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837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研究摘要:古代“三农”档案的记录、保存、汇编,与文化的传承、延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章通过释读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内容,剖析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与文化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探讨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开发利用。关键词: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间接遗存;文化价值;开发途径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是古代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而形成的历史记录的总称。依据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存在形

2、式,可将其分为“直接遗存”和“间接遗存”两类。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指以原始记录形式流传至今的档案原件;古代“三农”档案“间接遗存”,指经过辑佚、著录、加工而载于农书、史传、方志、谱牒等各类文献中的间接记录。纵观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它不仅记录了农业、农村、农民历史发展、演变的轨迹,而且,再现了历朝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折射出了历代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思维方式、行动准则和价值观念。1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内容与结构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内容。我国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数量浩繁、内容丰富,无不体现出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现分类择要简述如下:关于农业生产的记载。如,竹简秦律十八种

3、的仓律,规定了每亩土地播种量:“麻亩用二斗大半斗,禾、麦一斗,黍亩大半斗,菽亩半斗。”另如,康熙御制耕织图(现藏北京故宫)以“殿版画”形式描绘了谷物从浸种、播种到入仓和养蚕从育蚕、采桑到成衣的生产过程,每幅图上,还有康熙所书的“耕织要领”诗文。关于农田水利的记载。如,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通济堰(位于浙江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堰头村),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自古留有堰史,并有自成系统而完整的管理方法,现存石刻通济堰图碑及水系图碑,可以清晰看出该堰的灌溉功用。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处州太守范成大制定的通济堰规共20条,科学而全面,沿用600多年。另据清朝苏州府水利表统计,康熙十年

4、至同治十三年,兴修水利工程多达63项。关于土地赋役的记载。如,围绕土地关系和赋税征收,历朝历代都形成了大量的土地户籍赋役档案。现保存在浙江兰溪市财税局的746册“鱼鳞图册”,就记载着清代同治年间兰溪城区及35个乡镇、159个村的田土、山林、地形、地貌等情况。关于农民习俗的记载。此类档案遗存文化内容包括服饰、饮食、婚丧、节庆、娱乐等诸方面。如,浙江青田“俗尚简朴,衣用大布,食饮不贵异物,贫富不相耀”(雍正青田县志卷4风俗志)。另如,浙江云和县沙铺乡,民间“做功德”习俗已逾200年,逐渐衍变为沙铺山歌,有劳动号子、田歌、节令歌等,多为双句、七字句式,现直接遗存有300余首。关于农民增收的记载。如,

5、反映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而增收的情形。清同治年间,临湘种茶“价乃三倍,几成乐园”(同治临湘县志卷4);清光绪年间,浙江余姚种棉“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以为生者有十之六七”(光绪余姚县志卷26)。另如,反映农家开展多种副业生产而增收的情形。清嘉庆时,浙江山阴县造纸业兴盛,“天乐乡出纸尤盛,民家或赖以致饶”(嘉庆山阴县志卷8)。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档案文化不仅包含物质层面,同时,包含精神层面,档案文化结构是一个“多环形”结构。只有认清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才能科学地解读档案遗存。笔者认为,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结构,由外到内包括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心态文化三个层面。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

6、表层文化结构“行为文化层”。此层由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档案文化现象构成,其内容较易受社会文化影响,能直接展现档案文化的功能,是档案文化中较为活跃的部分。以约定俗成的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为典型代表,如,浙江遂昌县“班春劝农”开犁习俗、莲都区“翻龙泉”表演程式等。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中层文化结构“制度文化层”。此层是对档案活动的抽象表现,并受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双重制约,同时,又实现着文化连结、文化控制的功能。最明显地表现在农民生产劳动、娱乐活动中组建的各种行为规范。如,浙江松阳县玉岩白沙岗高腔的口传心授、庆元县香菇栽培隐语等。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深层文化结构“心态文化层”。

7、此层所包含的内容多为观念、心理、思维方式等,是人们难以察觉的部分,同时,电是档案文化中最能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部分。古代“三农”档案遗存中蕴含着农人的价值判断、审美情趣等主观意识和精神理念。如,浙江云和县农村的以“和为贵”精神、缙云县农村的“耕读家风”理念等。2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类型从空间横向看,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具有本体价值和环境价值。承载着历史信息的档案遗存,其价值主要从本体价值中体现。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的特定土壤,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同样离不开其产生的环境,带有浓重的民族、地区等烙印。如浙江遂昌县妙高镇金溪树,明代时,黄氏“门才称盛,几乎人人有集

8、”(吴世涵宜园笔记)。同姓同地,家学相承,形成具有族群地域特色的作者群体,该村其他时段、其他村同时段却无此类现象。因此,剖析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时,应结合当时历史环境去解读。从时间纵向看,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具有初始价值和衍生价值。古代“三农”档案自形成之日就被赋予某种特定价值,即为满足当时人们某种需要的价值,此为“初始价值”。随着历史发展和情境变迁,不同时代的人们与档案遗存之间,不停地构筑出新的价值关系,诸如,唤醒记忆、追随信仰、启迪心智等,这些属于“衍生价值”。换言之,古代“三农”档案遗存作为一种“己在”客体,潜移默化地对人类思想情感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塑造着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人类作为

