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0468110 上传时间:2018-11-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本学科出发,应着重选对国民经济具有一定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课题。课题具有先进性,便于研究生提出新见解,特别是博士生必须有创新性的成果小提琴曲苏北之春浅析杜兆植教授是我国一位德高望重的著名作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风格音乐的发掘与振兴。正是由于对民族音乐的这种痴爱, 1953年杜先生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主动放弃了中央音乐研究所的工作,来到了广袤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从此在边疆地区开始了长达50余年的音乐创作与教学工作。其间创作出了如交响诗成陵祭、管弦乐曲森吉德玛幻想曲等多部民族化音乐作品,同时培养出了秦文琛、韩云杰等一大批在国内有知名度的音乐家。小提琴作品苏北之春创作于1953年,是作曲家的

2、毕业作品之一。该曲的小提琴音乐主题与钢琴织体音乐创作,采用了民族音乐风格融入大小调音乐发展的手法。该部作品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旋律的优美动人,更重要的是对民族风格小提琴音乐的探索与创作早期的实践。1953年,该曲由当时中央音乐学院的隋克强、陈慧演奏录成唱片。1998年,上海音乐学院女子弦乐队应雨果唱片公司邀请重新录制发行了这首作品。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把这部作品定为小提琴八级必考中国曲目。苏北之春是作曲家19521953年在苏北地区体验生活与艺术经验积累后所创作,这部作品是作曲家在苏北生活的内心真实情感的体现。作品参照苏北民歌为主题,通过各种作曲技法的表现作用,给听众展开了一幅小桥流水的苏北小镇音画。

3、以下从曲体结构、和声布局、作品表现内容与表现手法、和声运用上的多声思维,对这部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一、曲体结构分析苏北之春是采用传统的单三部作为曲式结构原则写作的一部作品,由A、B、A1、三个部分组成。A部作品的开始部分,展现给听众的是一幅风车转动、人民安居乐业的苏北小镇形象。A部由引子、a段、b段和连接段构成,见表1。B部是作品的展开部分,刻画了苏北人民在插秧时敲小锣、打小鼓助兴的情景。该部以钢琴敲小锣、打小鼓伴奏织体与小提琴用跳音奏法奏情绪欢快、活泼的旋律相结合,刻画了苏北人民在插秧时的欢乐情景。B部由引子、c段、d段、c1段、c11段以及连接段构成,见表2。再现部A1是首部的减缩再现,只

4、再现了a段、b段,省略了原来的扩展乐段部分。音乐又回到了风车转动、人民安居乐业的苏北小镇形象,见表3。在全曲的曲式结构上,作曲家为了音乐表现的需要,缩短了再现A1部的规模。从A、B两部的情绪对比中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对比式曲式结构原则。二、调性布局分析为了更好地突出音乐的苏北民族风格,作曲家运用了多变的五声性调式旋律风格、多声思维的民族化和声语言。从整个作品的调式调性运用来看:A部采用了D同宫系统内的E商调、B羽调、A徵调、D宫等调式来发展音乐,见表4。而在B部与A部相比进行了远关系转调,作品开始顺承音乐展开的需要,在B徵调上开始呈示,中间多次进行转调,呈现了调式功能进行的多变性,丰富了作

5、品的调式调性色彩,见表5。再现的A1部重新采用了D同宫系统内的A徵调、B羽调、E商、D宫等调式,尤其是结尾的A徵和D宫的交替进行更是巩固全曲的D宫调调性,并且与A部形成了良好的呼应,见表6。从以上调式调性布局图可以观察到该部作品的调式色彩变化多样,这正是中国音乐旋律丰富多彩的表现,更是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曲调的大胆吸收创作。在曲式结构和调性布局的运用上,还可以看到作品体现出了西方音乐结构严谨规整的理性美与中国音乐旋律特有的那种意境美。三、作品表现内容、表现手法分析部。A部2小节引子部分,见谱例1。钢琴右手使用了五声性音阶下行琶音进行,正是这个钢琴的伴奏音型将苏北小镇流水、风车的形象鲜明的

6、呈现了出来。钢琴左手空的五、八度,使用的是宫和弦的分解,使人仿佛听到风车那种空灵的声音感觉。A段小提琴主题音乐,见谱例2。就是在钢琴模仿的风车伴奏音型下优美地展开。A段独奏小提琴旋律和钢琴伴奏在调式核心上并没有停留在调式的宫音上,而是先停在D宫系统内的E商调主音上,下句结束在B羽音上,这种不稳定的调式进行促成了旋律向前进的动力。钢琴在保持右手模仿的风车伴奏音型的基础上,左手以一个五声性的复调旋律与a段小提琴主题互相呼应。 B段主题,见谱例3。与a部分主题相对比,在调式调性上倾向于稳定性。钢琴伴奏织体也开始由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变化为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并运用了左右手的和弦交替分解,仿佛是要告诉我们,

