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5699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思想品德教材“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设计初探摘要:“ 内容 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即把教学内容寓于生动活泼的探究活动之中,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包括培养收集、筛选、提炼信息等操作活动,比较、辨析、评估等思维活动,以及情感体验活动,促使学生具有自我 发展 、自我提高的能力。在这种设计中,教材知识的逻辑展开过程与探究活动的推进过程是一致的,探究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关键词:“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 真实世界;情感体验近年来,在推进

2、素质 教育 的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 学习 兴趣、生活关切、心理特点、认知 规律 和能力培养等越来越予以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逐渐为人们认同并付诸实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在德育教材的呈现方式上把国家意志、相关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关切、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情、信、意、行,是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据此,编写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着眼于呈现方式这个重要环节的创新,我们对“内容活动化与活动内容化”的设计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一、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探究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一)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从生活中选取情境,设置探究 问题 ,引导学生在真

3、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基于生活的感受而又不拘于生活的细节,是我们设置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思路,也是我们对课程标准提出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的理解。例如,在讲到“责任”时,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小红是一名初中生,她在日记中写道:我怎么觉得那么累啊?妈妈总是要我考出好成绩,她只要我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当班长的事情又那么多,老师和同学有什么事情都找我,真是烦死了;这个周末学校还要我们义务植树,真是浪费时间;我喜欢唱歌,报名参加学校的歌唱比赛,却很少有时间去排练 小红承担了哪些责任? 哪些责任是她被动承担的?哪些责任是她主动承担的? 她怎样才

4、能享受到承担责任的快乐?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经常碰到类似小红同学这样的冲突,结合这些冲突引发学生思考自己所负的责任,引导他们学会在矛盾冲突中作出合理的选择,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马克思说过:“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2 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 艺术 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 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

5、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而不是痛苦,思想品德就不会成为外在的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雨露和阳光。找准学生对于家庭、集体、民族、国家等方面的情感与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点进行精心设计,有利于凭借传统文化、 历史 等方面的知识,调动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激情之火。例如,在讲到两岸统一问题时,教材结合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有人说:“乡愁的字里行间洋溢我国各族人民在情感、风俗习惯和心理上相互认同、血肉相连的文化气息。”有人说:“ 中国 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经牢牢地印在我国的民族意识之中,乡愁就是这种民族意识的

6、 现代 诠释。”还有人说:“哪里是乡愁,明明是国愁。” 你是如何解读这首诗的?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交流。两岸统一不仅关系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这是因为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同根同祖。这种“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情感的著名诗句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教材从共同的先祖、共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民族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领会乡愁这首诗的内在意蕴,既能开阔学生的探究思路,链接学生多方面的背景知识,又能比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三)注重锻炼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如动手收集、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进行 社会 调查的能力, 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

7、习能力的提高、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说到底,不是一个 理论 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但不可否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相对来说比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我们有意识地在教材中加强了这一环节。一项 研究 任务、一次调查研究、一个广告设计等,都是锻炼学生设计、思考、分析、行动的好机会,也是认识自我价值、发现自我潜能、展示自我形象的好机会。(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德育课程特别关注的内容目标。如何从教材编写上突出这一目标的设置与实施,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表现、潜能得以充分发

8、掘?探究活动也许是一个窗口吧。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放飞学生的思绪,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兴趣,以点燃其创新之火、绽放其天赋之花。例如,围绕XX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奥运形象规划”,以利于从多方面开掘学生的潜能,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XX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办。那时,也许我们能相聚在北京,给外国朋友当导游,为他们当翻译,给他们介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全世界密切关注“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的今天,让我们在课余时间,为奥运献上一份“奥运形象规划”。(五)把握自行生成和发展的知识相对确定的知识、师生互动生成的知识、教师已有的知识,共同

9、组成思想品德教材的知识体系。与以前相比,教材更为关注通过师生互动而自行生成新知识,其比重有所增加。例如,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素质还提出了哪些要求?例如:具有扎实宽厚的 科学 文化知识;要有开放的胸怀”经历这一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学生可以从终身学习的能力、世界眼光、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等方面进行探究。这种探究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自主思考的空间,避免简单化地作定义式的解读;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现诱导性、引领性、创造性。(六)让学生学会探索新知识的 方法随着 时代 、实践和科学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知

10、识层出不穷,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高。对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来说,掌握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无疑比死记硬背一些知识更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养成适合自己学习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要授学生以“渔”而不是“鱼”。这就要求教师从“灌输现成知识”转变为“共同建构知识”,从“提供标准答案”转变为“共同探求新知”。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一个整体。在一个探究活动中,几方面的因素同时存在、不可分割。总之,在鲜明展现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要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儿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些条

11、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摸索探求新知识的方式方法,激励学生体验发现、生成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总结 经验、预见未来的能力。二、探究活动与知识内容的有机统一以探究活动推进获取知识过程的演进,是我们设计探究活动的重要追求。从一段正文过渡到另一段正文既是知识本身内在逻辑推进的过程,也是活动推进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一致的。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框为例。首先,我们在第一目下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

12、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3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鲁迅先生这一段论述为大家所熟知,富有感染力,而且切合“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围绕这一论述,我们从抽象和具体两个层面设计了上述问题。探究时,教师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哪些精神?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精神?中国的脊梁对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壮大有哪些作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有何作用?你还能找到类似的论述吗?”这样就能链接学生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启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经过这样一个自我设计问题、开发思维、展开讨论和辨析的过程

13、,学生能获得诸多新的感悟和体验。第二个活动选取著名诗人戴望舒在日军阴暗潮湿的地牢中写的一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引导学生体会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感悟诗中的情感和精神。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的同时,教师可以链接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启发学生思考:面对凶残的日本侵略者,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为什么不怕牺牲,奋起抵抗?为什么我们民族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抗战并最终取得胜利?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你准备怎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认为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有哪些?这首诗集中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这种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何关系?这样从多个方面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

14、考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就 自然 生成了。为了进一步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教材凭借学生掌握的历史和文学方面知识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填写下表,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进行这一探究活动,不能满足于要求学生机械地填写答案,而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从 历史 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一脉相承等方面帮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巨大的精神力量。在活动探究的基础上,教材指出:“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力量源泉。” 通过探究,学生已经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巨大力量。那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精神是如何得

15、以丰富和 发展 的? 中国 共产党是如何结合新的 时代 条件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教材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计了如下活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途中,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但是,千难万险压不倒红军将士。没有气吞山河、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当年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4 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你能把握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长征是中国历史上极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学生对长征的时间、过程及其历史意义等都有所理解。但是,对于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时代

16、意义,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等 问题 却没有进行过探究。教师凭借学生的背景知识启发学生从多方面进行体验、感悟,并结合教学 内容 进行 总结 、升华,就比较容易达成如下教学目标:一是中华民族精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二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要求设计更为丰富多彩的情境,激活学生思考。例如,还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还能举出哪些类似长征这样丰富发展民族精神的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长征精神对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有何作用?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当然,活动的创设、情境的铺陈不宜简单地采用这种问答式,而应切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相关的目标要求、过程步骤与学生的兴趣统一起来。这样顺理成章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