9、能动的认识与实践主体,又不断调整、更新着对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定位和阐释。从三维结构看,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具有核心价值和附属价值。核心价值是一切其他价值存在的基础,围绕核心价值的外围价值为其附属价值。如,清水江文书中的山林契约,作为地权的法律凭证价值,是其在历史上得以长期保存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山林契约所具有的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巨大价值,被专家称为我国继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文献”和“徽书”之后的“第三大珍贵历史文献”,从而成为“显学”。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观“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观。中华文化产生于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的古代社会,风调雨顺对生产和 生活的巨大作用,

10、使人们对天地自然有一种牢固的亲近感。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以档案形式不断传承下来。现存浙江龙泉市安仁镇花庵村,刻立于清道光十二年的勒石示禁碑,内容为“山林禁示”,强调“爱护森林,严禁滥砍滥伐”。这种哲学思想体现在当代,就是在社会建设中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使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政教合一”的规训引导观。传统儒学无论是在政治体制还是日常观念、心理结构等基本层面,均起着支配作用。如“厥或诰日: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侯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尚书酒诰),劝诫子民不要沉湎于酗酒。当时,上级针对一些不良习俗而对百姓的教正与禁止,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道德伦理

11、”的本位人生观。以道德伦理为本位的特质,促成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且深深凝刻在各种档案中。历代的族约、宗规、家训,满是家族祖先的恩荣善举,并以此约束族人的思想观念,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现藏于四川省档案馆的巴县婚俗档案里,存世稀少的清代“庚帖”、“喜课”,喜庆味十足,但背后婚姻生活大都带有悲剧色彩。“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重视安民、得民。周礼地官司徒载“以土均之法辨五物九等,制天下之地征,以作民职,以令地贡,以敛财赋,以均齐天下之政”,根据土地肥瘠分为九等并确定不同税赋,同时,还制定“散利”、“薄征”等荒年赈灾政策,即贷给农民粮食,减免赋税、徭役等。古代

12、“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特征符号特征、感性特征、意义特征同时并存。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是农耕文明的“贮存器”,既体现在“感性”的实物载体上,又浓缩于“符号”的信息载体内,而且,又蕴含着一个意义世界。感性世界、符号世界、意义世界三者的完美统一,充分展示了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例如,古代民间书信和簿册中,有许多为了适应文字便捷化需求而出现的“俗文字”,涵盖了文字发展的许多阶段,有“篆隶楷行草”等多种字体,书法风格各有不同,为“俗文字”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积累特征、传播特征、创新特征相依相随。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地发展,正是档案长期积累和传播的结果。古代“三农”档案信息得以流传,

13、才使后人有幸目睹先人农业生产经验和生活习俗。在传承的同时,古代“三农”档案文化也获得了新发展,其创新特征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农耕技术的改进上。显性特征、隐性特征、利用特征互相促进。古代“三农”档案遗存承载着多姿多彩的历史故事,可将人们引入广阔的、变化的跨时空交流,不断满足着人们求知和文化休闲的需要。然而,许多“三农”档案遗存的文化价值不是显性的,只是在保存载体的同时保护了其文化价值,未能使价值得以具体体现,随着近年人们研究、开发、利用幅度的加大、层次的加深,其文化价值才得以逐渐显现。3古代“三农”档案遗存的价值开发途径大力发掘,丰富宝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跟其他档案一样,

14、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存世量己不多。为了保护好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笔者认为,可通过普查、田野考察的形式进行发掘、考证,充分利用申遗、档案记忆工程,将其转化为文字或图片保存下来,建立古代“三农”档案直接遗存数据库,为以后的“三农”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实体史料基础。加强互动,广泛征集。古代“三农”档案遗存,大多活跃在基层群众当中,遗存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在征集时,应走“社会化”道路,面向民间大众,特别需要处理好与社会公众的互动问题,通过深入走访、耐心细致的沟通,让民众主动献“宝”。如,为了征集水书,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馆长姚炳烈曾亲自到老家的寨子里,用水族最隆重的礼节招待德高

15、望重的寨佬们,用水话和他们拉家常、唱山歌,终于赢得信任,得到他们的捐赠。据笔者调查,现存浙江遂禺县档案馆的清朝地契、田契、山契等6l件珍品,也是档案工作人员在多次走访、促膝长谈的基础上,从农户家中征集到的。多方宣传,扩大影响。占代“三农”档案遗存既似“深巷佳酿”,又如“乡野土产”,需要“叫卖”,需要“包装”,以使人们更好地品味其魅力。如,“锦屏文书”,是苗侗少数民族混农林生态体系唯一记载较好的档案遗存。贵州省锦屏县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锦屏文书文化底蕴外宣工作方案获“贵州宣传思想工作创意奖”。锦屏文书:尘封百余年的文化遗产等被中国文化报、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头条刊登,社会反响良好。如今,“锦屏文书”百度搜索网页多达万条。在宣传形式上,要多管齐下,包括报道新闻、印制内部资料、出版图书、制作光盘、在互联网上发布多媒体产品等,充分吸引眼球,进而向更深层次开发古代“三农”档案遗存价值进军。开展编研,传承创作。对古代“三农”档案遗存进行编研时,选题应尽量与当今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如民间小吃、农村服饰、乡村保健药品、乡问节令习俗等。编研产品也不必拘泥于文字这一种形式,可大胆尝试图片、短片等各种形式,逐步积累和丰富编研成果。在对古代“三农”档案遗存进行编研的同时,还应重视其传承创作。如,浙江云和“包山花鼓戏”本是民问的“死档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