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70011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0.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_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学理分析 内容 提要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就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具体是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 企业 主;他们分散、孤立地求生存谋 发展 方式我们定义为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原生态;其新生态是指他们在不改变独立性的前提下,按照各自的方式组合起来,以群体的方式求生存谋发展,具体是指农户 经济 联合组织、工人作为劳动力参与条件的职工持股会、个体工商户组合和中小企业集群。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原生态是这个群体在 历史

2、进程中被“边缘”化的内因;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新生态是他们适应 社会 化生产发展要求、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根据;机会均等、操作公开、分配公正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价值诉求。 关 键 词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学理 分析 价值诉求 一、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对象 1978年开始的 中国 经济改革是市场取向的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有竞争就有胜负,就有输赢。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我们 研究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目的是争取“双赢”。 1、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范畴来源 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20多年里,对于“三农”

3、问题 ,中共中央发了7个“一号文件”;工人问题,这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是个核心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的弱势地位仍然是各种政策的聚焦点;个体工商户虽然还没有提上 理论 研究的日程,但个体工商户在活跃市场、解决就业、稳定社会中的作用,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中小企业问题,政府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XX年6月29日“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样,对它们进行 科学 抽象和综合研究,就存在一个客观的现实基础;把这个群体共同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共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抽象出来进行综合研究,是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

4、具体对象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就是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市场活动主体。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不同。第一,前者具体是指农民、工人、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偏重于对象的机会缺失,后者具体是指老、弱、病、残以及妇女和儿童,偏重于对象的生理特点或生活状态;第二,前者一般都有劳动能力,一部分人还有 科技 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不乏创造性人才,需要的是公平、合理的机会,后者一般都缺乏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需要的是社会的救济和关爱;第三,前者与后者有个转化过程,当工人失业、农民流离失所、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主破产关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就降落为社会保障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所以研究

5、前者目的是为了创建新的经济运行机制,避免前者“降落为”后者的可能性,研究后者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分配救助办法。这也是社会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区别。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研究意图 第一,从基础理论上说,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为重建社会经济学做准备。西斯蒙第1819年出版的 政治 经济学新原理或论财富同人口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学的奠基著作,可诞生之日起就不为社会主流观点所认同。时间过去差不多200年了,社会经济学仍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主流社会的研究视野。社会经济学的尴尬地位除了历史和社会的各种偏见之外,主要还是社会经济学自身的缺陷。其一,西斯蒙第不应当把社会经济学归结为社会财富分配问题。西

6、斯蒙第他始终如一地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主张“财富正是属于人而且为人所享受的”,他为社会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可是,他把劳动人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和社会不公平待遇看成是社会再分配或社会福利问题,他居然说“从政府的事业来看,人们的物质福利是政治经济学的对象”,这就为社会经济学向福利经济学方向发展埋下了伏笔。实际上也是这样,从英国经济学家与改良主义者霍布森开始,社会经济学的要求就被淹没在福利经济学的内容里面了。其二,社会经济学不应当总想改造经济学。无论是西斯蒙第,还是霍布森,总是一个劲地对经济学评头品足,总在“纠错”,总想“力挽狂澜”,改造经济学。如此一来,既不能正确评价经济学的功过,也

7、失去了自我。客观地说,一门学科只能有一个中心, 现代 经济学对国民财富增长极其办法开展研究,这本身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过错;从主观上讲,几代人形成的固有观念和知识框架结构,那能说改就改。所以,学科分离是势在必然,社会经济学应当有自己的确定的研究对象和适合自身对象特点的研究 方法 ,再也不能“越位、错位”,干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到 目前 为止,社会经济学内部已经形成了两个流派,一个是古典传统“福利导向”的社会经济学,简称“福利学派”;一个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等人在“经济帝国”思想支配下创建的社会经济学,简称“帝国学派”。我们研究方向的定位是“边缘学派”。“边缘学派”与“福利学

8、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社会财富分配不公,而是发现或设计新的社会运行机制,使我们所关注的社会群体有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公平机会;“边缘学派”与“帝国学派”的区别在于,作力点不是分析解剖妨碍人们“清休”、 影响 人们安全的各种社会现象,而是要对形成物欲横流、以强凌弱社会的运行机制进行全面反思。 第二,从社会实践意义上说,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是为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制度基础。这种关联关系,通过分析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了解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着力点,就能看出来。 科学发展观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背景,一是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面

