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7946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_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一、国外区域竞争力研究的经验 区域竞争力的概念直接来源于企业竞争力。所谓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的 市场 竞争能力,一般用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来表示。区域竞争力则是指,一个地区参与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分工与竞争的能力,可用该地区输出产品占全国或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二次大战结束后,随着 民族 国家的兴起,特别是“冷战”结束后 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为了

2、掌握国际市场竞争的变化趋势,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或保持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许多机构、学者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纷纷开展了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以便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建议和对策。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大类。中国编辑。(一)有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以及评价指标体系上世纪50年代末,美 国学 者克莱恩提出了如下的“国力方程”:P=(C+E+M)(S+W)式中:P为综合国力;C为基本实体;E为经济能力;M为军事能力;S和W分别为战略意图和国家意志。这个评价方案虽然是针对综合国力的评价,但其评价方法与思路给以后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启发。60年代中期,美国 经济学 家法

3、莫和李曼提出了最早的一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认为,国家竞争力由与企业活动有关 政治 、 法律 、 社会 文化 以及经济本身等四个要素所决定。方案在这些要素中选择了若干指标,构成了一个矩阵模型,以评价国家竞争力的大小。这个方案包括的内容过于宽泛,许多指标与竞争力关系不大,应用性不高。1980年,瑞士国际 管理 发展学院创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较高实用性和代表性。XX年该方案由经济运行、政府效能、企业效益和国家基础结构等四大要素组成,各要素又包含许多评价指标,共计314项。需要说明的是,评价的几大要素之说,主要是综合角度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异,各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历年根据具体

4、的情况也都有所变化,但总体上讲对评价结果并没有太大影响。1995年中国正式参与该评价体系,历年的排名是:1994年第34名、1995年第31名、1996年第26名、1997年第27名、1998年第21名、1999年第29名、XX年第30名、XX年第33名。XX年按新的评价方法排名为第31名。(二)有关城市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哈佛大学Porter教授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城市竞争力评价方案。该方案包括企业经营与战略、微观经济 环境 等两大类,共46项指标,数据来源于 统计 资料和专家问卷。该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城市微观竞争力评价。(三)有关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Porter教

5、授在创新产业群初步研究SanDiego中,根据其城市竞争力理论,又提出了一个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方案。Porter认为,一个地区,特别是一个高新产业区的繁荣,靠的是竞争力,而竞争力又靠的是生产率,即单位劳动力和资本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保持一个地区或高新产业区长期持久的繁荣,不仅要求有较高的生产率,而且还要求生产率能得到不断地提高。不断提高生产率,关键在于培养地区持续的创新能力。其中,政府的作用不在于选择那些本地没有发展条件的所谓“成功”的产业,而在于为所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公平一致的上佳的经营环境,谁能成功,则由市场的自然法则去决定。也就是说,政府应当鼓励所有的产业或产业群发展,而不是

6、在其中进行某种选择,因为,地区或高新产业区的繁荣有赖于该地区所有产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根据以上分析,Porter将评价高新产业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分为要素条件、需求条件、 企业战略 与竞争环境、有关支持产业等四大方面,共100多项指标,依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要素条件包括,高质量和专业化的 人力 资源 、先进的技术条件、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为特定产业服务的专门基金等。需求条件包括家庭、社会以及政府需求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的用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改进是一个强大的推动力量。企业战略与竞争环境包括,法规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竞争压力等。有关支持产业主要指,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的一系列配套产业,如

7、良好的 交通 通信 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灵活的销售体系以及便利的 融资 条件等等。二、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国外竞争力评价方案都可以应用到区域竞争力的研究与评价中来。因为,从区域经济的角度看,国家、城市和区域在竞争力评价上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能只有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处理的不同。(一)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区域竞争力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始竞争力,指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资本存量等自然或静态因素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二是潜在竞争力,指由基础设施、法规体系、政府干预或管理水平、对内外开放程度、社会条件、保障体系、企业家精神等等人为可变的软硬环

8、境因素构成的动态区域发展优势。三是现实的竞争力,指经济实际运行效果或效率:如GDP、人均GDP、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群、城镇化水平及体系、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区域竞争力综合指数,由以上三项分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后相加而得,即:RC=w1P+w2Q+w3N式中:w1、w2、w3为权重系数,三者之和为1。关于具体评价指标的确定。考虑到这是一次关于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评价的初步尝试,同时也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为简便起见,本文拟以XX年中国统计中,可以得到的有关区域统计数据为主,适当补充一些手头可以获得的其它数据,来确定以上指标。依据本办法共选择

