新课程虽按照专题编排,但教学中仍不免要整合相关内容进行联系与比较),进入高校以后,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知识体系再学习一遍,即使知识有所加深、拓宽,也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下决心把通史课程压缩到用两年左右的时间讲完。压缩后的通史课要重在“通”(贯通历史发展脉络和突出历史发展特征),少而精,以质量求效果。4打破传统的通史课讲法,将通史课上成导读课,着重讲历史过程所揭示的规律,讲历史演进的基本特征。中国通史可以突出社会转型,世界通史可以突出文明的发展与现代化历程。总之,通史要“通”,主要讲纲,讲线,讲基本规律,讲研究动态,使之成为引领学生进入史学之门的入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