9、临的新情况。非均衡、非平衡发展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这种经济运行状态在政策上的反映。可是,由于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渐演变为“让”部分人先富起来。“让”就是吃“政策偏饭”。“政策偏饭”,再加上各种违规操作,经济就向着两极分化的畸形方向发展了,主要表现就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二是GDP增长翻番目标面临的新问题。XX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800美元以上,从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可是,从科学意义上说,人均GDP目标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实践中的盲目蛮干、急于求成和好大喜功,整个经济的发展方向偏离可持续发展目

10、标却越来越远了,主要表现就是 教育 、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 自然 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三是发展理论面临的新动态。当代发展理论研究出现了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新的动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多目标多方面的发展观,取代了以物为中心的增长观;发展从对进步的关注,扩大到对发展引起的问题和代价的重视;从单一的地域性发展模式到作为世界性现象的发展观的转变。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动态,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

1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发展科学理论宝库的新奉献。 研究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着力点通过比较才能说清楚。主流经济学从新古典开始,研究问题的着力点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和办法的研究,也就是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大的问题;福利经济学着力点是研究国民收入再分配问题,也就是研究如何公平、合理地切割“蛋糕”;以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及其转化机制为对象的社会经济学,起着力点是把“蛋糕”做得更大、更香、更甜,力求探索出一种社会经济

12、运行机制,历史发展不再以牺牲穷人或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为成本。这种探索与“帕累托改进”相通,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相通。 如果占总人口80%以上的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地位得到改变,并能获得平等发展机会,那么这个群体不但能组织生产自救,还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力军,成为“中等收入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稳定的强大柱石。这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 二、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历史地位 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近代文明史的发展进程中被彻底“边缘”化了。 1、农民现代文明征服、改造、剥夺的对象 资产阶级领导下的 工业 文明,农民被征服、改造、剥夺的状况,马克思资本论第

13、一卷的“所谓原始积累”写得就一清二楚,社会主义国家的农民是不是被征服、改造、剥夺的对象,国外不讨论。我们中国自己,无论是改革开放前还是改革开放后,分析一下城市扩张机制以及反过来看城市对农民的态度就明白了。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载体,城市人口需要扩张,这些没有问题。那么中国城市人口是怎么扩张的呢?中国城市以严格的户籍制度为基础,通过高考制度把 农村 的人才扩张到城市来了,通过义务征兵制度把农村的强劳动力扩张到城市来了,通过“民工潮”把农村的能人扩张到城市来了,这就是中国城市人口的扩张机制。结果农村成为向城市输送人才、能人、强劳动力的基地,老、弱、病、残、妇女和儿童滞留农村。 城市怎么对待农民呢?计划

14、经济 时代 的“剪刀差”不提了,就说现在。先看看我国最发达地区广东省的农民工:广东省总工会XX年初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珠三角的进城务工人员月工资水平处于1000元以下,10011500元占,5011000元占,500元以下占。而他们的生活成本却达到每月500元左右。调查还表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的进城务工人员入不敷出,的人没能攒下多少钱。客观地说,这种征服、改造、剥夺的方式还比较“规范”、比较温柔,看看全国各地的“政绩”工程,干活的众多农民不但得不到回报,反而倒贴,据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说,截至年底,全国建筑领域历年拖欠的农民工工资是亿元。至于政府倒卖农民土地

15、,从XX年到现在,单就这一项就赚9300亿人民币。这种政策,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林凌的话来说,“实质是用低廉的价格对当地老百姓生存和社会保障条件的剥夺”。 农民成为现代文明征服、改造、剥夺的对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需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是形成这种社会关系的各种原因,以及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内在机理和外部条件。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工人社会“劳资矛盾”中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就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工人在社会“劳资矛盾”中是否处于被支配的不利地位,资本主义制度下,亚当斯密有过明确而又十分深刻的分析,现在情况是否有所变化,因不是我们的重点讨论内容,暂不置评。中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劳动力市场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是买方市场。因此,从总的方面看,中国工人在社会“劳资矛盾”中处于被支配的不利地位,也将维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但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又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所以涉及到某地某时具体企业的“劳资矛盾”,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海尔类型企业内部工人的地位。海尔原来是集体所有制企业,不存在“劳资矛盾”;后来海尔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劳资矛盾”出现了,随之海尔内部成立了“职工持股会”;据目前获得的资料,在整个海尔集团内部,“职工持股会”处于矛盾双方的支配地位。与海尔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