9、了100多项评价指标。(二)典型区域的选择拟选择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等三大核心区,作为评价对象。考虑到数据整理的方便,三大核心区的范围做以下选定: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广东全省计算;环渤海地区则包括北京、天津、山东、辽宁和河北。(三)评价方法及结果分析从技术上讲,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三个环节:一是指标的量化。主要是针对非数量指标而言,数量指标不需此步骤。量化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模型计算和人为赋值等。二是单项指标的评分。如百分制、五分制、十分制以及排序等。三是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包括评分体系的选择、各级权重的确定、评价分级及

10、描述或排序。本文非数量指标的量化,将视具体情况而定;指标的评分均采用百分制;各指标的权重在分指标内确定,并均赋予等值的权重;分指标的权重,按重现实和潜在因素为原则确定,初始竞争力的权重为,潜在竞争力的权重为,现实的竞争力的权重为。评价结果将见附表2。由附表2的评价结果可知:综合竞争力指数显中国 示,长江三角洲综合竞争力最强,其次为珠江三角洲,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三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分别为、和。这与现有的一些类似的有关评价是基本一致的,所不同的是,本评价方案所选择的区域较大一些,这样更能公平、客观地反映地区竞争力状态。从初始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三大核心区十分相近,珠江三角洲稍高一些,其他依次是

11、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初始竞争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的缺乏,如人均金属资源量、人均耕地、人均能源等等,均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潜在的竞争力评价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明显,其次是环渤海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从现实的竞争力指数来看,长江三角洲最大,其次是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中国编辑。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没有将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 行政 区包括在内。这两个地区都是 经济 非常发达的地区,XX年,香港GDP总量达12667亿港元,超过了目前居全国内陆各省区第一位的广东的水平,人均GDP达万港元,也远远超过广东的水平;澳门GDP总量达亿澳元,人均GDP达万澳元。

12、如果将香港和澳门也纳入评价的范围,那么,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竞争力地位将有一个极大的提高。目前,由于数据方面的原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三、培养区域竞争力的途径区域竞争力是区域经济总体素质的综合反映,它主要决定于区域在全国的分工地位、优势产业群的建立、优势企业的规模以及技术创新等。培养区域竞争力,也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提高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区域经济始于区域分工与交换,如果各地经济都一样或没有交换的联系,那就无所谓区域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分工与交换联系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与联系

13、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说来,一个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地位越高,其区域竞争力就越强。区域分工的地位,不仅决定于产业的起点,而且还决定于产业加工的深度。从产业的起点来看,研发中心高于制造业中心,而制造业中心又高于原 材料 基地;从加工的深度,则可以说“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原材料基地仍然可以搞出高科技含量的“纳米”等新材料,一个没有特色的研发中心,有可能远远比不上一个前途光明的制造业中心。因此,培养区域竞争力不仅要在产业的起点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在不断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上下功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力,就是因为这些地区在全国区域分工与联系中的地位较

14、高的缘故。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不仅具有较高的重 工业 加工水平,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轻工业加工水平,这是以重工业加工为主的环渤海地区和以轻工业加工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无法相比的。此外,从总体上讲,区域分工与联系的深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区域分工与联系的深化有赖于空间 市场 范围的不断扩大。空间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则有赖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二)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及产业群一个地区的竞争力离不开该地区所有产业的共同努力,但主要还是依赖于那些由区域先天和后天禀赋条件所决定的、具有区域比较优

15、势的、主要面向区外市场的产业或产业群的发展。所谓优势产业群是指,在某一地区围绕某一特定专业化领域所建立的一系列企业和机构,这些企业和机构由共性和互补关系连结在一起,可以共享共同基础设施带来的方便。拥有若干专业化优势产业群,是一个地区经济走向成熟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优势产业群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终端产品或服务公司;专业化的生产要素、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提供商;专为优势产业群服务的专业化 金融 服务机构;下游产业;相关配件生产厂商;特殊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政府及民间机构的专业 教育 、培训机构、研发、信息咨询;等等。优势产业群对区域竞争力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方面:一是专业化带来的高效率;二

16、是专业化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产生;三是专业化有利于企业的创办和吸引其它地区大企业分支机构的设立,因为产业群创造了合适的专业化要素市场和产品销售 环境 ,便于新企业的开办或分支机构的设立。从形式上看,所谓产业群,实质上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具有优势和一定规模的大企业,与为这些优势企业提供方方面面服务的、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区域产业组织。一个充满活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方经济都有这样一个由大、中、小型不同规模企业组成的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是个主要产业群的大型龙头企业的总部,而与上海相邻的江浙一带,则分布着与上海龙头企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大批充满无限活力的中小企业,构成了该地区产业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