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203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1)摘要:现实语言是教育交往的媒介。语言只有转化为直接性的言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交往。教育交往中的言语是言语主体在相互言说中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生成”,是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述。然而,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已因缺失和异化而产生困境。具体表现为:言语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双向对话;言语目的,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言语内容,重本源轻流传;言语过程,重感知轻体验;言语理解,重符应轻生成。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产生的缘由包括:教育疏离生活世界,教

2、育价值取向的效率主义与教师权威的泛化等。走出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必须:消解中心,加强对话;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回归生活世界,指向人生意义。关键词:教育交往;言语困境;生活世界Abstract:At present ,the spoken language i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has got into a dilemma because of its loss and features of the dilemma are as follows: to the subject of language, more hegem

3、ony on teachers speech and less dialogue; to the goal of language, more value of tools and less value of purpose; to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more stress on the origin and less attention on the use ;to the course of language, more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and less experience;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4、 language, more conforming and less producing. The cause of spoken language dilemma includes that education are straying away from the real life, the efficiencism in th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value and the spreading of teachers authority. Therefore, we must get rid of the centralization, strength

5、en the dialogue, reconstruct the environment for spoken language, stimulate the sense of subjectivity, enrich the content of languag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generation, return to the real life,pursue the sense of human-life.Key words: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poken language dile

6、mma;living world在交往活动中,语言作为具有意义的符号,是主体思想的物化表现;作为主体间进行交往的媒介和工具,更是主体表达自我生命活动的一种形式。但是,“教育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外显的“实际的人际交往”。1因此,教育交往活动的动态性决定了只有当语言被直接转化为言语,交往主体之间才能产生实际的“互相往来”。在交往活动中,言语的本质是“表现”,既表现着“存在的事件”,同时也表现着“意义的产生”。2(120)正如一幅山水画,作为一种笔墨记号指示这幅画的存在,同时又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在画中寄寓了主体特定的意义。言语的表现是寄寓了主体意义

7、的存在事件,其实质更是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述。因此,教育交往中的言语是言语主体围绕一定的目标在相互言说中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产生”,是参与主体通过自身的言语行为向对方提供一种自我生命展示的过程,交往双方只有通过对话、理解与领悟,才能获取对语言客体包涵的主体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才能突破各自原有理解的局限,从而在双方达到视界融合之时,超越前理解,获得新发展。一、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的特征言语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双向对话霸权的实质就是统治,即用一种声音取代不同意见。教师的话语霸权表现为:第一,教师的权威身份。由于教师知识经验的优势,使得教师很容易在课堂教学的言语交往中确立自己的权威身份。教师权

8、威身份的确立同时也意味着课堂内“单一声音”的形成,学生言语主体逐渐演变为权威言语的纯粹接收者,学生的言语行为以及其中蕴含的探索与质疑精神也随之流失。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教师的“真言”。第二,教师言语独白。在交往中参与主体应该以自己的言语活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活生生的双向沟通与对话,达到理想的交往效果。但是在教师权威的作用下言语交往却呈现单向化和单一化,单向化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言语灌输,单一化则是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言说同样的内容。教育交往中师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双向言语对话,更多的是教师个人的独白与演说。第三,课堂教学交往成为教师的“殖民世界”。当代哲学诠释学

9、大师伽达默尔曾说过“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3课堂内教师的单一声音与独白,使得教师总是在言说以自己的视角来理解的世界成人世界,而极少能设身处地去倾听学生视角中的独特世界儿童世界。课堂成了教师的“殖民世界”, 一方面课堂内因为缺少学生的言语与世界而死气沉沉,单调呆板;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言语行为严格控制课堂活动的进行,更使得教师个人的“权利意志”过度膨胀。言语目的: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言语的本质是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生成”。完整体现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应该是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统一。言语的工具性价值是指把言语作为一种媒介或工具,在交往中,主体凭借言语媒体传递表现的存在物,为交往双方

10、信息的发送传递顺利展开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工具平台,从而促使双方获得必要的信息,增进相互理解。言语的目的性价值则是指在言语对话中由表现意义的生成而产生的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过程。然而,在现代教育交往中,言语目的却以功效主义为指向,只注重言语工具的载体价值,言语目的被异化为技术指标,有时更被简单地表述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知识被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信息点,通过言语交往,测定学生主体可以掌握多少生字、会默写几首古诗,会背诵几篇文章,不断制造课堂教学的“快餐化”。4而言语交往的目的性价值即在言语过程中通过意义的不断生成而获得的自我超越却被摒弃。言语目的以学生最终获得的信息量、掌握的知识点为

