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0148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文化研究1 布依族“三月三”的历史渊源布依族是贵州省北盘江地区土著民族,历史上自称“布越”,先秦两汉时期,居于南盘江、红水河沿岸濮族的一支,渐向北盘江流域迁徙,与分布于牂牁江畔百越中的支系“骆越”和“西瓯”人,以及后来从川西北迁徙来的氐羌民族部分支系、从川东迁徙来的賨人、南迁的汉族和别的一些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了夜郎国的“濮越”民族,就是自称“濮越”的布依族。“三月三”,即农历三月初三,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

2、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州贞丰在布依族过“三月三”举行祭祀山神活动,又叫“过三月虎”。“三月三”布依语称为“香尚”。传说古时,在三月初三这天,掌管着农业生产的“山王神”出生了,各种蚊蝇、蝗虫、蚂蚱等害虫也随之而来,使庄稼受灾,人畜患病。后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布依族村寨都要举行“扫寨驱邪”、“祭祀山神”等活动,以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布依族的“三月三”祭山活动,清乾隆年间南龙志地理志就有:“每年三月三宰牛祭山,各聚分肉,男妇筛酒,食花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的记载,流传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活动内容 扫寨驱邪消灾“扫寨”意为“驱妖魔、保丰收

3、”,“三月三”当日,布依族寨子要进行庄重的“扫寨”仪式,“扫寨”程序是:先请来“补摩”,召集“扫寨”队伍,将事先编好的草龙、 龙船、印好赶鬼符章等物件准备到位。由“补摩”手执法器带领寨老和身披蓑衣,头戴斗笠,脚穿草鞋的扫寨队伍舞着草龙,鸣锣击鼓,浩浩荡荡地一家一户进行扫寨,摩公念颂祭扫词和驱鬼咒语,打“阴阳卦”测算凶吉;打开房门,将豆粒杂粮五谷向屋里抛撒,意为扫除妖魔鬼怪,最后,在门框上方和畜圈门上各贴一张赶鬼符章。完毕,集中到寨外三岔路口或河边焚化草龙和龙船,三天之内不许外人进寨,也不许本寨人拿东西进出寨。2.祭山求雨祈福“山神”布依语叫“墙苏”,在布依族人民的心目中,“墙苏”是全寨人丁繁盛

4、,六畜兴旺的保护神。山神住所多建于寨子上方,能俯瞰全寨的僻静之处,以木石建墙,盖瓦,高约八尺。祭祀山神在“扫寨”之后进行,全村各户男性家长自带碗筷,香三柱,冥钱多张,到山神前集中,由寨老主持祭祀山神活动。在杀猪前,鸣放鞭炮,告戒全寨人不准喧哗,忌打闹。参加祭祀人员九跪三磕头祝福,烧香化纸,气氛肃穆,神色凝重,寨老祈求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2.重申“议郎古规”“议郎古规”也即是当今的“村规民约”,参加祭祀者,皆静听寨老宣布或重申“议郎古规”。“议郎古规”的内容包括:一是本寨各姓氏人家,须听从寨老的指挥,自觉保村护寨,主动者受奖,怠慢者惩罚。二是各家人户,须收拾好房前屋后,注意环境卫生,管好

5、儿女,禁止玩火,违者严惩。三是各户家长,须教育子女,遵守礼规,犯禁者赶出村寨。四是所有村民,不能乱砍伐公共林木,不能放火烧山,犯者罚猪、鸡赎罪等,每年三月三节日当天,由寨老召集全村男女老幼重申“议郎古规”。2.上山“躲虫”避邪节日下午,每户一个男性家长去参加祭祀山神活动外,其余老少听到祭山神杀猪前鸣放的鞭炮后都要上山 “躲虫”,即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病疫。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分头在各路口插上标记,用龙竹建成寨门,门上系着一根绳索,索上夹起沾着鸡血的纸马,并扎一把木刀,横挡路口,以示禁止外人进寨和本寨去“躲虫”的人入寨,意为“封寨”。上山“躲虫”的老少,待负责祭供山神的寨老把害虫“封死”后,派人到

6、各路口传令或鸣放鞭炮发出信号,方可回家。2.“浪哨”对歌交友“浪哨”对歌就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进行的谈情说爱活动。在上山“躲虫”过程中,便是布依青年男女“浪哨”对歌的最好机会,“三月三”成了布依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择偶论嫁的吉日良辰。通过甩花包、吹木叶、吹勒尤、弹月琴、拉四弦胡、对唱竹筒情歌、对山歌等形式,选择自己心上人进行“浪哨”活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的特征及其价值布依族“三月三”文化内涵丰富,是布依族文化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在沟通情感交流、化解生活矛盾以及建构民族情感、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主要特征时间性。布依族大都以农历三月初三为节日,部分布依族则以农历三月第

7、一个寅日为节日,称“三月虎”。民族性。凡是布依族村寨都过“三月三”,“三月三”传统节日伴随着布依族人民的生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带有布依族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烙印,渗透到布依族人民生活习俗和意识之中,充分展示了布依族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婚姻、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群众娱乐性。“三月三”是布依族全民族性的节日,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基础。过“三月三”小孩玩耍放风筝;“浪哨”对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自己恋爱择婚求偶的一种方式,具有鲜明的社交娱乐性;中老年人扫寨祭山,是全民参与的节日。农事祭祀性。节日中的扫寨、祭山皆与农业生产有关,通过扫寨驱邪消灾、祭山求雨、上山“躲

8、虫”祈福等活动,实现平安、丰收的美好愿望。约束性。“议郎规”是一个没有文字记载而是口头规定的行为规范,也是道德准则,全村男女老少皆受“议郎规”约束。3.重要价值历史价值。 “三月三”反映出布依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是布依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活态再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民俗学价值。“三月三”集布依族风俗、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于一体,是布依族生产、生活、饮食、服饰、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表现,是了解布依族风情习俗的重要窗口。其中的扫寨、祭山、躲虫的过程庄重神秘,是布依族风俗的一个缩影,体现着布依族的伦理道德和文化观念,对研究民俗学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文化价值。“三月三”节日的礼仪交往,“议郎古规”等是维系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和桥梁。草龙,作为布依族民族图腾,舞龙能激发民族意志,是布依族生生不息的动力。祭祀山神活动,不分姓氏,不论亲疏远近,只要是同一村寨就是一个团结的族群,共同享有一个山神的观念,增进社会和谐。结语“三月三”节日传承着布依族的习俗和文化,反映了远古时期布依族先民质朴的人与自然的观念,从而形成了一种集宗教、生产、娱乐为一体的节日文化现象。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