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047044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4.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本华: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守正创新,构建“三位一体”的 语文教科书编写体系 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介绍 中学语文室:王本华 Tel: (010)58758630 Email:,新中国教育出版事业从这里开始,1.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有机融合,自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优势。 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融入,自然渗透”的基本思路,采用集中编排与分散渗透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2、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2. 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新教材努力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尊重语文教育基本规律,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内容,切实做到“守正”,抓住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教材的编写也是对课改的总结与支持,注意吸收课改的经验,如“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等,并尽可能多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力求达到“创新”。,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2. 遵循课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注重语文积累和语感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培养创新精

3、神和实践能力;注意在语文课与学生语文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并努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获得解决实际生活需要的语文问题的能力。,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3. 以学生为本,突出“语文素养”。 新教材特别注重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理念,力求站在更新的高度和更开阔的视野审视当前的语文教育。 语文素养体现到教材中,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有整体素质方面的要求,有对学生未来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的要求。因此,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等始终是新教材追求的目标。,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全套教材6册,每册

4、6单元,由不同的板块综合构成。 阅读与写作构成教材的主体。阅读部分着重培养阅读一般文章的能力和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同时又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培养写作一般性文章和应用类文章的能力。 各单元相机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等内容,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名著导读/古诗词诵读,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单元) 1.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 新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教学,设计了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阅读部分,以各单元学习为主(教读课文、自读课文 ),辅以“名

5、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诵读”,共同构建一个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并在这方面凸显特色,更好地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倡议。,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 2. “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进行这样的设计,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几乎全都讲成精读课的状况;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更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一)阅读 2.双线组织单元结

6、构 阅读单元的组织兼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力求做到二者的协调统一,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人文主题”,即课文选择大致按照内容类型进行组合,如四季美景、挚爱亲情、修身正己、人生之舟”等,力求形成一条贯串全套教材的显在线索。人文主题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重视主流文化、传统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 “语文要素”即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构建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层级序列清晰的教科书体系结构。 以阅读能力为例,新教材注重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两个方面的训练,在不同

7、年级有不同的要求。如七年级,阅读方法方面强调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阅读策略方面,着眼于一般阅读能力的养成,如整体感知、品味语句、概括中心、理清思路等,大致按照难易的先后顺序排布,并注意与阅读方法的配合。,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 八、九年级则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以实用性文体为主,如新闻、传记、演讲词、游记等,交叉安排说明性文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九年级集中学习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交叉安排议论性文章的阅读。 八、九年级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性、议论性文章以及实用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编写框

8、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 3.两类课型:教读和自读。 阅读部分,每单元一般4课,分为教读和自读(以前为“精读”和“略读”,“讲读”和“自读”)两种课型,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形成阅读能力。 教读课文,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自读课文,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沉淀为自主阅读的阅读能力。,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 3.两类课型:加大课型的区分力度 现行教材:阅读提示+研讨与练习。 新教材两种课型设置不同的助读系统,

9、加大区分力度,显示教学差异。 教读课文:“预习”“注释”“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以便于学生把握重点,学习目的性更明确。,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预习”兼有助读和作业双重功能,或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或调动阅读期待,或与学生的经验、以前所学进行勾连,或提供必要的文本解读需要的背景知识,或照应单元重点提示必要的阅读方法,或指出阅读中需要思考的问题等,目的在于引导、铺垫、提高阅读兴趣等。,内容、情感、主题、写法、疑难,积累、品味、拓展、延伸,与文本以外的内容建立起广泛的联系,两个层次练习,体现思维的渐进性,由课内到课外延伸拓展,由理解把握文本到积累梳理语言材料、扩大拓展学习资源,举一

10、反三,内化为语文素养。,(一)阅读 3.两类课型:加大课型的区分力度 自读课文的助读系统改革力度最大。 由“注释”“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补白”等组成。 不再设置课后练习,体现课标要求的独立阅读、自主阅读理念,并将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应用于自主阅读实践。,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旁批随文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或针对课文的关键之处、文笔精华以及写作技法做精要点评,或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启发学生思考。 力避结论的直接呈现,强调启发性和引导性。,回忆鲁迅先生,配合单元重点或选取文章的独到之处进行指导,指向学生的自主阅读、独立阅读,并尽可能向课外阅读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

11、养阅读兴趣。,窃读记,(一)阅读 4.选文注重经典性、审美性、适用性、多样化,文质兼美。 经典性为主,兼顾时代性,让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中外经典文化有尊严感,同时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点。 审美性(语文性),选美文,值得咀嚼、涵泳,激发阅读兴趣,提升审美能力。 适用性,以学生为本,难度适中,适合教学。 多样性,以现代文为主,兼顾古代诗文,外国作品也占一定比重。另有科普文章、实用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增加古诗文的阅读量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教材加大古诗文的比重,合理编排古诗文的相关内容,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12、为了与小学阶段衔接,降低难度,七年级采用文白混编的形式;八年级以后,增加阅读量,每册集中安排两个单元。 单元选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全套书一共选编古代诗文130篇(首),约占总篇目数的52%。此外,每册的综合性学习中有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专题。,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一)阅读 5.读读写写词语的学习和积累 根据课标对识字量的规定,新教材重视生字、词语的积累,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汉字审美意识。 “读读写写”是以词语形式体现的,词语当中包含着要求掌握的生字;这些词语主要是参照课标中的字表(二),用专门设计的软件筛选出来的,避免了以往教材的随意性;所有词语是专门邀请国内知名硬笔书法家书写的,从正楷到行楷,落

13、实课标对书写方面的要求,增加审美的因素。,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二)写作 新教材的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又尽可能自成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二是改编式写作,如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二)写作,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二)写作 1.写作教材各专题的选择力求使

14、学生能一课一得,避免笼统和大而无当。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旨在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可讲的点很多,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全面论述,而是选择两个点进行指导:一是要把事情写清楚、写明白,二是要写出感情。这两个要求并不高深,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按照教材要求去做,学生至少能做到一课一得。,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二)写作 2.力求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害怕写作的现状。一是设计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专题,比如七上“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就是一节“激趣”课;二是写作指导中穿插一些小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写作的灵感。比如七上第一单元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一些习焉不察的事情,像妈妈最喜欢穿

15、什么颜色的衣服,爸爸每天到家后第一件事做什么等;三是注意与课文的照应和配合,读写结合,学以致用,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没有细致的观察,没有对生活的热爱,怎么能了解这些细节呢?,(二)写作 3.写作实践加强了灵活性和指导性。每个专题设计3个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可能;片段写作和整篇写作结合,前者往往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类似于热身,利于学生更好进入写作状态,比如七上第六单元写作“发挥联想与想象”第一题设计的“故事接龙”活动;每课的“写作实践”都设计有“提示”,旨在帮助学生审题,打开写作思路,并提出方法建议。,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发挥联想和想象,(三)综合性学

16、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新教材包含三个序列: 1.“传统文化”序列: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如七上“有朋自远方来”,七下“天下国家”,围绕“朋友”“家国”等关键词设计专题,引导学生搜集、整理、阅读古代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文化认同和自觉传承的美德。,编写框架及体例结构,(三)综合性学习 2.“语文生活”序列:让语文学习化身为一次次精彩的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如七年级上册 “文学部落”专题,指导学生组织文学兴趣小组,定期开展读书写作交流会,布置文学角,并创立班刊。 3.“语文综合实践”序列: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为核心,指导学生综合处理各类文本,从中获取并筛选关键信息,综合运用语文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七上“少年正是读书时”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