11、指向,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人为地割裂了二者的统一。言语内容:重本源,轻流传教育交往中,主体的言语围绕着一定的教育资料,主要是课程文本。此时的课程文本是彼时作者丰富的心理思想感情外化而成的“精神的纯粹的痕迹”。2(125)此时的文本只是一个潜在的,或是凝固的意义存在。为了使这一意义复活,从潜在转为现实,则需要通过主体的言语行为来诠释这些符号化的构成物,从而把握现实世界,建立合乎规范的价值体系。通过主体“言说”,把凝固外化在课程文本中的意义重新回归到现实中来,这种回归,是将过去作为现在的媒介,在说的过程中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使文本能够复活。这里文本意义的复活不是复归到作者彼时的意义中,即文本中

12、的“本文”,而是应该复归到言说者此时的历史中,即言说之后的“译文”。5因此,在言语表现意义生成内容的过程中必然要强调言说主体参与的“译文”,只有这样才能使文本常读常新。然而,在现实的教育交往中,作为译说者的教师常无视自己的“主体参与”,而总在追寻文本背后唯一正确的“原意”。教师的职责成为原意的传递,导致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文”为本的“三唯”现象,即“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6在“三唯”里摒弃自己的主体意识而一味寻找“原意”。教师言说内容重本源轻流传,重本源即重文本的原意而意味着自身“教书匠”的传递;而轻流传则意味着教育内容的压缩删减与教育教学乐趣的自我抛弃。言语过程:重感知,轻体验在言语对

13、话过程中,倾听者必须通过对言语内容的感知,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言语内容,这样所获得的知识方具有真正的意义。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交往中,作为倾听者的学生对言语内容的接收,注重的是“掌握了什么,知道了什么”的陈述性知识,注重的是对知识、信息的感知、记忆与重现的简单加工处理,却无法使知识继续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而产生体验并形成对外部世界的情感与态度。学生在言语过程中注意倾听的只是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无法体验知识的意义,这样既无法形成师生之间同质的情感体验,又导致学生获得的只是堆积的符号与无意义的词句。学生获得“量”的知识积累,却无法达到对言语意义的体验而产生“质”变;而教师听到的只是学生对符号知识掌

14、握的简单分数反馈,同样也无法引导学生自身的自主精神建构与人生意义的探寻。言语理解:重符应,轻生成在交往过程中言语内容被倾听者感知并接收加工后,必须要经过接纳理解、同化或顺应,方能生成新的意义。教育交往过程中言语对话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言说主体的对话达到视界融合,形成主体间性,并在不断理解与反思主体间的共感中超越自我,达到新我,即言说主体之间的“和而不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言说主体具有不同的主观世界与前知识结构,因而对同一文本或同一言语内容因不同的视角而理解生成的意义也会因人而异。例如,论语乡党篇中有一章:“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有学生认为本章体现了孔子仁爱“人”的思想,但也有学生

15、认为本章体现了孔子仁爱“万物”的思想,因为本章也可以句读为“伤人乎?不。问马?”同样理解了孔子的仁爱思想,却由于不同主体参与,生成仁爱的内容也各异,这就是主体之间的和而不同。但在教育交往的实践中,言语的理解却总在追求一种符应论,即认为客观知识外在于主体存在,是与客观事物的本质一一符应的。教师解释的言语就是对这一符应的展开过程。因此,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只要接受这种解释,重复这种符应关系就可以了。这也造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千人一面的标准化、单一化的重复现象,言语个体自我抛弃在理解过程中主体意识的重要作用,无视自己的创造也无法生成新的意义。 二、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的形成 教育疏离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一词

16、最初由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提出,是针对“科学世界”而言的。哈贝马斯则进一步解释了“生活世界”,即是指围绕文化价值子系统与人的意义理解、交互主体性相关联的世界。生活世界是与人的目的、主观性联系在一起的意义世界与价值世界。7今天的教育疏远脱离生活世界,首先,表现在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日常生活世界的冷漠。学校只关心学生获得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学生个人的价值与意义世界以及人际交往世界则无人问津。学生生活在自己构筑的生活世界中,必然缺乏与外界生活的沟通与交流。在缺乏沟通的言语交流活动中,学生只能处于旁观者地位而无法主动参与交往,也难以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其次,学校教育生活与社会生活隔离。当代世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学生开阔的视野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学校却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共话题缺乏有效介入,学生学习的文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脱离。知识外在于学生个体,不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对学生而言则无任何意义。因此,学生陷入了一方面面对课程文本无言可发,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