7、离开风车后、水流曲折向前进的声音。而这种伴奏音型的逐渐宽松也使小提琴细腻、抒情的旋律更加突出。 A部的末段,可以称为A部的结束段,也可以叫做A部与B部的连接段。在和声上从E商调开始做了E商 调B羽调B徵调一系列的转换,而A部最后的结束和弦B徵和弦正是B部开始调式B徵调的提前出现,在和声上为中部先做了铺垫,最后一系列的琶音进行也使旋律自然转入B徵调,为中段的调式调性做了铺垫。其次,钢琴伴奏织体再现了前面风车、水流的音型,起到了前后材料综合的作用, 部。B部是作品的展开部分。整个中部在和声上多次的进行远关系转调,使B部调式调性上变得不稳定起来,与首部同宫系统内进行稳定性的近关系转调形成明显的对比。

8、B部开始的两小节引子,钢琴的伴奏织体模仿敲小锣、打小鼓的节奏,刻画了苏北人民在插秧时助兴的情景。在钢琴这种敲小锣、打小鼓伴奏织体的引导下,小提琴用跳音奏法奏出了c主题,见谱例4,这段旋律情绪欢快、活泼。钢琴的敲小锣、打小鼓的伴奏织体材料也是从c主题中提炼而成,是小提琴主题与伴奏旋律形成的材料上的统一。c的下句是上句的加花演奏,首先在音高上提高了一个八度,钢琴伴奏也随之移高八度演奏,并且伴奏织体也密集起来,使情绪更加热烈。 c部分后面做了12小节的扩展部分,可以称之为d段。这段是c部分的延续扩展,在调式调性上大量利用向下属调的转调。在和声上B徵B羽、A徵a羽的同主音和弦转换增加了音乐的不稳定性,

9、使旋律获得了更大的前进动力。在d段下句,旋律上运用了五度模进以及G徵九和弦的使用调性向C宫内转调靠拢。中段的第三部分c1是c部分在另一个调式C宫调内的加花再现。独奏小提琴提高到了最高的演奏音区,银色更加明亮。钢琴伴奏织体从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五声性的复调旋律,使整个乐段显得更加华丽。在调式调性上也由中部的B徵转入G徵调。在c1的小尾声中,小提琴用连续跳音的方法使情绪更加热烈,而钢琴也是随之大跳进行,和声上运用了C宫G徵和弦的交替,很好的巩固了中部G徵的主调性。在中部的结束句中,开始的模进音组进行起到了钢琴织体向A部风车织体过渡的作用。和声上加六音的宫和弦使用是再现部D宫调式的提前出现。再现部A1是

10、首部的减缩再现,只再现了a段、b段,省略了原来的扩展乐段部分。再现A1从钢琴五声音阶下行琶音风车音型开始,只是在音区上与A部相比移低八度演奏。小提琴旋律声部在调式调性上均在D宫系统内平稳进行,对应的钢琴左手低声部复调旋律也回到了核心调D宫调式。在a1部分的下句,小提琴旋律移高八度演奏,在原来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新的复调旋律,这样不仅突出了了和弦和声效果,而且使声部间形成了E商和B羽、#F角和B羽的双重调式感觉。再现部b1也是b部的移低八度再现,和声功能上以A徵D宫的属主功能进行巩固D宫主调性,最后在D宫调主音上结束全曲。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到杜兆植先生创作中对于民族化的多声思维和声运用

11、的大胆尝试,尤其是如何将西方音乐和声思维的功能性更好为中国音乐的“线条美”服务,该曲的创作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意义。与该曲的复合调式和声使用一样,该曲钢琴复调化的织体也更好地体现出了五声性的结构特点和多调性的重合效果,并且超越了为小提琴伴奏的功能,成为与小提琴主题旋律相互衬托,为乐思地展开、音乐形象地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曲家在苏北之春这部作品的曲式结构安排、调式调性设计运用上,并不拘泥于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体系,而是在五声性调式基础上融入部分大小调体系和声写作手法,使调式转换更加自如。在旋律上,更好地体现了运用复调手法写作的钢琴左手低声部旋律与小提琴主题良好的对比性。该曲所表达的情感,并没有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世界,更多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之情。苏北之春在中国小提琴作品中有其特有的美学价值。是中国民族风格小提琴作品中的一部佳作! 课题份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博士生能在二年内作出结果,硕士生能在一年内作出结果,特别是对实验条件等要有恰当的估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