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367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探讨头风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摘要】 头风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治疗效果差强人意,故预防调摄就显得尤为重要。头风病诱因众多,且往往与肝有密切关系。故从肝入手,阐释环境因素、情志因素、性别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危险因素对头风病发病的影响,从理论上指导头风病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为头风病的预防、治疗和调摄提供依据。【关键词】 肝(中医);头风病病因学;头痛头风病相当于以慢性阵发性头痛为主要表现的西医血管性头痛和肌紧张性头痛。做为一种多发病

2、、常见病,头风病诱因众多,往往与肝有密切的关系。由于肝足厥阴之脉“与督脉会于巅”,又与萌生之春气、阳动之风气等自然界的木类同气相求,故肝和头风病密切相关。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亦将“头痛”一病放入“肝胆病证”讨论。笔者依据历代医家的论述和现代研究进展,结合个人学习和临床体会,从肝入手,阐释头风病的危险因素。 1 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中医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活动息息相关。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天地之气的影响而有相应的变化,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然”的阶段,但这些问题一旦解答清楚了,就必定是突破,有可能把中医学带

3、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目前,世界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对中医的脉象、针灸、病理、生理等采用诸如光、电、同位素、波纹断层、音谱分析等现代手段进行系统研究,更有运用现代诸多的高新科技对中医药的临床进行新一轮的研究4。正如国外有学者一再指出的那样,中医理论包含若干诺贝尔奖级的问题,中国要获诺贝尔奖,最有希望的是中医药,中医将日益国际化5。 生活环境的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气候变暖、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辐射的增强,处于刘河间所谓之“天以常火”的状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论言:“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自然环境的改变,气候的异常,势必影响人们的体

4、质。鲁明源1认为,由于阳气骚动,人常处于一种阳盛火旺的状态,易于形成阳热体质。此种体质的人性格急躁易怒,容易失眠,均是头风病的危险因素。且阳热有余易从火化,一则气火相携上扰清窍,一则耗伤阴血,致使肝失所养,均可导致头风病发作。 季节因素 中医学重视季节对头风病的影响。肝与春季相应,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肝者通于春气”。春天是自然阳气生发的季节,若注意养生,顺应春阳之气,则肝气得以正常疏泄,否则肝气抑郁而变乱于内,诸病由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春气温升,人之气血也随之有向上的趋势,若温升太过则又成为致病的原因,即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言之“故春气者病在头”,从而

5、导致头痛发作。 春季多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将风、木、肝、筋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正常的春风能萌生万物,然风太甚则为风邪。内经有“东风生于春,病在肝”、“风伤肝”之说,可见肝脏最易受到风邪的侵犯。风性善动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巅高之上,唯风可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风邪每易上扰清窍,或上达头面,阻碍清阳之气而见头痛。且头痛症状变化较快,突发突止,或全头窜痛,游走不定,类似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性。若风邪稽留不去,头痛久而不愈,休作无时者即为头风。 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

6、能影响社会,社会的变动也反作用于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的心理压力增加并由此导致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心理压力使人易于发生头痛,并使头痛时间延长,甚至头痛也常作为心理障碍的一个伴随症状出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这可能与患者的5HT代谢或5HT的结合点或受体功能变化有关,主要是由心理应激时神经内分泌反应引起。 情志因素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外感六淫致病已渐退其次,人们承受的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重,情志刺激、精神因素已成为现代人致病的重要因素,头风病亦不例外。诸多情志变化中又以恼怒、忧思最为常见。 肝为刚脏,主疏泄,使人体气血调和畅达,阴阳平衡,

7、维持机体的健康。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张山雷认为:“肝气乃病理之大门”。人的不良情志变化最易影响到肝而引起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气机不利,气血运行不畅,甚则气血逆乱,阴阳失调而导致诸多病证。 “七情伤人,唯怒为甚。”(东医宝鉴)忧愤恼怒,怒郁伤肝,郁而化火,气火俱逆于上以犯清府,可致头痛发生;火热耗伤肝肾之阴,可致“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失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临证指南医案)二者均可导致肝体失养,肝阳逆动而扰上窍,气血逆乱,头痛自生。肝郁或肝虚,气不畅达,血行无力则络脉瘀滞,气滞则津停,聚而成痰,如此则痰瘀痹阻清窍,清阳不升,浊气瘀积伏于脑络,亦见头痛。而头痛患者多伴有心烦易怒,两方面相互

8、影响,互为因果,从而使病情更加复杂。 在生存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思虑、牵挂的事情越来越多。素问举痛论云:“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则气结矣。”情志不畅,致头颈部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肖熙教授3认为,内伤头痛常因思虑过度而诱发,其基本病理为肝肾阴血不足,血虚脉络失养,阴虚阳亢所致。 性别因素 中医学强调因人治宜,故有必要就头痛发病的性别特点进行讨论。 女子有不同于男子的生理特点,即经、孕、产、乳。偏头痛常因月经而诱发或加重,而肝无论在生理功能上还是经络循行上都与月经有密切关系。金元时期刘完素就提出“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而天癸至到天癸竭这一青、壮、中年阶段,是女性一生

