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5194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结构模型研究(1) 摘要:教师是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探究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与内在作用机制,进而研究应对方法,对提高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有重要意义。我们对29所高中阶段学校763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建构教师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教学效能主要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同时直接作用于职业枯竭中的非人性化因子;应对效能区别于教学效能,直接作用于职业枯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应对效能,有利于修正教师

2、的职业枯竭。 关键词:教学效能;应对效能;职业枯竭;结构方程模型 Abstract: Teachersjob burnout usually tends to grow worse. Exploring the current state and inherent factors of the teachersjob burnout and finding solutions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asic who come fromsenior middle school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3、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was constructed for teachersteaching efficacy, coping efficacy and job burnout. We find that teaching efficac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job burnout mainly through coping efficacy which acts as a mediating variable, and affects depersonalisational factor of job bur

4、nout, coping efficacy plays a direct part in job burnout, whose effec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eaching efficacy. Improving teaching efficacy and coping efficacy of teachers can help to amend teachersjob burnout. Key words:teaching efficacy; coping efficacy; job burnou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一

5、、问题提出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枯竭(job burnout)概念。之后,Maslach等人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职业枯竭三维概念,即个体因为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上延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而产生的一种长期性反应,包括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成就感低落。 1三维模型提出后,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认同,绝大部分的相关研究都沿用了这一模型,且证明其具有跨文化、跨行业的稳定性。 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是最具压力的职业之一,教师成为职业枯竭的高发人群。Dunham和Varma指出,教师职业枯竭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绪、态度

6、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2教师体验到职业枯竭之后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这对教师自身和学生的发展都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和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探讨教师自我效能在职业枯竭形成中的作用。自我效能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核心概念之一,指个体对自己是否具有成功地完成某一活动所需能力的判断或信念。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在“教学”这一特殊情境中构建的,因此也称“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或是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教育的理解,确认自己能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信念

7、。 3Ashton等人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一般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认为即使在显著受到外在环境的限制下,教育仍有能力改变学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即教师有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信念。 4LEiter提出,职业倦怠是“自我效能感的一个危机”5,国内徐富明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其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也说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高,他们的工作倦怠感越低 。 6 应对效能(coping efficacy)是自我效能概念在应对研究领域内的扩展,是与人们如何应付、

8、管理压力性事件有关的一种效能信念。尽管研究者对其概念具体表述不同,但却表达出相同的意义,即个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对自己能否成功应对所具有的信心,是对自己应对能力的评价。 7探讨教师的应对效能如何作用于教师职业枯竭,也颇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此方面,国内童辉杰编制了应对效能量表,并通过研究证实了应对效能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 8我们将教师的应对效能这一变量也引入职业枯竭研究中,考察其与教师教学效能效应的异同。 对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师,其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与职业枯竭的关系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其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以期揭示出我国高中阶段教师职业枯竭的现状与成因的内在特点

9、,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我们在济南市、青岛市、德州市选取29所高中阶段学校,其中普通高中14所,职业中学15所。选取教师763人,普通高中教师353人,占%,职业中学教师409人,占%。教龄1段,占%,教龄2段,占%,教龄3段,占%,教龄4段,占%。综合人口学统计量及问卷的回答情况,问卷有效回收率90%。使用和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研究工具 我们使用三个量表进行问卷调查:俞国良等1995年编制并验证的“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 9童辉杰编制的“应对效能量表”, 8王芳、许燕在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ES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编写而成的

10、“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量表”。 10教师教学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教学效能和个体教学效能,应对效能量表包括自信程度、胜任力和认知水平,教师职业枯竭包括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降低。各量表都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各项拟和指标也均达到的要求,模型拟合较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人口学统计量的分析 对教师教学效能的方差分析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在学校类别、教龄分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且各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结果:职业中学教师自我效能高于普通高中教师自我效能有所不同。其原因可能是职业中学虽然没有升学压力,但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技术人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要求职业中

11、学毕业生必须掌握过硬的操作技能,要求教师成为超越书本、投身实践的探索型、实用型的教师。这相对于近几年职业中学生源较差的现状,教师有时感到束手无策,自我效能感有所降低。 对应对效能的方差分析发现,学校类别=,p 教师职业枯竭方面,多因变量方差分析表明,学校类别对情绪衰竭=,p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构与结果分析 为考察教学效能、应对效能对教师职业枯竭的内在作用机制,根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依据AMOS40提供的拟合指标,我们建立了二者作用于职业枯竭的综合模型,其中教学效能、应对效能为自变量,职业枯竭的四个维度: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和个人成就感为因变量。模型的非标准化参数估计和标准化参数估计均比较

12、理想,模型拟和指数CMIN/DF=、NFI=、RFI=、IFI=、TLI= 、CFI= 、RMSEA=,也都达到理想要求,模型得到数据支持,是有效合理的。结果发现教学效能主要以应对效能为中介作用于职业枯竭,同时直接作用于职业枯竭中的非人性化因子;应对效能区别于教学效能,直接作用于职业枯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和应对效能,有利于修正教师的职业枯竭。具体分析如下: 1.教学效能主要以应对效能为中介影响职业枯竭,同时直接作用于应对效能和职业枯竭中的非人性化。教学效能对应对效能和非人性化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和-,说明教师的教学效能越高,其应对效能也就越高,非人性化的程度就越低。教学效能对职业枯竭四因素的间

13、接效应分别为-,-,-,总效应分别为-,-,-,说明教学效能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正向作用,即教学效能越高,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低。这与徐福明 6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教学效能对非人性化的总效应最大,这可能是因为教学效能不仅以应对效能为中介对非人性化产生影响,还直接对其发挥作用。而且非人性化是职业枯竭中的人际关系维度,而教师的教学效能主要是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确认自己能完成教学工作的信念,这也导致教学效能对非人性化的作用最大。 .应对效能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的标准化路径系数是-,-,-,说明应对效

14、能直接作用于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对职业枯竭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有显著负向作用,对个人成就感有显著正向作用。即应对效能越高,教师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认知枯竭程度就越低,个人成就感越高,因而会在总体上降低教师职业倦怠感。另外应对效能的自信程度、胜任力与认知水平对职业枯竭发挥着不同作用,其中自信程度的影响最大。所以通过提升教师的自信水平、胜任力和认知水平,尤其是提高教师的自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应对效能,从而降低教师的职业枯竭感。 此外,应对效能是教学效能与职业枯竭之间的中介变量,它区别于教学效能,对职业枯竭发挥作用。这证实了童辉杰的研究,应对效能既

15、是应对中个人风格层面的延伸与拓展,又是自我效能在应对情境中的具体体现,它区别于一般自我效能,是一种更为重要的变量。 11应对效能对职业枯竭四因素:情绪衰竭、非人性化、认知枯竭、个人成就感的直接效应分别为-,-,-,与教学效能对职业枯竭四因素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相比,总体上,应对效能的作用大于教学效能。而且教学效能对应对效能的解释率高达64%,这不仅证实了班杜拉强调的领域关联性假设,也证实了童辉杰 8一般效能“打折扣”的假设,说明教学效能的效用在特定情境中可能会减少。 四、建议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蓬勃发展,教师正面临新的课程改革和旧有教育观念革新的新局势,尤其是在面对升学压力和素质教育难题时,会感到手足无措,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压力感这种背景下,教师职业枯竭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既与教师自身有关,也受教师工作的外部环境影响,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从社会、组织、个体三方面协同努力,大力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