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195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 教育公平视阈下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理想状态下,教育资源应该达到完全优质和完全充足,然而现实中总是很难实现,因此,在教育发展过程中总存在着资源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河南农村基础教育积贫积弱,由此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愈演愈烈,关注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和问题已经不容小觑。 一、教育公平的含义界定 关于教育公平的含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瑞典的胡森教授提出了教育公平分析的三个维度,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这三个维度成为当今分析

2、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框架。在实际研究中,教育公平问题往往被转化为教育平等问题。一般来说,教育平等包括受教育权利平等和受教育机会平等。受教育权利平等要求社会对所有成员不分性别、年龄、身份、财产、民族给予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从起点上保障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公民在享受平等受教育权的基础上,社会应给予所有受教育者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保障受教育过程的平等。在研究具体的教育公平问题时,通常从受教育权利不平等和受教育机会不平的教育现象入手,研究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来看,当前的资源配置模式无法保障受教育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

3、种教育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必然导致结果的不公平。 二、河南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状透视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无法保障受教育权平等 保障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起点平等应基于“不偏袒”“非歧视”原则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即保障受教育者入学机会联盟的平等。然而,河南农村却长期存在着受教育者受教育权不平等的现象。 1.农村弱势群体学生被动入学 基于学校布局调整的大背景下,部分农村学校被关闭,或被要求停办、合校、并校,致使农村学校的数量大幅削减,一些农村学校开始实行寄宿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该市在XX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

4、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1。从中不难发现,安阳市部分中小学仍然存在低年级学生寄宿的现象。而且即使根据要求每个乡镇都设置初中,这样的办学规模仍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入学的需求。实际上,这种教育资源的稀缺就是一种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学校数量少等于剥夺了学生的选择权。此种隐藏的不平等违反了受教育者不分性别、年龄、身份、财产、民族等原因应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原则。 2.隐性辍学日益严重 因中小学布局调整而造成上学路程普遍增加和学习成本大幅增长成为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之一,加剧了农村学生隐性辍学的问题,导致辍学率回升。以河南

5、省信阳市罗山县为例,当地XX年全县中招报名人数达13523人,而XX年中招报名人数降至不足6500人,这个变化仅仅经历了短短的五年时间2。与此同时,那些拥有经济优势的农村家庭有条件选择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的“名校”,他们的孩子可以享受到相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普通农村家庭的孩子只能进入优质教育资源欠缺的普通学校就读。而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因无法享有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无论是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学习结果上的表现,其平均水平普遍低于优质学校的学生。这造成了新一轮的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无法保证受教育机会平等 教育公平不仅体现在解决入学机会上,也体现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方面。通过优

6、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让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友好相处,激发社会活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河南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无法保障受教育机会平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习环境差 河南农村中小学生学习环境并不理想,很多农村学校至今还存在诸如校舍陈旧、基本教学设备短缺、体育设施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问题。还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村仍然在努力实现“一无两有”的目标。以河南省民权县为例,XX年民权县农村有10所初级中学,总建筑面积30508m2,而危房面积就有4635m2,占%,与河南省规定的学校危房面积不能超过1%的标准差距甚远3。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学生,

7、其学习能力、情感发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都明显落后于城市学生,无形中造成农村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2.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的质量。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质量。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为教师的学历低和职称低。据XX年统计资料显示,河南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而城市小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农村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为%,而城市中学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除此以外,很多农村教师都是通过函授、自学考试等手段获得当前学历的4。农村教师不仅学历水平低,而且职称水平也不高。他们因缺乏进修的机

8、会,掌握的知识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僵化、落后,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3.教育实施不能照顾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教育资源的配置应保障每位受教育者身心的平衡发展,教育应给予学生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为每位学生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和预计实现的发展目标,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另外,教育还应该帮助学生拓展成功的领域和机会,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实施差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成长为不同的人。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学生所享有的教育资源有限,课程学习仅仅是学习教材上的既有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更无从谈起。农村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城市学校的课程基本相同,当地的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又无力开发符合农村本地文化的地方课

9、程或校本课程,教育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对策 传递教育公平价值观,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当做到“一视同仁”,即任何学校在人、财、物的分配方面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政府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该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条件和层次,向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而不是将优质资源优先给予优质学校,使好的学校更好,差的学校更差。教育资源配置应该以公平为首要原则。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打破资源配置的“唯城市倾向” 随着国家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城市与农村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长期以来在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时所形成的“唯城市”倾向,

10、造成农村教育的积贫积弱。被誉为“第三世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专家的菲莉普库姆斯在关于“寻求解决地区不平等问题的途径”时也曾说过:“很明显,缩小城市地区内部及这些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首先需要在这些贫困地区提高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质量。这意味着在分配任何新的可用资源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地区,如果必要的话,还要在不降低教育质量,入学机会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把现在分给受惠地区的一部分资源调拨给贫困地区。”5 2.非歧视性原则 学者奥克斯曾经讲过这样的一句话:“除非我们有教育上的公平,否则我们不可能有优质教育。”6然而长期以来,教育资源的配置由扩散转向积聚,使得部分学校集中越来越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11、虽然目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提高,但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使教育呈现不均衡发展的局面。这种不均衡发展终将制约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因此,在配置教育资源时,应当遵循非歧视性的原则,防止教育资源聚集在极少数地区和学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实施补偿原则,保障教育资源高效配置 在加大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还需要确保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从“量”的扩张走向“质”的提升。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实施教育资源补偿原则。 1.显性教育资源差异补偿原则 对于部分经费匮乏、校舍条件不达标、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必须有针对性地予以补偿,保障这些学校最基本的资源配置,进而扭转非均衡的教育资源配

12、置方式,这才是一种有效率的发展。但是,在补偿这些薄弱学校的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资源配置的效率。如果说以人的尊严和基本权利为标准的无差别的完全平等,是低效率的,那么,只有实现以能力为标准的按比例分配、有差别的平等才是高效的资源配置。 2.隐性教育资源积极补偿原则 农村地区的文化氛围与城市大不相同。在“城市取向”的社会主流文化中,城市学生相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在文化资本积累上更具有优势。这种隐性教育资源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获得学业的成功要比城市学生困难得多。因此,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除了要对显性教育资源进行差异补偿外,对一些隐性教育资源也应积极补偿。这会是缩短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隐性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重要推力。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