9、中最重要的年龄阶段,也是因工作生活压力、社会环境、情志等因素致头风病的高发期。叶天士言:“女子以肝为先天”,指出肝在妇女一生中的重要地位,陈莲舫则进一步强调女子“诸疾无不关乎肝”。 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灵枢五音五味言:“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有余于气则肝气易郁易滞,不足于血则肝血不足,情绪也易于变化。女性自身 的生理特点决定其阴血易亏,一则不能涵养肝木,亢逆之木气上攻清窍而致头痛,即陈莲舫所言之“女子肝营为虚,肝气偏旺”;再则血虚清窍失养亦可导致头痛。肝主疏泄,调畅一身之气机,而“女子属阴,阴性凝结,易于怫郁”,“郁怒倍于男子”,其情绪易于波动,喜悲善怒,无论是因

10、怒而致气血上逆、壅滞清窍,抑或是因郁而致气郁、气滞,均易伤肝,致使肝气失疏,气血失其冲和,气机逆乱,头痛发作。 不良生活习惯 古人重视养生,早在内经时代就提出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而现代人的许多不良生活习惯,如起居失常、运动减少、缺乏充足睡眠等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导致诸多疾病的重要原因,亦是头痛的常见诱因。 .1 熬夜、失眠 时间与人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人的生理活动随时间节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觉醒现象,正是人体适应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即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的表现。 睡眠是人体气血运行和人体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是

11、机体阴阳平衡的一种表现,睡觉过晚,则违反了阴阳消长的规律。晚11时至第二天凌晨1时,属于子时,阳气开始升发。景岳全书说:“人身之阳气,亦与一日四时气同,故子后则气生。”“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子时始睡,由于阳气升而不潜降,机体处于“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灵枢大惑论)这样一种阴阳不相顺接的状态,极易引起气机失常,扰乱清窍,而致头痛。 明张景岳质疑录提到:“然肝藏血,人夜卧则血归于肝,是肝之所赖以养者血也。肝血虚,则肝火旺;肝火旺者,肝气逆也;肝血不足,为目眩、为头痛。”肝为罢极之本,人卧则血归于肝。在失眠或熬夜状态下,血不能归藏于肝以养之,可破坏人体气血升盛降衰规律,使之不能正常运

12、行,从而出现不同的生理、病理以及情绪方面的变化。魂以血为舍,血不归藏,一则魂无舍可居,影响神的正常功能,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再则,血归藏失常,肝之疏泄调节失常,脏腑、四肢百骸得不到濡养,疲劳不能解除,亦可导致头痛的发生。 .2 运动减少 适度的劳作或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劳逸结合,有利于人体的身心健康,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但运动失常如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则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内经中有“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过劳对人体的害处不言而喻。而运动的减少,同样会使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津液神的功能失调而导致病理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

13、,人际关系的处理也日渐复杂,人们既要“劳神”,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而生活方式的改变、交通运输的发达,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以车代步”。长期不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不通则痛”,头痛遂作。 .3 饮酒 东晋张湛养生要集云:“酒者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说明适量饮酒,可宣通百脉,有益健康;但偏嗜饮酒,失于节度,则可致病。 酒性訰悍,无所不至。本草纲目云:“酒能行诸经不止,用为导行,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张光霁4认为:“由于酒性善行不留,又自内伤人,故易使气机混乱。”证治

14、准绳伤酒记载了因饮酒过量,气血逆乱所致的头痛:“恶心呕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晕,头痛如破”。 过度饮酒,对肝脏损害更甚。本草衍义补遗曰:“酒性善升,气必随之。”肝气本易亢逆,酒助其性,则更易上扰清窍,导致头痛;诸病源候论恶酒候说:“酒者,水谷之精也。其气訰悍而有大毒上逆于胸内,熏于肝胆,故令肝浮胆横,而狂悖变怒,失于常性,故云恶酒也。”人们若长期大量地饮用酒类,致酒毒湿热痰浊之邪内蕴不解,阻滞气机,肝气因之不畅,而成肝郁之证;湿热之邪灼伤阴液,导致肝肾阴虚,肝气升发太过而引起头痛。 综上所述,诸多危险因素通过肝而诱发或加重头痛。若能对明确的危险因素给予有效干预,可降低头风病的发病率。性别和季节等

15、危险因素无法干预,而生活习惯、情志因素是可以干预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愉悦的心态,防止不良情绪影响;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加强体育锻炼,做到劳逸结合。如此顺应肝脏条达之性,可以减少头风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鲁明源.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体质演化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XX,26(1):48. 2宋朝功,田晓红.止痛安神口服液治疗心理应激性头痛临床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XX,15(8):493.3肖敬辉.肖熙教授诊治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经验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4,4(3):4.4张光霁.中医病因探要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论文网在线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