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8294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0.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我见摘要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注重学生质疑及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对探究性阅读可行性的论证,进而 分析 出在实施中所陷入了“盲目实施”、“流于形式”、“搭车现象”三大误区,最终提出在高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行。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探究性阅读 应用阅读,是一项融合了语言、心理和文化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是阅读主体通过

2、与阅读客体(文本)的对话和交流,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以达成构建“新我”的创造性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透过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去“探究”、“理解”、“发现”他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悟与思考,并在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建构起自己对文本乃至对世界的认识与体验。XX年, 教育 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学生身心 发展 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探究性阅读教学,既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又符合教学的本质特性,是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一大契机。然而,在 目前 新课程已经开展的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探究性阅

3、读”的认识尚有不足,还存在着生搬硬套“ 研究 性 学习 ”概念和模式的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抓住“探究”的本质,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偏离了探究性阅读的理念。因此,笔者拟对探究性阅读的 理论 建构作一深入的探讨,以指导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实践。一、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之必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还要使高中生掌握探究的 方法 ,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然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

4、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一方面,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为探究性阅读教学铺设了向其他学科渗透的跳板,搭建了能力发展的桥梁。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从阅读形式来说,可以从文学角度和文字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和文章角度研究它。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注定了探究的广阔性和无限性。另一方面,语文学科知识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又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探究的多维空间,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文章是稳定的,但人们的认识理解是流动的。探究性阅读教学方式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必然选择。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实施之误区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衡量新课程改革进展的重要外显行为标准,

5、它的状况往往反映了整个课程改革的实际状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观念上,教师普遍接受了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在课堂实践上、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也成为热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它还存在着许多 问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误区:1误区一:盲目实施新课程提倡探究性阅读教学,但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安排探究性阅读活动。不管是小说还是科普文,都要经历探究才算“学习”,似乎每一篇课文都试图衍生点“研究性”的东西,而不辨选文属何种类型、“研究”采取何种样式,因而“挖掘”出一些很怪模怪样的研究课题。同时,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而异化了探究性教

6、学的本原目标。因为教学 内容 的移位,使得“概括观点”、“筛选信息”、“理解难句”、“体会作者 科学 精神”等语文教学目标旁落了,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2误区二:流于形式探究性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 时尚 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些教师把探究性学习“嵌入”某种固定的操作程序中,只要是探究性活动都要按照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地执行,如在阅读教学中,第一阶段确立要探究的问题;第二阶段小组合作探究;最后

7、交流探究结果。这就使原本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死板,限制了师生创造性的发挥,久而久之也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3误区三:搭车现象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自主学习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室中“被遗忘的角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要求。然而,在现实阅读课堂教学中,探究成了少数学生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那些学习成绩好、性格开朗、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探究性阅读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自我表现,这样也就更努力地去探究问题,以使自己的表现更佳;而其他那些基础

8、较差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则听之任之。这使他们在课堂上的收获反不如以前。三、有效实施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之对策高中语文新课程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教材选文也更加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那么,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开展?笔者试从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阅读客体(文本)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在高中实施探究性阅读有效的教学策略。 1充分激发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人见解 探究性阅读教学认为文本的生成与存在离不开读者的解读创造,必须通过读者的复杂活动来实现。可见,读者是阅读活动中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

9、性阅读教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学生。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珍视其个人见解。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断深化对文章的理解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运用往回看的策略,仔细阅读包含答案的部分 内容 ,或综合各个部分的内容形成答案。”许多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产生障碍,就是由于对文本缺乏足够的理解,而且探究也不是一次可以探究完的。所以,阅读时就要运用往回看的策略,重新对文本加以阅读、 分析 ,并对相关信息再次加工,从而促进理解。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

10、东西正出神入化的烘托着作品。”这一句较难理解。其中,“美术作品命运”的含义是什么呢?“某些东西”到底指哪些东西呢?尽管这些 问题 比较隐晦,但只要反复阅读课文,认真揣摩后文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等语句,也不难明白:“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 艺术 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整体感知文本,调动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基础。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

11、描绘,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和审美能力,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同时,学生要与文本对话,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及生活经验,积极地参与对作品意义的解释和建构。以其独特的感性经验参与对文本的把握和建构,对作品的“空白”结构加以想象性充实、补充和建构。2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和归纳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效发挥教师主导地位,适时参与引导归纳。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感知文本

12、、品味文本,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学生是主体,教师要适时参与引导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3把握文本的客体地位,发掘文本的“空白处”和“未定点”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就是对作品具体

13、化的过程。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几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从“意”中看是别情。随着孤帆成为远影,隐没在长江的天际尽头时,诗人的心也随着长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这首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这些意象是难以表达的。因此,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关键字句,含英咀华,浮想联翩,在与文本的交流、激荡中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参考 文献 :1

14、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 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千问题J.语文建设,XX,:51.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4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马骉.研读发现探究解读留疑自主探究语文教学模式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XX,:4.6王军.新课程观要求语文走向开放式教学J.语文教学与 研究 ,XX,:23.7刘琼.语文教学与情感心理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22.8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 理论 M.北京: 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